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
我们再看看第二章,世人流传的通行版的解释。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再看看以相对性去理解,所得到的真解:
天下人是因为有了 恶的对比,才知道什么是美的。
天下人是因为有了 不善的对比,才知道什么是 善的。
所以,有和无, 难和易,长和短, 高和下,不同的音阶,前和后,都是某种相对性所展现的 两个相对的类别而已。
所有圣人对民众施加影响,要像自然法则对万物施加影响一样。不去人为的扭曲相对性变幻,只通过遵守相对性变幻,使得民众表现出贴近自然法则的平衡状态的各种类别。
圣人要像自然法则一样教育民众,不去用偏驳的、某一些的文字语言去教育,而是通过相对性变幻,使得民众的行为 表现出贴近自然法则的平衡。
自然法则是怎么样对待万物的呢?
它没有直接创造万物,但万物又都因它而兴起。生养了万物,而从不占有万物。对万物施加作用,而从不把持万物。做出了成效,而不赖着不走。只有从不占据身份地位,它才不会失去身份地位。
相对性之真悟:
第一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能区分美和善,都是因为有其相对的 恶 和 不善。
如果天下人都是一样的美,就没有了区别,没有了相对性,美 和 丑的概念 也就没有了。老子借美 和 丑, 善 和 不善 来向人们解释什么是相对性。
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会再讨论。
第二句: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然后老子又接着举例:有和无, 难和易,长和短, 高和下,不同的音阶,前和后 ,等类别都是因为互相有相对性,所以才能被展现出来。
相对的属性,是相互依存的,无法单独存在的,单独存在的类别 就没有了相对性,也就没有了这个类别的定义。
比如说,如果全天下都是男人,就没有了男女的类别。
有一点很关键,世人只看到老子在这里说的“有”和“无”的相对性和统一性,但没有看到“无”和“有”的层级关系。
理解它们之间的层级关系,对理解道德经至关重要。什么是层级关系?我们留待后面再详细讨论。
第三句: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知道自然法则(大道)是如何展现的,所以就告诉圣人对待民众,要依照自然法则对万物的关系那样。
什么是圣人? 圣人就是领悟了自然法则,并且行为符合自然法则的领导人。
圣人对待民众,是像自然法则对待万物一样。虽然无形却又无处不在,只是通过变幻某种相对性,就展现出相应的事物种类。
比如说,自然法则 变幻出 相貌的相对性,万物就必然展现出相应的 美 和 丑。自然法则 变幻出 位置的相对性,万物就展现出相应的 前 和 后。
什么叫处无为之事?
就是不去做人为扭曲“相对性变幻”的事情,而是通过 自然法则变幻相对性,使得事物按照相对的属性,各自归到自己的类别中去。
所以圣人对民众做事,不自以为是的妄加作为, 而是变幻出 做这件事 和 不做这件事的 相对性,民众根据人的天性(人性法则), 自然而然就会去做 相应的事情。
为什么圣人对待民众,不能自以为是的妄加作为?
因为取决于 相对性的数量多少,一个法则可以衍生出N种事物表象。而人的信息获取量有限,只依据某一件或某些事物表现 所归纳出的法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法则,不是适用一切的法则,而是只适用于这件事 或 和某些事物有统一关系的事物 的法则。所以人根据一些事物归纳出的宇宙法则不是常久不变的,人根据一些事归纳出来的人性法则 也不是常久不变的,领导人根据这些法则,自以为是而做出的事情,适应性是相当有限的,做出来的事就有达不到目的的情况。民众根据 领导人做的 有限的一些“适用性有限的”事情,再反过来推导出的法则/规律,就更加的有失偏驳了。
举个例子:
圣人想要无知的民众 迁离 危险的河岸,因为如果河水泛滥,就会冲垮居住地,会有死伤。圣人不是要去做赶着民众,拖着民众迁离这种具体的事情,而是要 让民众 明白 迁离 和 不迁离的 相对性后果。迁离的后果是劳累但是平安,不迁离的后果是 安逸但危险。民众由人性的趋利避害法则,自然就会做出迁离河岸的事情。 如果圣人直接去帮民众搬家,说不定反而要被一些民众打出去。
第3句,继续。
什么叫行不言之教?
