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想起痴迷武侠的岁月/唐剑雨
责任编辑亚静
想起痴迷武侠的岁月
文/唐剑雨
大漠,孤烟,残阳,古道。
烟尘起处,一匹嘶鸣的烈马从远处疾驰而来。马上的少年面色红润,目似朗星,气宇轩昂。他在路边的馄饨摊勒马停下来,要了一碗荠菜猪肉馅的馄饨。在等待的时候,少年从怀中掏出一本古龙的《天涯.明月.刀》,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
江南春早,在绵绵细雨的滋润下,十里塘的杏花开遍了山野。一位清瘦的长者站在屋檐下,抬头望了望天。然后静静的坐在茶香四溢的桌前,缓缓翻开金庸先生的《连城诀》。尚未看完的折页是第七十五页,这一章的回目赫然写着“人淡如菊”……
南国正清秋。一位多情的少女在闺房内掩面而泣。因为书中的女主角练霓裳为情所困,伤心欲绝,一夜白头,隐居天山,孤独终老。一阵微风吹过,合上了少女手中厚厚的一本书,仿佛合上了一段难忘的岁月。有几片枯叶和凋零的花瓣随风飘进屋内,落到那本书的封面上。《白发魔女传》五个笔走龙蛇的大字让人若有所思。而著者梁羽生的名字早已不陌生,正是他开启了新派武侠之先河……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侠客梦。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江湖梦。
当然,只有真正阅读了新派武侠小说三剑客金庸、古龙、梁羽生的作品后,才能知道什么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才能明白什么是剑胆琴心?才能了解什么是侠骨柔情?
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杨万里《闷歌行十二首其一》
我读金庸作品,第一本就是《射雕英雄传》,那时候我刚刚小学毕业。
犹记少年初相遇,从此茶饭两不思。
《射雕》从开篇就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故事从临安府牛家村开始讲起,从一个说书人的口中先交待历史背景。牛家村风雪惊变后邱处机与江南七怪的“十八年赌约”,作者以“靖康耻,犹未雪”中的“靖康“二字取的两位主人公的名字。从一正一邪两大主线为故事发展脉络,次第展开,层层深入,在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博大精深,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英雄图谱。
小时候刚刚听完《岳飞传》《杨家将》《水泊梁山》的评书连播,再捧起《射雕》来,真是感觉就是评书的豪华升级版,但是已从听觉的享受变成了阅读的盛宴。
金庸先生真是一部《百科全书》,不但将琴棋书画和诗词歌赋融入各部作品,还将佛学、医学、药学、数学、收藏、设计、占卜星相等等皆巧妙的带入故事情节。小说涉及面之广,常常让人出乎意料。反正金大侠的书怎么读怎么舒服,怎么读怎么过瘾。读到妙处,让人拍案叫绝。
例如写东海桃花岛。东邪黄药师的《碧海潮生曲》既是音乐,又是内功。写如梦似幻的桃花阵,树影婆娑中美不胜收。那时候禁不住在脑海中发问,会移动的桃树还会开花吗?答案是肯定的。不但会开花,而且花开的非常美,像蓉儿娇艳的脸庞。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一部《越女剑》,十五部书写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写尽了江湖的爱恨情仇。太多“金学”的专家写出很多研究金庸武学的评论作品,我在这里多费一点笔墨都感觉在班门弄斧。
其他暂且不论,全庸先生在《神雕侠侣》中的有个情节安排,让我有些不能接受,有些匪夷所思。
那就是《神雕侠侣》第七回“重阳遗篇”中,为什么把小龙女写成被全真教小道士尹志平奸污?这对整部书的主题有什么意义?这个情节安排总感觉到很突兀,小龙女又没有因此意外怀孕,又没有什么私生子,对以后故事的发展也没有埋下伏笔。这个无疾而终的情节安排让无数金庸迷痛心疾首。与有情人做快乐事,莫问是缘是劫?无拘无束的杨过和冰清玉洁的小龙女本来是天生的一对伴侣,结果竟然发生了不可思议的结局。有评论家说为了衬托神雕大侠杨过断臂之憾。一位天残,一位地缺,增加人物的悲悯情怀,我一时不敢苟同。
时过经年,再次想起这个情节来,不禁哑然失笑。估计这世上完美的人生是根本不存在的,能让人一声叹息的人物会在记忆里更加久远。大师肯定有大师的安排,我的想法只是小儿科而已。
记得 95版《神雕侠侣》片尾曲“归去来”,曲调温婉而空灵。那是终南山下一个平淡无奇的黄昏,淡淡的黄花凄清地盛开,小龙女依然长发飘飘,白衣若雪,孤寂与美丽傲娇于天地之间。她虽非完璧之身,却永远是那个冰清玉洁的小龙女。
“于是淡漠了繁华无法再开怀 ,于是我守着寂寞不能归来 。啊 ……涌起落落余晖任你采摘 ;啊 ……留住刹那永远为你开”!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龚自珍《漫感》
当年读《笑傲江湖》的时候,读到曲洋与刘正风琴箫合奏,莫名想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世间芸芸众生,多少人在红尘中与你擦肩而过,可你的琴声,又有谁能够听得懂?后来看《东方不败》的时候,江水浩渺,扁舟一叶,曲调悠扬,笑尽世间沉浮。只觉得红尘中得一知己,死又如何?
