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苑|吹尽狂沙始到金,孙元亮这篇推文让我们重新认识朱奇山

《秋》朱奇山作

【小编写在前面】

对我来说,朱奇山是一颗“定时炸弹”。

突然爆发,发出刺眼的光亮,是最近看到一篇文章《 吹尽狂沙始到金——评画家朱奇山的艺术》。

当南京港报美编之前,老朱在客运站工会写写画画。有一天在路上碰见我,说想到港报来。

其实我并没有用人权,但有“推荐和建议权”,最后不知是我的推荐和建议有没有起作用,反正他进了我所主持的“编辑部”。

老朱当美编,并不显山露水,平时画个刊头、插图啥的,工作十分认真,却不怎么多话。

我知道他的山水画画得不错,因为他叫“奇山”嘛,我们常常开玩笑。

朱敏因为书画同源,跟老朱走得近,从某种程度上讲,他比我更了解老朱。此次,他也写了有关老朱的文章(附后)。

前不久,朱敏把孙元亮先生的这篇文章转到群里时,我和群里老同事们都惊呼:老朱实在是深藏不露啊!

认识老朱三十年了,才知道老朱这么有才!

此文最后,孙元亮先生写道——

我创作的《秦淮胜迹图》第一稿,1989年12月22日在南京市政协会堂举行观摩会。奇山不仅前来观看祝贺,还主动撰写和发送新闻稿,分别刊登在《中国书画报》《中国旅游报》《江南旅游报》,由此可见他胸襟开阔,助人为乐。

我第一次听到孙元亮先生大名,就是那个时候。老朱当时拉着我一起采访的孙先生,此后在若干报纸发稿,都是我和老朱一起干的。

那时的《秦淮胜迹图》还是黑白稿,应该是在“观摩会”之前。如今,《秦淮胜迹图》获得巨大成功,已被镌刻在秦淮河岸边的雕塑墙上。

祝贺孙元亮先生!同时感谢孙先生对奇山兄的推荐,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位老同事、老兄长。


《金秋》 朱奇山作

吹尽狂沙始到金——评画家朱奇山的艺术

文 | 孙元亮

谈起山水画家朱奇山,南京画界真正了解他的人并不多。我与其相识也近半个世纪,倘若不是为其撰写艺评,有过深入交谈,连他曾向亚明、宋文治、张文俊等著名画家学画的经历,以及其写生本被画界同行看好,借去观摩等往事,皆一无所知。像奇山这样甘于淡泊,不善炒作,连微信都玩不好的画家,在当今画界也是凤毛麟角的。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以奇山这样的性格处世,可能会丧失不少的机遇。然而“有失必有得”,正是因为淡泊名利,心态平和,使其能在古稀之年还拥有健康的体魄。而相对封闭的社交环境,可让他少受外界干扰,有利于其专心致力于他的山水画创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千年铁杵磨成针”。尽管朱奇山属于那种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画家,但作品是会自己说话的。他的作品参加过各种类型的展览,曾于2002年4月、2018年10月分别在省美术馆、东慈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出版了画集。他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极为不容易的,我们不妨回顾他所走过的漫长艺术征程。

《秋艳》朱奇山作

朱奇山,1947年生于南京,自幼酷爱绘画,他把拣来的石子当画笔,把地面墙壁当作画纸,可任其涂鸦,为此他经常闯祸,少不了要挨抽。其就读的竹竿里小学附近,就是画家李味青的家,放学后他常和同学到其庭院里玩耍,也是在那里,他第一次见识了用毛笔画的水墨画。小奇山喜欢用黄泥捏玩具手枪,经晒干刷上墨汁,居然非常逼真,引来了同学哄抢。因此,他在五年级时,被选送至南京少年之家雕塑小组参加活动。

《深秋》朱奇山作

上世纪60年代初,奇山升入初中,课余就在学校美术小组里画素描。一个偶然的机会,令他与山水画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是学校图书馆墙上的两张国画印刷品,一幅是傅抱石的《待细把江山图画》,另一幅是石鲁的《南泥湾途中》。当他的目光与大师作品交汇的那一瞬间,只觉眼前一亮,大师笔下鲜活的笔墨与境界,令其心灵震撼,他对中国绘画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他决心要学习山水画,但苦于求师无门,只好从书店买回钱松岩的《砚边点滴》,费新我的《怎样画毛笔画》。他反复研读画法、画论,不断临摹画谱、图片,从此朱奇山正式踏上了学习山水画的漫长征程。