就是不偏执于去用某种、某些、具体的语言文字来教育民众,而是通过 人性法则 和 变幻相对性,来达到相应的理念被民众所领会的目的。
圣人教育民众,也是像自然法则对待万物一样。所以圣人教育民众,不会偏执于去用某种具体的语言去教导。
因为语言 是 人们创造出来的有限的相对性变幻的表象(各种各样的字)。语音在中文文字书写上,体现为 横,竖,撇,纳,点,勾,折,等等图形上的相对性的变幻。在中文发音上,体现为 啊, 波,吃,的…等等音节的相对性变幻。
用人们创造的 有限的表象,来表达 自然法则创造出来的 无限的表象,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勉强这么去做的话,在表达上必然不完整,必然会有遗失和残缺。就会有词不达意,难以描述,或描述错误等等。
因为子集是无法完整的描述母集。
所以语音的表达是非常有限定性的,一句话,一个字,可以根据不同的相对性变幻(各种语境),表达不同的意思。也可以是 多种话,多种字,根据不同的相对性变幻(各种语境),表达相同的意思。
举个例子,mimi 这个发音, 在中国,大家会想到女性的生理器官,在马来西亚,可能人们想到的是一种膨化食品的零食,在另一个小国家,却是一种打招呼的语音。
所以说领导人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教育民众,也要向自然法则一样,通过变幻相对性,民众自然就会展现出相应的类别的反应。比如说圣人要教育民众要做好事,不要做坏事。哪怕你是圣人,也没法用语言把天下所有的好事 和 坏事 一一区分并表达出来。
第4句: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个弗字,是象形字。象征的是“用绳子把两根歪曲的棍子绑在一起,以使得棍子变直”。它的本质意思,就是去除偏执,不偏执于相对的某种属性,去相对性。
老子上面讲了, 贴近自然法则的领导人,对待民众应该向 自然法则 对待 万物的关系那样。然后给我们举例自然法则 是 怎么对待万物的: 自然法则 不直接创造万物,但是万物却因自然法则而兴起;它产生了万物,但从不占有万物;它对万物施加作用,但它的作用从不带主观意向性;它只在适用的时候 对万物 施加作用,不适用的时候 法则就 不对万物施加作用。
最后一句: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要向自然法则一样, 适用的时候就运用,不适用的时候不运用。
打个通俗的比喻,圣人要把自己当成民众的 擦屁股纸 一样:拉了就要擦,擦了就要扔。
擦完了,纸还粘在屁股上不掉,就是功成身不退的处境。人能忍的了纸粘在屁股上一会儿,还能忍的了一辈子?哪怕这个纸粘的再紧,终究还是要被从屁股上撕掉的。擦屁股纸只有 在干完活之后(功成)到废纸篓里去(身退),才不会将来被人从屁股上撕下来(是以不去)。
我们用相对性来解释,就是:自然法则以 “适用” 和 “不适用” ,这个相对性, 把 万事万物 区分为两个类别。对自然法则而言,“适用” 和 “运用”,是一回事,没有相对性。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万物就是 (适用),(不适用) 或者(运用),(不运用)。这两个叫法,对自然法则来说是一回事。
但如果人因主观因素,在 “适用” 和 “不适用” 的相对性上,再变幻出 一个主观上的 “去运用” 和 “不去运用” 的相对性, 万事万物就被区分为 2的2次方,即4类。
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万事万物就是
(适用,去运用),
(适用,不去运用),
(不适用,去运用),
(不适用,不去运用)。
由此人们创造出了,(不适用,去运用)和(适用,不去运用) 这两类事物。
其中(不适用,去运用),在人类活动中,可以被称作“居”,意思就是:不适用的时候你硬要运用,不需要你的时候你赖着不走。
相对的,(适用,不去运用)在人类活动中可以被称作“去”,意思是:适用的时候你却不运用,需要你的时候,你人却不见了。
前面老子说过,相对性产生的类别 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要想没有“去”,就不能有“居”。
所以圣人要去除人因欲望而产生的这个 主观相对性, 世间的事物就又变回 符合自然法则的(适用),(不适用)这2类了。
古人把此称为 “返璞归真”。
相对性之真解总结:
老子在第一章总纲里面,告诉我了们“相对性变幻”是人们观察自然法则 和 自然法则的展现的关键。
接下来,老子给我们举例解释了什么是相对性,以及相对性划分出的类别 是 相互依存的道理。
通过将自然和人类社会类比,老子告诉我们,贴近自然法则的领导人在对待民众时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就像自然的法则是无处不在的,人性的法则是在民众心中与生俱来的。 民众去做的事,民众去受的教,民众的所有各种反应,都只不过是 人性法则的具体展现形式。
所以圣人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对待民众,要扮演 法则的角色,通过“相对性变幻”去作用于民众,而不是去用具体的有限的表象 去对应/表达 世间无限种可能的表象。 而是要 用有限的法则,通过 相应的 相对性变幻,去得到世间无限种可能的表象中的 相应的 表象。
用公式表达就是:
自然法则 + 相对性变幻 =》万物万类
圣人无为 + 相对性变幻 =》民生民事
由公式我们发现,圣人需要扮演 人性/自然法则的角色,通过相应 的相对性变幻,民众 就自然会展现 相应的反应。
然后老子又给我们举例说明了,自然法则 是 如何对待万物的。然后通过 相对性产生的类别 是 相互依存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圣人应该如何才能 “不去”。
圣人要如何才能扮演法则的角色呢?就是要去相对性。如何去相对性?且看下章。
点击链接,继续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