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征文 ‖ 栗树沟的春天(陈同枫)

栗树沟的春天
陈同枫
到坡头镇栗树沟村,没遇见栗树。随处可见紫色的桐花,在一个个小喇叭中吹响春天的时光,透过一树一树的繁花,看山峦被春风染绿。芬芳馥郁了整个乡村。
村子建于浅山岭环抱着的一个盆地。晨间雾岚中飘过一声鸟啼,草棵上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便滑落下来。充满野趣的乡村,安宁、祥和。放缓步子时,可以聆听到青葱的麦田里小麦拔节的喜悦之音。一条窄窄的田埂,拢住了太多的牵挂。走进村里,发现王屋山区罕见的一个地坑院,俯视地坑院落里,老屋墙角一把生锈的犁铧,卷起泥土和乡音。院落中一棵开花的树,想是要把旧日里质朴的光阴全都唤醒。村子曲径通幽,一些百年老树指引着路径,残存的白狄古城城墙,被如画的梯田和流水的飘带缠绕。蓦然回首时,眼前一亮:村委院落的一面墙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红的字迹,如春天的阳光扑入眼帘。凸显了一个时代的风貌。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和使命。如果我们用心去感觉、体会,就知道这不仅是一句口号。这里面有许多实打实的内容。栗树沟历经数百年沧桑的古树名木,依然旺盛的触须,触动着这种丰实的内涵。在一个码着齐整的柴禾垛的窑洞门口,我们和一个脸上布满沟壑却依然精神矍铄的老大爷攀谈起来。“像我这样年过古稀不能外出打工的老年人,被安排在村里干一些打扫卫生这些力所能及的活。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一个老头子的年收入就超过了万元。这政策咋不好呢?”老大爷反问我们的朴实话语掷地有声。让我看到山里乡亲的质朴、勤劳,不忘本色。脱贫之后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写在他历经沧桑后欣然的脸庞。
坡头镇电商扶贫大卖场就位于栗树沟村。古朴的乡村老屋,土墙灰瓦是儿时熟悉的记忆。老屋内是琳琅满目的当地土特产。一个在这70平方米内运筹帷幄的王屋山下的女子冯艳青,是近年来坡头镇探索“电商企业+扶贫合作社+扶贫基地+贫困户”四位一体电商扶贫模式,打造的区域特色农产品展示平台的风云人物。这个电商企业——小浪底悯农商贸公司,让我想起了唐朝诗人李绅《悯农》诗中的两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种美好的希望和家国情怀油然而生。小山村,大平台。冯艳青通过订单收购、以销定产等方式,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小麦、花椒、绿豆、山野菜等特色农产品近600亩;还主动与86户群众(其中贫困户30户)签订了核桃收购协议,让群众的收入更有保障。坡头镇留庄村李春先家的20多亩核桃,通过冯艳青的大卖场销售后,彻底为自己解除了销售难的后顾之忧,且和过去卖给农产品收购商相比,售价更高、更稳定。贫困群众电商扶贫订单让山村里的土特产长出翅膀,黄河岸边的核桃、花生、石磨面、富硒杂粮等农副产品,飞向了大江南北、五湖四海。说起冯艳青的大卖场,四乡八里的乡亲无不竖起大拇指。近几年,电商扶贫大卖场特色农产品销售额不断上升的数字后面,透出的是贫困群众脱贫后如春天朵朵桐花盛开的甜美笑靥。
栗树沟村在党和政府及各方人士的支持下,还建成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孔雀园、落差最大的滑草项目、水上游船项目等。这些项目建设过程中和正式运营都优先使用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村民,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和就业增收。在水上娱乐项目园上班的村民林碧华,在就业的当年,就顺利实现了脱贫。一个梦里水乡的故事,像泡桐树树枝上挂满的小灯笼,把光亮洒向了无尽的原野。脱贫攻坚,农旅融合,乡村振兴,吹皱栗树沟一池春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地制宜、绿色可持续发展,让生态美了,百姓富了。父母在墙根晒着太阳,孩子们在村头、田间嬉戏。鸡犬之声相闻,荷包就在乡间鼓起。好一副王屋山下的安居乐业图!
而古仰韶文化遗址公园、仰韶文化陶艺馆建设的大手笔,让一个村子在富起来,美起来后,不忘回眸历史的纵深,汲取文化的力量,舒展更健朗的身姿,向着诗意和远方筑梦前行。
回眸栗树沟村,我看到白狄古城残存的城墙上,不显山露水却棵棵坚韧的酸枣树的嫩芽,正舒展着美好的时光。我知道,它们正沿着春天里开辟的幸福路径,赶往酸酸甜甜、红红火火的明天。我确切地知道,栗树沟的春天,就是改革开放后,从包产到户到脱贫攻坚到全面乡村振兴的春潮滚滚、万紫千红的中国乡村即将走向的美丽春天。

END

作者:陈同枫,就职于思礼镇政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