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庵老街:一场市井风月
田家庵老街,我曾经专门为你写过两篇文章——《摇醒城市记忆》和《光阴煮铁》。今天,我第三次特意走访你,是为了写一写你的那场市井风月。
何谓市井?市,指街市;井,是天井,就是庭院的意思。古代把商肆集中的地方称作市井。在沿用至今的过程中,它不断增加新的义项,比如:城市;城市中的流俗之人;街头;商贾等。
那么,什么又叫做风月呢?是巷陌人家,一场粗俗的闲适?还是声色场所,一段风尘残月?或者清风明月,一处美丽的景致?这些谜底的解读需要你来到田家庵老街。
领略田家庵老街的市井风月,我选取的路线是由淮河商场起步,沿淮河路向西行,然后右拐走进太平街。眼前这条窄窄的街巷就是赫赫有名的太平街。解放前曾经有过其他的名称,也是比较好听的一个名字,大致与金钱、盛世、平安之类的词语有关,寄托着美好的寓意。
中国人在命名这件事情上向来慎重。中性的做法一般是依据自然地形,四季时间,应景的事件来决定名称的取用。慎重一点的做法是请名人贤士取个儒雅或响亮的名称,这个名称符合传统的中国礼教。有的命名直接与政治背景有关。不管依据何种方式命名,这个名称一般会担负着某种含义。
说到田家庵老街,有必要交代一下她老到什么程度。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山东流民田氏夫妇在淮河渡口搭建庵棚,开始有了田家庵这个地名。清宣统三年(1911年),大通煤矿公司在田家庵建煤场,这里人烟渐浓。
民国七年(1918年),田家庵开埠通航,这里初具城市雏形。所以田家庵老街的老,可以老到100年左右的时间。
在这百年的时光里,她有过两个时间段的繁华。这两个时间段都与上个世纪有关。都被一座青砖硬山的两层老楼见证了。这座砖木结合的旧建筑位于太平街,它就站在我的面前。
它的汉瓦早已破碎,房顶洞开,架设的房梁突兀在阳光下,搭设楼板的横木粗壮,似乎还能听到当年伐木的丁丁声响。经历许多年的风雨侵蚀,它腐而不朽,依然矗立着它空空的房腔。它有了气派的木质走廊,托举走廊的构件上面雕刻着吉祥的图案。尽管走廊的木板早已凋零四方,它还在那里高举着,亦如它最初的主人在高举着什么期望。
我好奇于它最初的主人是谁呢?有人说是一户郑姓的大地主。民国时期,在这条车水马龙的闹市大街上建了这座临街五个开间的两层小楼。解放后,人被正法房屋被充公。也有人说,解放的那年他们弃屋而逃,去了台湾。也有人说这个老楼最初的主人不姓郑……
带着这些疑问,我想找到这座老屋现在的主人杨玉宝,出乎意料的是,却从杨玉宝80岁的老母亲那里听到了一段别样的故事:
挑开这段故事的是一把明晃晃的侵华日军的刺刀!这把雪亮的刺刀正对着杨玉宝的奶奶。那是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动荡了几个月的南京在这一天定格在了一户普通中国人家的眼前。呛人的血腥,弥漫的硝烟,狂风喑哑,日月隐没,天似乎没有了天!
杨玉宝的父亲杨敬武是年虚龄九岁,在他模糊的记忆里,家里怎么突然就出现了几个日本士兵?日本兵上前要把他带走,他的母亲马上拽住他加以阻止。然后日本士兵的刺刀就晃到母亲的胸前,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他的父亲按下刺刀,表示可以把杨敬武带走,他有几句话要和孩子说——
你叫杨敬武,小名杨大平。你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你的大弟小名杨二平。你今年虚龄九岁,你的老家在正阳关八里垛(音)。父母成亲后离开正阳关出来混穷,现在报馆上班。你出生在南京,长在南京。我们住的这个地方叫四座村(音),记住了,长大后一定要回家!
少年杨敬武虎头虎脑,星眉剑目,十足地机灵。他在日军兵营里被日本士兵逗着玩了几年,在一次日军乘船撤离的时候,杨敬武乘着混乱藏了起来。以后的时间,他都在为回家而努力着,这一努力就将近80年!
