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膜大亨”诺斯贝尔:势术的胜利

在中国的化妆品行业中,诺斯贝尔算得上是中国化妆品制造,特别是面膜制造的一面旗帜、一块“金字招牌”,说它是“面膜大亨”一点也不为过。

最新的财报数据出来了。

2018年,诺斯贝尔主营业务收入(未经审计)为19.72亿元,同比增长28.08%,归属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未经审核)为2.07亿元,同比增长13.76%,营业额与净利润均保持了双位数增长,业绩亮眼,行业侧目。遍寻本土的化妆品制造工厂,在营业规模、净利水平等各项核心指标上,几乎无人能出诺斯贝尔其右。从有透明的经营数据可查起,诺斯贝尔的业绩可谓一路攀升,在一众的制造工厂中一骑绝尘,堪称“制造楷模”。

自2004年诺斯贝尔创立以来,如今15年以降,诺斯贝尔已经崛起为中国化妆品第一ODM企业、全球化妆品第四ODM企业、面膜产能全球第一企业,为中国化妆品制造赢得鲜花、掌声和尊严。也许,谁也想不到,这个当初名不见经传的广东小厂,能够赫然屹立于中国、甚至全球化妆品制造的殿堂之上?诺斯贝尔“三驾马车”(诺斯贝尔董事长兼总经理林世达、诺斯贝尔行政总裁范展华、董事兼副总经理李宪平)想不到,大多数同行也绝然想不到。

但事实上,林世达、范展华、李宪平他们三人共同创立的诺斯贝尔,承载着中国面膜制造的光荣与梦想,开创了面膜的黄金时代。

在面膜的沧海横流中,为什么是诺斯贝尔能够成为“常胜将军”,纵横驰骋?

势也,术也。

势,让诺斯贝尔“面膜大亨”成为可能;而术,则某种程度上让诺斯贝尔“面膜大亨”成为必然。

势,运也。这种“势”,就是面膜市场的“时势”,是“时势”造就了今天的诺斯贝尔。这种“时势”,浩浩荡荡,想挡都挡不住。

2011年,面膜市场规模只有区区59亿元;2012年,这一数字刷新为106亿元,翻了将近一番;2013年,面膜市场喷发,飙升至162亿元;2014年,面膜市场规模市场增至250多亿元;2015年,面膜市场再上台阶达300多亿元;2017年,面膜市场已经达到500多亿元,而且这一数据每天都在更新。

面膜成了所有化妆品品类中增长最快的品类之一,庞大的面膜消费需求就像一剂“催化剂”,催生了一大批面膜制造企业拔地而起。诺斯贝尔顺应了面膜爆发的“时势”,也成为了面膜红利的集大成者。

而势是外在的,是摆在人人面前的机遇。而能将这种“势”成功转化的,则是诺斯贝尔内在的技术革新、产品升级、对消费者需求趋势的研判与把控,以及不断拓展合作客户的深度和广度。

也就是,术。

▲诺斯贝尔韩国研究所监事朴清教授在给诺斯贝尔董事长兼总经理林世达(左二)、诺斯贝尔行政总裁范展华(右二)、诺斯贝尔研发总监邱晓峰(右一)介绍韩国研究所设施

早在2007年,诺斯贝尔率先采用流水线生产工艺,实现了面膜生产流水作业;2011年,诺斯贝尔技术人员研发出国内第一台半自动面膜生产线,极大地解放了人力,将生产效率提升了50%;2014开始,诺斯贝尔从国外引进全自动化生产线建成并投产;从2008年到2018年,诺斯贝尔的生产工艺升级了4次,面膜产能不断提升,从2015年的日产250万片增加到2016年的日产400万片,再到2017年的日产500万片,2018年已实现日产面膜650万片。

这是技术革新的胜利。

其次是产品升级。从最初经典的天丝面膜,到超细纤维面膜,再到近两年的生物质石墨烯面膜,还包括传统的泥膜和面贴膜的结合,诺斯贝尔做出了多项创举,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诺斯贝尔不是在顺应面膜潮流,而是在创造面膜潮流。特别是诺斯贝尔近年来的生物质石墨烯面膜和纳米速溶紧致面膜,代表了诺斯贝尔在面膜领域的最新突破。

对于一家以面膜制造为核心产品的化妆品制造工厂,产品是其耐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基础和命脉,没有产品的持续创新和升级,发展和壮大也就成了无稽之谈。

再次是不断拓展合作客户的深度和广度。诺斯贝尔创立于2004年,与诸多本土主流品牌同步,以制造角色见证甚至参与了它们的成长和发展。在与诺斯贝尔合作的客户中,有一大批本土品牌翘楚赫然在列,比如之前的御泥坊,比如植物医生、屈臣氏、上海家化等,客户群体在不断拓宽,合作深度亦在不断加深。

虽然诺斯贝尔已成长为本土化妆品制造的“面膜大亨”,但与全球化妆品代工龙头厂商包括意大利莹特丽(Intercos)、韩国科丝美诗(Cosmax)和科马(Kolmar)数十亿人民币以上的营收规模相比,诺斯贝尔的体量依然较小,成长空间仍然巨大。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净利润已达亿量级的诺斯贝尔,并没有选择独立IPO,而是选择被“化妆品门外汉”、合成樟脑行业的全球龙头青松股份收购的方式曲线上市,“面膜大亨”的旗帜还能高高飘扬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