《后湖胜境》朱奇山作

别看奇山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然其对自己人生发展的把控,还是颇有智慧的。奇山深知学画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充足的时间。他出身于普通工人家庭,全家六口人仅靠父亲微薄的工资维持生活。毕业后如果就读技校,可以减轻家庭的负担。所以面对众多招生简章,他唯独相中“南京航运学校”。因为读航校,可免交学费,还管吃管住,将来从事航运,免费乘船写生应不成问题。奇山考进了航校,其后来的生活轨迹基本是按当初的设想运行的。

《胭脂河上之天生桥》朱奇山作

1966年,朱奇山所在学校停课,他因此有机会回到家中,和罗国玮、张学成、王长春等画友集结成伴。他们时常黎明即起,背负干粮。徒步写生,天黑返城。南京近郊的风景点基本一网打尽,他们最远跑至祖堂山、板桥三山矶一带。在那段日子里,奇山和他们一样,都画了大量的风景写生。

航校毕业后,他被分配至南京港务局,担任机械操作工,却很少上机。由于他有绘画才能,被安排从事宣传。起初他在工会搞大批判专栏,举办展览会;接着又在港务局中学担任美术教师;后来又去《南京港报》当美术编辑。他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变迁,对山水画艺术的痴迷与钻研,却始终如一,从未间断。

《山寨月夜小景》朱奇山作

“文革”时期,大学停办,美术人才,青黄不接。1972年著名画家黄丕谟创办了“南京市美术创作学习班”。究其目的,是为全国、乃至省、市,每年一度的美术展览会提供优质作品。朱奇山就是这个学习班的早期学员。参加学习班的学员要自带创作初稿,创作稿要经互相评议、反复修改、不断提炼,最终独立完成创作任务,作品要送去评选参展。这是一种在战斗中学习战斗的办学模式。如今人们戏称那是非常时期“南京美术界的黄埔军校”。学习班举办了多期,朱奇山连续参加了三期。学习班也确实为南京市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

《春雨》朱奇山作

上世纪70年代初,在南京市美术作品展览会上,朱奇山的画作已获得社会的认可。但他不满足已取得的进步,渴望得到名师的指教,通过关系,他结识了亚明、宋文治、张文俊等著名画家。奇山每次登门求教,都会带上自己的习作,而老师的指导与教诲,尤如醍醐灌顶,使其受益无穷。

亚明老师告诫他:“做人要老实,作画要不老实 ,反对墨守成规,必须创新变法”。亚老的教诲被他当作人生信条铭记于心,体现在其为人处世,及艺术创作之中。

《春雨润山村》朱奇山作

上世纪80年代初,朱奇山调至港务局中学任美术教师。由于文凭之需,进了南京教育学院美术班学习,当时主持教学工作的陈世雄、陈世强老师,为了保证办学质量,特地聘请了南师、南艺一批教授中西绘画和理论的老教授来上课。卢是、王达弗、谭勇、林树中、奚传债、周积寅等人教授的中国画技法和理论课程,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这对于提高艺术修养,促进其山水画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江南春早》朱奇山作

人生苦短,转眼之间,朱奇山已过古稀。回顾人生,既感慨,又欣慰。他从一名工人开始,经过半个世纪的奋斗,终于成为南京山水画界数得上名的人物。其作品发表于国内多家报刊杂志。多次参加省及全国性美展以及中韩、中日、中法等国际文化交流展,还分别在省美术馆和东慈画院美术馆举办过个人画展。其作品还被南京市作为礼品赠送給外宾。

《云山飞瀑图》朱奇山作

朱奇山现为江苏省美协会员、江苏省新闻美协理事、南京市美协山水画研究会理事。

从朱奇山的师承关系及其作品的形式美观,他的山水画属于“新金陵画派”的范畴。这一画派的特点是,重视写生,强调笔墨,注重形式,力求创新。其画风充满大气恢宏,灵秀雅典的江南气息。

《峡江行舟图》朱奇山作

“笔墨当随时代”,画人应当在艺术观念上要“与时俱进”,中国山水画延续至清代,已陈陈相袭,仿古成风,作品雷同,缺乏生气。而“新金陵画派”诸家因强调写生,彰显个性,作品面貌,焕然一新。其实先贤亦有“师古人不如师造化”的教诲,朱奇山认定此理,以极其虔诚的心态走近造化,他通过写生的形式去解读自然规律,记录无限风光。写生帮助他获得了古人从未有过的广阔视野,为其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形象资源 。几十年来,朱奇山攀登过的山峦奇峰有:黄山、泰山 、天山 、华山等三十余座,乘渡过的江河湖海有:长江、黄河、东海、南海等二十几处,跨境过的国度有:法国、美国、埃及、印度等二十多个。