十来岁的杨敬武,随着逃荒的人流坐过船,孤独一个人翻过山,身影茕茕在南京的街头要过饭。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高楼饮美酒,几家流落在街头?这个少年生病了,蜷缩在南京街头的阴影里,后来遇到巡逻的国民党士兵把他送到医院救治。他又捡回来一条性命。
他找到的四座村(音)已是废墟,看不到父母。他回到的正阳关白水茫茫,没有他的亲人。时光荏苒,已是耄耋老人的杨敬武在女儿女婿的陪同下再次来到南京,当他听到民警告诉他无从查考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弥留之际的杨敬武已是89岁高龄,他清晰地吐出的话语是“正阳关八里垛(音)的水漫起来了……”
漫起来的大水可以载动许多的乡愁;漫起来的大水可以沟通回家的道路;漫起来的大水可以把生离死别的遗憾带走;漫起来的大水可以研墨书写日军的罪恶,让它留在后人的心头。
离开杨玉宝家,他的母亲和他的妻子都出来送我。杨奶奶说如果你能帮我们找到杨敬武的弟弟妹妹就好了,找到他们的后人也行。
不知道80年前的那场离别,是不是促成杨玉宝购买这栋老屋的动因?比如这座老屋有效连接了那段时光,比如可以抚平他父亲流浪的悲伤,满足有家的渴望。或者,这只是一宗普通的商业买卖,没有那么多的讲究。
太平街,毗邻淮河码头。因交通便利,货物集散而人流攒动。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曾经一片浮华。来到这里还能偶见当时的市井文化。
走到太平街的尽头,你会发现它与港口二路交叉在了一起。顺着交叉后的道路继续前行几十米,紧挨着老候船室,又出现一座青砖的两层建筑,这座现在看起来相对低矮的建筑却有着一段晦涩的背景,据说曾是民国年间一座规格比较高的青楼。
青楼的主角曰“妓”,这是一个形声字。从形旁“女”,可以知道是女性从事,从声旁“支”,可以知道需要一定的技术。比如琴棋书画。如果不能识文断墨,那就名曰“娼”。
我国的娼妓大概胚胎于周襄王时期。那是一个大国争霸、小国林立的时代。被后人称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在周襄王时地位已凌驾于周王之上。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人称“春秋第一相”的安徽颍上人管仲设置了“女闾”。悲惨的娼妓制度自“女闾”开端,代代不绝。
眼前的这座风月建筑设计精巧。它有专门用于抗震的房柱,这个结构可以增加房屋的牢固性,还让楼房外观上看起来比较立体。它楼层之间的交接处有四层突出的青砖。其中的三层都是齐平的一字型凸出,深浅有序。第二层改变方式,以阴阳参差的方式凸出。花样的变化使整座小楼凝重之中有了一丝灵动。立体感增强了许多。
小楼大门的左侧是一根圆形的立柱。右侧被现代民房挤占着,看不到另外一根立柱。不过,根据我国中轴对称的建筑布局原则以及大门拱顶的设计来看,它的右边应该也有一根立柱,甚至,大门的右边也有几间楼房与左边对称。
当然,这些全是我的猜测。现在我能看到的只是大门和它左边的建筑。抬眼打量大门的拱顶,不难发现它的压边方法和一、二两层楼交接处的处理方法是一样的:都是采用青砖凸出,阴阳交合的方式。这种修饰让小楼素朴、雅致、韵味十足。
如果你仔细观察大门的拱顶形状,你会惊诧于它酷似美人的额头。那中间凸出下垂的部分就是美人角。这种美人角在赵雅芝版的白娘子造型上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美人角的上方钉着一块小小的木板,我判断那里曾钉着一面照妖镜。祈求平安顺利是一切行当的共性。只是,青楼的顺利就意味着太多的不幸。
解放前,战乱频发,赤地千里,民不聊生,有人走投无路,没入风尘。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团圆聚,几家流落在街头!
解放后,毛泽东看到北平妓院林立、满目疮痍、怒不可遏道:“新中国决不允许娼妓遍地,黑道横行!”
1949年11月21日 ,北京市召开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下午通过了《立即封闭全市一切妓院的决议案》。晚上,全副武装的解放军战士团团包围了已存在几百年的花街柳巷——八大胡同。即刻封闭了北京市224家妓院,集中拘留了424名老板。写到这里有必要注释一下,老板这个称谓在过去专门指妓院的头头。正当职业的领导通常称为掌柜。与此同时收容了1286名妓女。然后,给她们治病,与她们谈心;教她们劳动,给她们提供就业岗位。寡妇失节,一生清誉尽毁;老妓从良,洗净半世风尘。
自此以后,全国各地纷纷效仿北京的做法,开始了消灭娼妓制度的全面战斗!横扫的风浪定然波及到田家庵老街!!至1955年,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妓女被彻底禁绝!!!
从历史的教训看,淫乱堕落往往与一个王朝的灭亡密切相关。很佩服新中国洞悉事理的能力和改天换地的勇气。
田家庵老街,请问你让我带着怎样的情感来浏览你的市井风月?请问你让我带着怎样的认知来描写你的新旧世界?请允许我先轻唤一声:可爱的田家庵老街!
田家庵老街,走在你的街头巷尾,四处流露出市井文化。这是一种生活化、无序化的自然文化。它产生于街区小巷、带有商业性、通俗浅近、充满变幻而又杂乱无章。它只有现实的柴米油盐,没有历史的深层忧患。这里生活着金太阳社区的7954名人口。他们家事国事天下事,万事沾边;风声雨声读书声,一生无为。
田家庵老街,你自己也许都不会想到,商业空间的拓展,必然引起城市空间的变化。时光会无情地淹没你的一场浮华。
田家庵老街,秋天的残霞已收敛了夏天的暑气,新生的弯月正破除寂寥的黄昏。现在,我给予你祝福,希望你市井繁华,越来越好……
《田家庵老街:一场市井风月》
(作者:崔小红) 201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