看看你是如何自己掏空了自己的口袋
利用人性的弱点是世界上所有营销的基础和本质。
比如,现在的人怕胖、怕黑、怕得病、怕自己low,商家就会利用这些心理,向你兜售能治疗这些恐惧的商品,而你也会不自觉的去迎合商家,结果自己掏空了自己的口袋。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几种这样的营销手段,不为长知识,只为以后能少花点冤枉钱。
第一点,自卑。有个特别有煽动力的内衣广告是这么做的:女主角暗恋男主角很长时间了,终于等到男主角邀请自己一夜情,结果女主角却给了男主角两个耳光,把男主角拒绝了。最后一个镜头是,女主角在家里嚎啕大哭,把衣柜砸得粉碎。然后话外音出来了:“为什么老娘就没有一个能出得了台的Bra!”很多和两性有关的商品,都用了自卑这一招。比如,“A杯瞬间变C杯”的魔力永唱不衰,“让你再坚持4分钟”的安全套一直是业界的经典案例。
第二点,煽情。这种营销手段明显是成功学的做法,所以像“混不好,我就不回来了”这种煽情广告词,流传的特别广。还有下面这个:“我将视你如我生命中的伴侣和挚爱……视你如我的信仰,不离不弃,和你永不分离,从这一刻开始直到永远,我愿意。361度,多一度热爱” 。一个体育品牌的广告词,整的跟婚礼誓词一样。当然,你被营销的概率也增加了。
第三点,标题党。就是利用我们的好奇心,好奇心让我们有求知欲,这种欲望过头了,就会被标题党吸引。其实,所有的广告差不多都是标题党,尤其是房地产,比如,房产广告说“买房子,送家具”,其实只是帮你运家具的意思;说房子“视野开阔”,潜台词就是这个房子是顶楼;说房子“出入方便”指的就是一楼。
第四点,民族牌。就好像网上说的,不转不是中国人。这个在90年代很流行,尤其是国产家电,比如长虹的口号是“以产业报国、以民族昌盛为己任”,海尔的广告词是“海尔中国造”,创维彩电则直接说“创维情,中国心”。
第五点,外国经验。就是明明是国货,偏要起个外国名。像什么卡姿兰彩妆,鸿星尔克,等等,这些都是国货。为什么国货喜欢给自个起个洋名呢?当然是高端洋气啊。一听名字,很多人就开始心动了。
第六点,天价。天价月饼、天价车、天价房、甚至是天价榨菜……这年头,什么都能天价。商家早就知道,很多人买东西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因为人都喜欢攀比,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个消费定位,那个最高的定位,就会影响我们掏不掏钱。
第七点,至尊。这个特别符合中国国情,就是通过设置一些级别,让你有优越感,还有特权。所以,银行的信用卡有一堆级别,普通卡、金卡、白金卡,你得像过关打怪一样才能升级;房地产要强调奢华、至尊,有的光听名字就让你肝颤了,比如“钓鱼台七号院”之类的;豪车品牌不仅限量,还要“特供中国”;奢侈品就四个字:“手工制作”。然后,你就在这种优越感里不能自拔了。
第八点,一站式,就是啥都能帮你干了。日本的便利店711做的最到位。在日本,711覆盖各种商圈,什么白领、学生全拿下,便利店卖的东西,像面包、饮料、零食,它都卖,同时还有各种口味的饭团、关东煮、便当;日常生活用品也卖,主打一人份或旅行装。这里还能交水电费,叫出租车,订旅馆,买电影票和公园门票,甚至买包泡面都能送货上门。这就是便利店的核心,随时随地提供最大的生活便利。当然,都这样了,你还会特别在意价钱吗?
第九点,生活方式。有个营销大师说过,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是休闲;法拉利卖的不是跑车,是驾驶快感和高贵;劳力士卖的不是手表,是奢侈的感觉和自信;希尔顿卖的也不是酒店,而是舒适和安心;麦肯锡卖的不是数据,而是权威与专业。你看,只要和“生活方式”搭上点边,品牌立刻就变高端了,瞬间引领时尚大潮。咱不说这生活方式是真是假,重点是大家还都挺吃这一套的。
有点触目惊心的感觉吗?其实也没那个必要,毕竟钱是自己主动掏出来的,只要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的心理免疫力一定会慢慢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