《卢森堡配特罗斯大峡谷》朱奇山作

奇山的写生活动,对其画面的构成形式产生了很大影响。他的作品大多采用方形和矩形,基本是其写生视野的再现,画面的中国式散点透视,亦不同于西画的焦点透视。由于其描绘的场景大多是中近景,所以颇具现实感。

“搜尽奇峰打草稿”,并非自然主义的如实描写。奇山写生,遵循的是黄宾虹的教导:“对景作画,要懂得“舍”字,追写物状,要懂得“取”字,“舍、取”不由人,“舍、取”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挥毫”。

《江水中的俄罗斯》朱奇山作

大自然的山水,触发了奇山的灵感,产生了意象。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只有经过一番舍取、提炼,才能升华为心中之意象,达到中国画写生的最高境界。经过奇山的笔墨渲泻,最终以“朴灿、简洁、概括、鲜明”的形式美感,直扑观者眼帘,感染读者心灵。

朱奇山作画善于“置陈布势”,吕凤子提出,“置陈”是指画中形的位置和陈列,“布势”是指布置发自形内的力量。因为画中形是以渗透作者情意的气力为质,力的奋发叫做势。

《晚归》朱奇山作

置陈布势之目的是为“造势”,纵观其造势的手法,无外乎先把“画材”分解成点、线、面、黑、白、灰、冷、暖、虚、实等基本绘画元素,再将这些元素通过归纳、叠加、重复、对比的方式重新构成自己心中的意象。绘画元素的重构,首先是在“造险”,令画面处于“失衡”状态,即可产生“动势”,获得视觉效果。使用绘画元素进行重构,可使绘画摆脱形的束缚,给画家以自由创造的空间。进行元素的重构,可以使原生态的自然美,升华为单纯、统一、有序的艺术美。另外奇山的笔墨功力也很老辣,其线条的中侧顺逆,墨色的干湿浓淡,完全都是一气呵成,书写而至。他把现代绘画的理念,结合传统笔墨的书写性高度契合,使其山水画彰显出“亦古亦今”的现代气息,和充满了节奏与韵律的现代美感。

《云山流泉图》朱奇山作

奇山的山水画整体大气,对画眼的刻画十分精到,体现了徐悲鸿“致广大,尽精微”的艺术主张。

朱奇山注重道德修养,他认为“人品即画品”。奇山学艺有成,全凭其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支撑。有一年夏天他去峨嵋山写生,条件艰苦,曾一连三个夜晚,不是睡在朝天门码头的青石板上,就是睡在峨嵋火车站和乐山汽车站的水泥地上。

《瑶里拾趣》朱奇山作

朱奇山早在南京市美术创作班学习时,他是我的同学。他在港中教美术时,他是我的“同事”,他到南京教院进修美术时,他是我的“同窗”,如今他在南京东慈画院任画师,他又成了我的“同行”。社会上流行着“同行是冤家”、“文人相轻”的说法。朱奇山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主张“文人相亲”、“同行相助”,我有例可证。

我创作的《秦淮胜迹图》第一稿,1989年12月22日在南京市政协会堂举行观摩会。奇山不仅前来观看祝贺,还主动撰写和发送新闻稿,分别刊登在《中国书画报》《中国旅游报》《江南旅游报》,由此可见他胸襟开阔,助人为乐。

回首往事,历历在目。儿时的朱奇山,曾因钟情大师的画作,曾许下“要学习山水画”的宏愿。日月如梭,光阴荏苒,六十多年过去了,由于其,初心不改,奋斗不息,如今,人画俱老,德艺双馨。正可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作为同窗老友,我为他骄傲!为他祝福!

(作者系省花鸟画研究会顾问、格冠美术馆名誉馆长)


《晨曦》朱奇山作

奇山多秀色

▓ 文 | 敏 之

我萌发想画山水的念头是受奇山兄的影响,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被调至《南京港报》社任美术编辑,当时南京港务局书画艺术气氛浓厚,在国企难得有位美术科班人才,如鹤立鸡群,奇山便成了领军人物。加上有林散老的弟子解希维和几位中年书画家钟爱,大家常在一起展纸研墨、谈艺论道,非常愉快。那时我数年纪轻,只写字,不画画。后又成立了书画协会,搞展览、办讲座,活动不断,影响也大起来,在长航全线凡写字画画的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朱奇山的。

奇山兄为人谦和真诚、和光同尘、乐于助人。早年他应邀为我画过一组山水《四季》,甚是喜欢,展藏至今。以示感谢,我给奇山兄刻过一方印,是借鉴了八大山人木履印形式刻的,刻得一般,他却不弃,常用在他的画作里。后来,在他的引荐下,又与张学成、孙元亮、李海陆等老师结识,为我国画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后来尽管我离开了长航,他也退休了,但一提及奇山,我总有一种感恩之情……

