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时代的人》卡尔·雅斯贝尔斯著(1992年版)
《现时代的人》卡尔·雅斯贝尔斯著,周晓亮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现时代的人》作者简介
卡尔·雅斯贝尔斯 (Karl Theodor Jaspers,1883—1969)。1883年,马克思去世的那年,德国又迎来了另一位哲人的诞生,他就是雅斯贝尔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雅斯贝尔斯的主要著作包括:《时代的精神状况》(1931); 《尼采》(1936 ); 《存在哲学》(1938); 《哲学入门》(1950); 《什么是教育》;《大学教育中的自由》等。
《现时代的人》内容简介
卡尔·雅斯贝尔斯是20世纪德国存在主义的哲学家,他在《现时代的人》(Man in the Modern Age) 一书中指出,构成人类世界几千年的东西正面临着崩溃,人正在被变成实现目的的手段,变成没有自己的目的和意义的东西,人们生活在扩展的同时,却不可弥补地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和借以实现自我的那个存在。雅斯贝尔斯承认: “今天西方的共同意识,只能用三个否定来加以标志,那就是: 历史传统的崩溃,主导的基本认识的缺乏,对不确定性的茫茫的将来的彷徨苦闷。' 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关于人类处境的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在群体性意志的侵袭中认识自己,摆脱技术性的群体秩序,设定生活秩序的界限,重建个体自我存在的生活秩序,就成为现时代的人生存的使命。
《现时代的人》新印前言(卡尔·雅斯贝尔斯)
本书写于1930年,那时我对法西斯主义已有相当了解,但对国家社会主义却几乎一无所知。尽管那时我还在为这部书稿的完成而欢欣鼓舞, 但当我听到国家社会主义者在1930年9月的选举中首次获胜,仍感到惊奇和震撼。我把这本手稿搁置了一年,因为我不想让它在我的三卷本《哲学》之前问世,后一本书出版于1931年,本书比它晚了几个星期。
为了说明那个时代,我采用了那些特定年代的许多事实。在很多方面, 本书都具有那个时代的气息。不过,考虑到当今哲学的处境和世界的状况, 在我看来,本书在今天和当时同样正确,尽管在它问世之后,又有许多事情发生了。
在我看来, 现在哪怕要对原著做一丝一毫的改动, 都是弄虚作假。所以,这次新印的德文第五版的英译本 (该德文版同时在法国重新发行) 与1931年原版相比,只是在文体上有细微的改变,而事实则保持原样。
卡尔·雅斯贝尔斯
《现时代的人》序言(卡尔·雅斯贝尔斯)
一个多世纪以来,关于人类处境的问题已经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了。各代人都依据他们自己的观点,努力去解决这个问题, 但在过去的那些日子里,只有少数人对我们的精神世界所面临的危险产生过忧虑。而现在,自从世界大战以来,这种危险的严重性对每个人都变得显而易见了。
不过,我们对这个题目的探讨不仅是不能穷尽的,而且由于随着我们不断关注这个课题,我们会不断对它进行修正。所以,它是不能确切限定的。我们可以认为人类过去的境况已经结束,就好像一场戏幕落铃响,宣告结束。而与此相反,人类当前状况的特点是激动人心的,那就是说,我们对这种境况的思考有助于确定它将来的发展方向。
每个人都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环境并不是最终的环境。
在很多时代,人类都认为他们的世界是永恒的,它作为不变的中介, 处在已经消失了的“黄金时代” 和 “世界末日” 之间,而所谓世界末日则是全能的神的各种目的已经达到时将要到来的。人发现了生活, 并使自己适应这生活,并不想去改变它。人的活动以尽力改善自己在据信不可改变的周围环境中的地位为限。在这些环境中,他有了安全的藏身所,他实际是和天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世界是他自己的世界,即使它毫不重要,因为对他来说,真正的存在只能存在于超越的领域中。
与过去那些时代的人们相比,当今的人由于已经认识到他不过存在于被历史地决定了的变化着的情景中,因此他就成了无根可寻的人,好像存在的基础被摧毁了。既然我们认识到我们人类过去的生活是在现实似乎被掩蔽的情况下渡过的,所以对古人们似乎自明的生活和知识的统一,对我们就变得平淡无奇。(略)
《现时代的人》目录
《现时代的人》中译本后记
本书原名为《时代的精神境况》。作者指出: “人是精神,人之为人所处的境况就是精神的境况。” (见本书序言) 所以本书论述的就是作为精神的人在现代的命运和处境。为了使读者对本书的主旨一目了然,英译者将其标题改为《现时代的人》。我们采用了英译本的标题。德文 Situation 一词既可译成“状况” (偏重于对象本身),又可译成“境况” (偏重于与他物的关系),本书依不同的语境采取了不同的译法。
在这本不足15万字的书中,作者以明白畅晓而又充满睿智的语言阐述了现代西方文化的精神处境以及可能摆脱这一处境所凭借的精神手段。本书这一“荒原'和“拯救”的主题是现代许许多多思想家、艺术家、诗人所共同关注的主题。在日益机器化的世界中反抗人的机器化,摆脱无信仰、无精神的 “自我遗忘的安宁”,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的精神战场上奋力生成为具有人的真正的高贵性的人,是作者所认为的现代人的精神使命。
作者在书中某些地方对马克思进行了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和曲解之上的批评和攻击。相信读者能很自然地看出这种批评和攻击的虚妄和荒谬,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校者
199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