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奖他人每一点微小的进步

如何激励他人走向成功

皮特·巴洛是我一位老朋友。他训练小狗很有一套,经常跟着马戏团巡回演出。我很喜欢看皮特训练那些新加入的小狗做杂耍表演。我注意到,每当小狗有一点点进步的时候,皮特总会拍拍它,给它食物,夸张地鼓励它。
这并不是什么新技巧。几个世纪以来,动物驯养员一直在使用这套方法。
令我困惑的是,当我们想要改变他人的时候,为什么不试试同样的方法呢?为什么不用奖励代替惩罚?为什么不用称赞代替责骂?哪怕他人只取得了一点微不足道的进步,也请真诚地表达你的赞赏,这些话语会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

心理学家杰斯·莱尔在他的著作《宝贝,我一无所有,我拥有的全部就是我自己》(I Ain’t Much, Baby But I’m All I Got)一书中评论道:“赞许的话语如同抚慰人心的温煦日光,灵魂缺少它的滋养就无法像花朵般盛放。然而大多数人对于同胞只有寒风般凛冽的责难,从不愿给予些许阳光般和暖的夸奖。”
回首我自己的生活,往事历历在目。几句鼓励的话语曾经对我的人生道路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曾有相似经历?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多年前,在那不勒斯的某间工厂里,有一个十岁的小男孩正在做工。他一心想要成为歌手,但是启蒙老师打击了他的信心。“你唱不好的,”那位老师说,“你没那个嗓子。你的声音难听得就像风在敲打百叶窗。”

小男孩的母亲搂着他,安慰说他一定能唱得好,她能感受到他的进步。为了给小男孩攒下音乐课的学费,这位穷苦的农妇连一双鞋都不舍得买。她的称赞和鼓励改变了男孩的一生。这个男孩就是恩里科·卡鲁索,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歌剧演唱家。
十九世纪之初的伦敦,有一位少年立志要成为作家,然而幸运之神似乎一直在与他作对。他只上过四年学,父亲因为欠债而被扔进监狱。他从小就深知挨饿的滋味,历尽辛苦才找到一份给涂料罐贴标签的零工,工厂里老鼠遍地。夜里,他和两个贫民窟的流浪儿一同挤在阴暗狭小的阁楼上。他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毫无信心,因为怕被人嘲笑,他在死寂的深夜里溜出门,惴惴不安地寄出第一篇稿子。退稿信一封接着一封,然而他从未放弃。终于有一天,一篇文章成功发表了。他一个先令的稿酬都没有拿到,但是文章得到了一位编辑的肯定。他抑制不住心中的狂喜,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了一圈又一圈,不知不觉竟泪流满面。
那篇发表文章带来的鼓励和认可照亮了他的前途。没有那名编辑的鼓励,他一辈子都会寂寂无闻地在那间老鼠遍地的工厂里卖命。或许你也曾听说过这位少年的名字,他叫查尔斯·狄更斯。

另一个伦敦男孩在纺织品商店打工维持生计。他凌晨五点就要起床打扫商店,每天十四个小时的苦工令他痛苦不堪,度日如年。苦苦支撑了两年之后,一天早晨起床,他已经无法再多忍受一秒,连早餐都没吃就逃跑了。他长途跋涉了十五英里路,终于回到家中,见到了他那给人当保姆的母亲。
男孩不顾一切地哀求母亲,嚎啕着说他宁肯自杀也不愿意再回到店里。他写了一封长信给以前学校的老校长,倾诉他的凄苦与悲伤,字里行间流露出生无可恋的绝望。老校长鼓励他振作起来,深信不疑地说以他的聪明才智完全能够胜任更好的工作,并邀请他回学校担任教员。

老校长的赞许改变了男孩的未来,并在英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这个男孩后来创作出无数畅销作品,用手中的笔挣了上百万美元。你大概也听说过这个男孩。他的名字是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以表扬代替批评是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奉行的基本教育理念。这位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如果将批评降至最低限度而着重强调表扬,人们的善举会被巩固,不良行径因为未被关注会逐渐弱化。
北卡罗来纳州的约翰·林格斯堡在子女教育中应用了这一方法。很多父母惯用的沟通方式是对孩子们大吼大叫。事实证明责骂的后果是孩子们越来越叛逆,绝非变得更优秀——家长亦是如此。亲子之间的鸿沟似乎变成了无解课题。

林格斯堡先生决定实践在课上掌握的原则。他汇报说:“我们决定试试看表扬的方式,不再对孩子们的错误唠叨不停。一开始这并不容易,我们眼里都是孩子们的各种缺点,很难找到值得表扬的地方。最终,我们发现了孩子们身上的一些优点并大加褒奖。令人惊讶的是,让人恼火的行为很快就偃旗息鼓了,其他缺点也渐渐变得无影无踪。为了得到表扬,他们开始主动努力把事情做好。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然,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已经规矩多了,变得越来越懂事。我们也该改改唠叨的陋习了。”这些变化源于对孩子们的每一次小小进步表示赞许。如果孩子们犯个小错误就厉声斥责,结果可想而知。

上述原则同样适用于工作场合。在加利福尼亚州经营打印店的基思·罗珀用这一方法解决了工作上的难题。罗珀注意到近期店里的印刷品质量上乘,而负责这批产品的印刷工是个新来的小伙子,还没有完全适应这份工作。主管觉得他态度消极,正考虑开除这名员工。
罗珀先生了解这一情况后,亲自找到这位年轻人并当面表扬了他刚刚完成的作品,特意强调这是他近期看到的质量最好的印刷品。他详细地分析了这些印刷品的闪光点,并肯定了年轻人对公司的重要性。
你觉得这位年轻人会因此改变对公司的态度吗?没过几天,他的态度果然与此前截然不同了。他对好几个同事复述了这次谈话,感动地说好的作品是会被公司欣赏的。那天之后,他成了这家公司最忠诚上进的员工。

罗珀先生并没有敷衍这位年轻的印刷工说“你干得很棒”,而是特别指出了对方工作中令人称许的细节。他的夸奖有理有据,而不是假意逢迎,因此听者会格外珍惜。人人都喜欢被称赞,但只有具体化的称赞才能够使人信服,不会被对方当作安慰话一笑置之。
请记住,尽管每个人都渴求赞许和认同,为此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但是没有人需要虚伪和奉承。
请允许我再次重复:书中所授全部原则,只有出自真心,才能够发挥应有的效用。我并不提倡钻营取巧。我所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
说到改变他人,如果你我能启发他人意识到自身潜能,那么其意义将远胜于改变他人,甚至堪称重塑对方的人格。

听起来很夸张吗?那么不妨来读读美国最负盛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精辟见地:
和人类所具备的潜能相比,我们仍处于蒙昧之中。人类的身心力量只有极小部分得到了发挥。广义而言,人类个体远未到达极限。人类囿于自身习惯,从未将与生俱来的诸多能力发挥至极致。
是的,正在读此书的你,可能也囿于自身习惯,从未将与生俱来的诸多能力发挥至极致。赞许就是其中一种你未尽其用的强大能力。你的赞许能够让他人发觉自身潜在的无限可能。
潜能如同花蕾,在批评中枯萎,为赞许而盛放。如果你希望卓有成效地领导他人,就请:
原则 6
夸奖他人每一点微小的进步,“由衷地赞许,不吝啬赞美之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