千金容易得,知已最难求。
鲁迅先生说:“人生得一知已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任何关系走到最后,也不过相识一场。有心者必有所累,无心者无所谓。情出自愿,事过无悔,不负遇见,不谈亏欠。例如《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与周芷若;《天龙八部》中乔峰与阿紫;《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与小师妹岳灵珊;还有文章开头提到的《白发魔女传》中练霓裳与卓一航……
我阅读的黄金阶段在初中,那也是最疯狂的阶段。为了弄到一本书读想尽千方百计,学习成绩不断下滑也浑然不觉。母亲一直关心我的学习,但是她不识字。我常常把一本厚厚的武侠书包上语文或者数学的书皮儿,即使在母亲的眼皮底下,也能看得逍遥自在。
有人把古龙比作浪子,把金庸比作国士,把梁羽生比作隐士。这个比喻我觉得非常恰当。
金庸先生一直倡导的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而梁羽生先生则是“以侠胜武”。金庸向往的是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梁羽生则是亦狂亦侠,名士风流。
初读梁羽生的是《大唐游侠传》《龙凤宝钗缘》《七剑下天山》《云海玉弓缘》《萍踪侠影录》等。后来又读到了《侠骨丹心》《翰海雄风》《龙虎斗京华》等。梁羽生的作品与历史切合的较多,尤其是以明末清初时期“天山系列”,堪称经典。
千古文人侠客梦。应该说梁羽生的作品受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带着章回体小说的意味。他诗词功底深厚,每本书的回目都采用了对联方式呈现,每本书的开篇都有一首他自己填的诗词,非常耐读。我从小就有“对联情结”,所以对梁先生的书也非常喜爱。直至今日,在我的书房里还珍藏着他除武侠以外的两本书,一本是《笔花六照》,一本是《名联观止》。
只是当时的自己,还属于好奇的年纪,对于书中那些家国大义没多大的关注,更多关注的是人物关系、故事走向、武功高低、情节离奇等东西。
梁羽生先生曾为自己撰写了一副对联:
侠骨文心,笑看云霄飘一羽,
孤怀统揽,曾经沧海慨平生。
此联非常精妙,意境深远。尽管对仗方面还值得商榷。作者在联尾暗嵌自己的名字,还在联中内嵌了自己的原名(原名陈文统),这也是他一生淡泊名利的写照。
雪泥鸿爪,流风遗韵。
文心侠骨,剑胆柔情。
这就是我心中的梁羽生。
对于古龙的书,我只读了一部《多情剑客无情剑》。后来买了一本《古龙妙语》恶补了一下古龙最擅长的哲理部分,也学到了很多武侠之外的知识。
古龙妙论男女非常到位。他说:只有骄傲和自信,才是女人最好的装饰品。一个没有信心,没有希望的女人,就算她长得不难看,也绝不会有那种令人心动的吸引力。这就正如在女人眼中,只要是成功的男人,就一定不会是丑陋的。只有事业的成功,才是男人最好的装饰品。
向来以为古龙先生笔下无不是风流男子痴情女,现在想来并非如此。
小李飞刀成绝响,人间不见楚留香。
只可惜古龙先生英年早逝,用一杯烈酒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生命永远定格在48岁那个刚刚开始的秋天。
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
——《风云雄霸天下》
因为对武侠的痴迷,也曾荒废了一段学业,但也滋养了一段青春岁月,也是一段最难忘最美好的阅读时光。
如果说,想象力是培养起来的,那么,小说一定功不可没。那时,每个孩子心中都装着一个江湖,所有的柔情铁骨都随着情节的生长而生长。现在想来,那种悲悯情怀对语文、历史的积累还是有影响的。虽然写得不多,但其实心中已有很多文字在酝酿,在内心回旋起伏,念念不忘,变成青春期层层叠叠的心事和对未来模糊的向往。
