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下分享/国士无双,为国为民——阿吉领读《袁隆平的世界》

6月19日下午,阿吉在明州书城拆书:《袁隆平的世界》。

一、你拆我听 /

阿吉从四个方面拆解《袁隆平的世界》。
1.追逐太阳的人。
2.第五大发明。
3.杂交水稻之父。
4.还原袁隆平。

“一粒粮食能够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我的心愿是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

……

1994年9月,世界观察研究所莱斯特·布朗写过一本书《谁来养活中国人》。他在书中断言,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中国会成为粮食缺口大国,大量进口外国粮食导致粮食的短缺与粮食价格暴涨,引起全球粮食大恐慌。继而提出:谁来养活中国人?
一位老人,用一粒种子响亮地回击了这个问题:“我们中国人不但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还可以把杂交水稻卖向世界。”
5月22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当代神农袁隆平千古。袁老遗愿一切丧事从简,殡仪馆不安排接待群众悼念。但是,仍有上万市民眼含热泪从四面八方赶来冒雨送别,对他致以崇高的敬意。从视频看到大家一路呼喊送别袁老,心湖久久不能平息,这样的场景曾经只从《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文字里感受过,如今真实再现。粮食,比任何东西都重要,只有人活下去,才能做其他有意义的事。
袁老去世28天,跟随报告文学作家陈启文的视线走进《袁隆平的世界》。“不为立传,只为还原”,本书充分展现了袁隆平的人生世界、科学世界和精神世界,是这一题材的巅峰作品。这是一部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团队的人生奋斗、科学实践、精神追求为主要内容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它展现了一代科学家胸怀人民、热爱祖国、为解决中国与世界的粮食问题而献身科学的奉献精神、拼搏精神。

《袁隆平的世界》

在这本书里,我们追寻梦想的开端,在那个一无所有的年代,在那个闭塞贫瘠的年代,只为老乡一句“能不能育出一种亩产300斤、500斤的种子”而努力的艰辛;

在这本书里,我们了解杂交水稻研发的科学原理、发展历程,愤怒“518毁苗”的丑陋面孔,惊喜“一根竹竿解决一个世界难题”的创举;

在这本书里,我们瞻仰袁隆平及其团队俯身稻田,泥一生、水一身的科学实践活动,从第一代杂交水稻到第二代杂交水稻,再到第三代超级稻,一次又一次突破亩产记录,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

在这本书里,我们感受袁隆平一生对杂交水稻的不断探索,规划设计;

在这本书里,我们读懂袁老为国为民,却不能常伴家人的遗憾;
在这本书里,我们庆幸“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场景不会再现,触摸“中国用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的历程;
我们寻找“快乐的秘诀,就是要有追求,有希望,身体好。”
我们记录一个个闪亮的名字:赵连芳、管相桓、袁隆平、丁颖、黄耀祥、赵连芳、李必湖、尹华奇……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再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我们没有挨过饿,没有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没有见过路有饿殍,但我们应该知道,手里的这碗饭,来之不易!

“最后,跟我的超级水稻告一个别。”

“我不实现,别人也会实现。”

“我梦见我的试验田里的超级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

二、你讲我辩 /

从杂交水稻到转基因水稻,两者区别在哪,转基因食品为何受到大众抵制?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陈玺华博士从医学角度讲解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从医学和伦理角度跟大家一起进行了探讨。

神农自天降,泽惠满人间。功遂人远去,青史永流传。中国没有失去粮食,但确实失去了那颗珍贵的种子。愿更多的人继承袁老的遗志,成为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好种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