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民

王伟民,1918年生,濮阳县城关镇人,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

1933年,王伟民到直隶省立第七师范学校读书。当时,七师的党组织,一方面领导学生开展反对反动校长、蓝衣社分子郭鸣鹤的斗争,一方面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组织游行,抵制日货。王伟民积极参加活动,还加入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宣传反对内战,一致对外。

1939年3月,因中共东明县委书记张华等人的身份暴露,豫北地委决定让王伟民接任县委书记,组成新的县委。交接工作时,王伟民对张华说:“因咱俩都是濮阳人,对外介绍时就说我叫洪建民,字学玉。”王伟民上任后,主要抓了三件事:一、完善了救国会组织;二、大力发展党员;三、建立武装。5月,王伟民配合冀鲁豫支队一大队在东明县的扩军工作,分别在赵真屯、东孙楼、于潭寨设立招兵站,招收新兵100余名。整训后,编入冀鲁豫军区独立团。

1939年,王伟民带领部队到长垣一带进行活动,所到之处,召集会议,大造声势,大讲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抗日救国形势,大讲八路军的英勇事迹。并派民运股长史绍卿带10余名骑兵到最南边的王寨,利用正唱大戏、人多影响面大的机会,上台演讲,鼓励群众起来和日伪顽作斗争。这样一来,对长垣、封丘震动很大,竟把长垣县的顽县长毛迪亚给吓跑了,其他土匪、地主势力也都不敢为非作歹,明目张胆地欺压老百姓。

1940年,冀中八路军某部将石友三逐出冀南,王伟民接到消息后,带领部队在濮阳县庆祖一带埋伏,配合讨伐顽军石友三,待石部一到,立即进行出击,使其措手不及,获得了部分战利品。

同年春,丁树本带部队逃跑,其部下有的逃回濮阳,王伟民带部队对他们进行了收编。丁部杨发贤原是内黄县一个土匪头子,带着一个营三四百人逃回到两门。王伟民组织三个营的兵力,亲自指挥,把杨一个营的枪全部缴获,向他们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政策,使其中不少人自愿参加了抗日队伍。丁部下还有一部分人跑到顾头村一带,王伟民又组织部队将他们包围,缴获了他们的枪支,对他们进行了收编。

1940年农历五月五日,王伟民在日记中写道:“五月五日早上,西方炮声隆隆,我部准备投入战斗……”那天,八团为了掩护旅部和群众转移,在长垣县小渠一带与日军扫荡部队的2000余人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次反扫荡战斗,官兵从团、营、连、排首长到一般战士都十分英勇顽强,不顾个人安危,与敌人殊死搏斗,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3个多小时的拼杀,共毙伤敌人150余人,我们的战士殉难近300人。这是我军在豫北抗战中最惨烈的一次战斗,史称小渠惨案。这次激战,胜利地完成了保护旅部、掩护群众的光荣任务。

1940年5月,王伟民率八团趁日军由北而南行进之机,在花园村附近截击了日军的通讯部队,歼敌官兵50余人,缴获战马30余匹。同年7月,王伟民带部队从翟庄过黄河、攻打东明县三村集的敌人。因为这里离老城很近,部队撤到大徐寨时被日军包围,在那里和日军打了一整天。下午,敌人又增加兵力,火力大,直到夜间9时,八团才开始突围。王伟民在指挥突围过程中,安排周密,抬着伤员,踏着没膝深的泥水,安全转移到了鲁西南曹县根据地。8月,王伟民带领部队在滑县的武寨、桑村一带和日军打了一仗,取得胜利,获得敌人战马80余匹及枪支和军用物资,受到二纵队代司令员杨得志、政委黄克诚的嘉奖。

12月,王伟民和濮阳县长王卓云根据豫北地委的指示,带领一部分部队,在濮阳县丁村、河沟、五星、八公桥一带进行抗日救亡活动。29日上午,他们在王丁村开会、研究工作时,被日军从五星、大井开来的9辆汽车和两辆坦克包围。他们边和敌人战斗,边掩护群众向村东村南方向撤退。就在这次撤退中,王伟民不幸遇难,年仅22岁。

1946年,濮阳政权巩固以后,将丁村、河沟等一带命名为伟民区,并召开隆重的命名大会,号召全县人民学习他的精神。1988年,濮阳县委、县政府在县烈士陵园为王伟民修墓立碑,使他的革命精神永垂千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