《金秋》朱奇山作

奇山兄为艺正门正派,以古为师,造化自然。记得那年去婺源皖南写生,他每逢景致动容处便要驻足写生,有时一画一两个小时。他爱大自然的山水情愫,一直延续至今,放迹于山水之外,搜稿于胸壑之中。我喜欢奇山的画。也许同是江上弄潮人的缘故,特别喜欢他的峡江图系,的确是“奇山奇景”。我曾写过这样一诗句 “在江上久了,便能听到海的呼吸……”表达的是真正的“长航人”对长江总会有神奇的感悟。在奇山笔下崇山峻岭,激流险滩,灯塔轻舟,无不尽收毫端,画出了只有长期穿梭在峡江,“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的亲切感。其不凡气势,取居高而临的独特视角,一览众山小。在用高阔的构图和精炼笔墨语言呈现大自然诗情画意的同时,达到了“悦人悦己”共同的艺术享受。

艺术家愈老愈吃香,奇山兄正值古稀之盛且笔耕不辍,可喜可鉴。作此小文以表敬意。

(作者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南京颜真卿书画院执行院长)

《天山之春》朱奇山作

【艺术家介绍】

朱奇山近影

朱奇山

1947年生于南京,毕业于南京教育学院美术专业。曾任南京港务局中学美术教师及《南京港报》美术编辑。现为江苏省美协会员,江苏省新闻美协理事,南京市美协山水画研究会理事。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研习山水画,并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幸结识了亚明、宋文治、张文俊等德高望重的山水画前辈,得到他们的悉心指导,山水画技艺迅速提高。1972年参加了由著名版画家黄丕谟先生组办的“南京市美术创作学习班”学习美术创作。数十年来创作不辍,所创作的中国画、版画、连环画等均参加过江苏省和全国性的美展及中韩、中日、中法等对外文化交流展。作品还曾被南京市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宾。2002年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了个人画展。1997年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学画入门》(山水分册)。至今已有数十幅作品发表于江苏画刊、工人日报、中国海员、新华日报等报刊杂志。1997年香港回归时创作的连环画《〈南京条约〉出笼记》被《金陵晚报》连载并被南京静海寺收藏。(原载艺家文投)

(0)

相关推荐

  • 王泽培:绿水青山皆妙趣,白云芳草自知心

    王泽培,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河南中国画学会理事,河南省漫画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委员,现任濮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市政协常委. 作品先后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

  • 吹尽狂沙始到金!民警陈曦骏夺得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总冠军

    吹尽狂沙始到金!民警陈曦骏夺得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总冠军 光明网12小时前 · 光明网官方账号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三载春秋,诗心依旧:磨砺万千,终得始终!恭喜百行团轨 ...

  •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全诗的意思是,不要说流言蜚语如同恶流一样使人无法脱身,不要说被贬谪的人好像泥沙一样永远下沉.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诗人屡 ...

  • (原创)张靖华:吹尽狂沙始到金

    吹尽狂沙始到金 潍坊峡山实验初中 张靖华 开学以来,一直感觉自己不会教课了,主要是有很多困惑萦绕脑海. 何为一节好课? 把内容全部讲完的是一节好课? 为了教学进度而生灌硬塞,效果几何?学生听懂了吗?掌 ...

  • 吹尽狂沙始到金——我对王兆军老师作品的理解

    我承认参加过的展览很多,但从未像今天王兆军先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展览这样,如此用心地去了解一幅画的创作背景.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作家靠作品说话,作品靠历史检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王老师就已经凭借多部 ...

  • 陈国华: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第六届江西省中学历史教学技能大赛有感 江西省贵溪市第一中学     陈国华     335400 2019年6月3日-5日,第六届江西省中学历史教学技能大赛在南昌大 ...

  •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上卷 第十八回 第六节} [原文] 且说贾妃在轿内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忽又见执拂太监跪请登舟,贾妃乃下舆.只见清流一带,势如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浪 ...

  • 旧时光 | 吹尽狂沙始到金,完成心愿

    提醒:九千字长文,请耐心阅读. 01 入党 人代会上证件照应该就是这张 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1964年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在北京举行.竺水招作为人大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越剧界 ...

  • 20200327吹尽狂沙始到金——襄阳电务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

    20200327吹尽狂沙始到金--襄阳电务段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纪实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襄阳电务段认真落实集团公司党委一系列部署和要求,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以更高要求.更严措施 ...

  • 李氏砭法 |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恩师李道政老师 研习古医砭法三十余年 日问痧临证 夜青灯黄卷勤求古训 永远在努力,一直在进步 2015年李老师上课教治疗妇科痛经引用的是贵州张礼俊医师的治疗方式,用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三穴治疗,如今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