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太阳系行星分类如此泾渭分明?科学家认为:或是因为原始星盘

作为太阳系内最大的行星,木星对于太阳系有着巨大的影响。科学家们意识到,木星的存在对于地球的生命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过去,我们已经提到过几次关于母婴对地球生命的影响,而最近,科学家们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

说是新理论,其实也不新,而是科学家们对以前理论的质疑。

在说这个理论之前,我们先来介绍理论的来源。

我们知道,太阳系内有八大行星,这些行星的分类非常明显,四颗类地行星,也就是岩石星球;四颗类木行星,也就是气体行星。巧的是,我们不仅按照结构可以这样分,也可以按照距离来分,结果是同样的:四颗类地行星全都在内侧,四颗类木行星都在外侧。

在两类行星之间,有一片直径两亿多公里的区域,被科学家称作大分水岭。大分水岭里的著名区域,就是著名的小行星带。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区别值得注意,那就是微行星属性的区别。所谓的微行星,就是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行星微粒,是形成行星的更小单位。科学家发现,构成类木行星的微行星中,含有的有机分子要更多,而在太阳系内侧,这种微行星就很少。

这就奇怪了,为何会出现这个情况呢?

在以前,科学家认为这是木星作用的结果。当时的理论是,木星引力过大,把那些试图进入太阳系内侧的微行星全部都吸收到自己身边,将其一个个吞噬,导致了今天的情况。

的确,木星的强大引力有这样的潜质,而且它的引力改变太阳系的命运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所以这种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可是,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史蒂芬·莫吉斯教授和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拉蒙·布拉瑟研究员对此深表怀疑,并且提出了新的理论。

他们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情况和传统理论大相径庭。在模拟过程中,木星的成长速度并没有那么快,因此并不像是吸收了那么多微行星的样子。他们指出:如果仅仅是现有的理论来分析,木星似乎对外侧的微行星进入内侧睁一眼闭一眼,就像竹篮打水一样,拦不住多少。

那么,太阳系的大分水岭是怎么形成的呢?为何大分水岭两侧的天体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区别呢?

最近,他们在观测其他恒星的时候,找到了蛛丝马迹。

智利的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在观测一颗距离我们450光年远的年轻恒星时,发现了它周围形成的一个圆盘结构。

科学家认为,这个圆盘结构是由高、低压气体和尘埃构成的。这并不是这颗恒星独有的,大约40%的年轻恒星都会有这个圆盘结构,而我们的太阳,很可能也曾经拥有一个。

和木星相比,这个圆盘结构正是位于今天火星和木星之间,它对于组织微行星进入太阳系内侧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正是这个圆盘结构,才导致了今天太阳系行星的泾渭分明。当然,它也不是铁面判官,完全不允许那些微行星进入内侧。正是它偶尔的疏漏,才让这些微行星带着有机物来到地球,创造了地球今天的勃勃生机。

当然了,他们的理论,目前也只是一种假说,没法完全确定。总之,探求太阳系起源的步伐不会终止。只有知道我们到底是怎么来的,才能避免我们稀里糊涂地没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