我曾在文章《我与二龙山中学的不解之缘》中提到过,我要写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是《大宋奇情录》。
历史背景是这样的,水泊梁山108将被招安后去征讨方腊,死的死,伤的伤。最后浪子燕青没有死,他和李诗诗放弃了京城的名和利,两个人坐着船浪迹天涯,开始私奔。我的武侠小说就是从这里入手。燕青和李师师隐居后,李诗诗给燕青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燕子云。小说的第一章就叫“荒郊隐者”。两个人带着孩子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第二章“千里追杀”,但好景不长,宋徽宗知道了李诗诗的下落后,派朝中高手,分几路去追杀燕青,接回李诗诗。此时李诗诗已经怀了燕青的第二个孩子。后来在京师生下女儿,取名燕想想。名字中暗含对燕青的思念之情。老英雄燕青在临死前,将儿子燕子云送到杭州六和寺清忠祖师武松那里学艺。在武松的引荐下,燕子云又拜在武林世外高人“逍遥尘客”门下。“红尘过世终为客,一袭烟雨任逍遥”。燕子云学艺成功后,带领梁山的后代替天行道,最终成为一代奇侠的燕子云与方腊的女儿方天舒结成良缘。本来方腊是梁山的仇人。他的女儿怎么会嫁给梁山好汉的后代?更何况燕子云的恩师武松,当年独臂斩方腊。化敌为友,亦正亦邪是再正常不过的桥段。当然,这里面隐藏着许多爱恨情仇。燕想想与哥哥燕子云多年以后才相认,后与青面兽杨志的后代杨天华结为连理。人物与故事情节,作者发挥大量的想象。故事曲折中也带着离奇,真真假假真作假,假假真真假乱真。现在想想,真能“扯犊子”!但在当时绝不能扼杀一个少年火辣辣的梦想。
大概的故事脉络就是这样的,但其中穿插了许多历史真实事件。我那时候摘抄本就干了四大本儿,手稿也写的有近百页。小说创作就好像盖高楼一样,地基必须要夯实。想想那时候才初中二年级,书还没有读几本,历史还没有学全。根本没有那么深的积淀,没有深度和广度,小说肯定也是清汤寡水,胡编乱造。如果我有金庸先生那样的博学,《大宋奇情录》也不失为一种好素材。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一朵永不凋零的花。梦醒之后,人去楼空。举目四望,颇有“黄花菜都凉了”之感。
以至于许多年以后,酒喝高了以后,走在异乡的街头,我偶尔还能听见梦碎的声音。
等到女儿读初中的时候,我早把《金庸全集》收拾到了办公室,生怕她也深受其“毒“。好在她比较听话,只看了一部《笑傲江湖》就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之中。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
很想再看看张无忌给赵敏画眉时的样子;还惦记着胡斐杀苗人凤那一刀到底是劈下来还是没劈下来;卓一航为白发魔女踏破天山的各个角落,寻找能让白发转黑的优昙花,到底找到了没有……
英雄肝胆两相照,江湖儿女日渐少。
如今,距离我的美好阅读时代,已经过去了整整35年。昔日的少年郎,如今已是两鬓秋霜,一脸沧桑。新派武侠三剑客都已先后驾鹤。忆当年,武侠小说带给我们许多的欢乐,它以一种温暖的方式留在那段求知若渴的岁月。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珍藏在记忆深处。
情还在,人去了,回首一片风雨飘摇。
诗酒与江湖,武侠与时代,青春与梦想,一切都仿佛走远,一切又恍若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