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感是意识的产物,是本能和目的性的延续

人的情感是意识的产物,是本能和目的性的延续

原创作者:三公新解/sangong3000

本篇的内容,即《人的情感是意识的产物,是本能和目的性的延续》,加上之前发表的《现代人社会化的反应体系》、《人的最高本能是什么》和《人生的意义是繁殖和舒服》,整个理论体系正式搭建完成。以后所有的方法论,都是以这个理论体系为基本的,或者说,基本所有的个体都遵循这些原则,只有极少数除外,而且,这些极少数本身就是属于“变异”。任何规则或规律,特别是针对有意识的生物,比如人类,只要适用大部分群体,就是规律,这种认识,也是一个真正独立思考人的必要素质,因为,人类本身的意识规律本身是一直在变化的。

这里,编者再重申下,可能不少人不认同编者的观点,甚至有些有抵触情绪,这些都没有关系,编者将一如既往的遵循“引言”的内容,坚持“客观、底层、现实”的精神,内容可能有些残酷,但赤裸的现实就是如此,不管你承不承认,事实都存在,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所谓的“好”的立场或出发点而改变。

这里说的人的情感,主要指亲情、友情、爱情,具体概念不再赘述。很多人,或者说一些学者,认为只有人类有意识,编者不这么认为,编者认为,只要是群体性生物,或者说群居性生物,都具有意识,只是我们无法了解或不知道;我们不能因为我们不知道或不了解,就武断的认为其他生物没有意识!比如群体的狼或群体的鲸鱼,就是有意识的,只是它们的意识体系没有人类那么复杂,但不能说这些生物没有意识。只要有意识,就有情感,生物繁衍阶段中,养育过程就是一种情感的体现,人类有,另外一些生物也有。下面,编者就分别介绍人的情感和意识的关系。

1、亲情,是指有基因关系的个体(人类自己定义爱情为亲情),这其实是本能的延续。在《人的最高本能是什么》和《人生的意义是繁殖和舒服》的文章中,已经提出,人的最高本能是繁殖,这其实是不受意识控制的,人的意识只能影响这个本能,而不能改变(当然极个别个体不是为了繁殖,这也就是编者说的变异,包括物理身体和思维意识的变异),如果改变,人类马上会灭绝,这在逻辑上也很好理解。亲情,在很多生物中都有体现,比如很多生物都会将幼体延续到能够自我觅食的阶段,这其实都是为了生存,最本质的还是为了繁殖或基因延续。但对人类,在幼体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后,还会进行保护和帮助,这是意识的产物,或者说,是为了下一代更好的生存,或者说是为了提高生存的概率,进行增加本身繁殖的概率,因此说,亲情,很大一部分是繁殖本能的延续,这种意识,其实是最高本能的强化。

2、友情,是生存和安全感的需要,或者说是为了舒服,这是群体性生物不可少的一种意识形式。比如前面提到的群狼,其实,很大一部分,就是“友情”,或者说叫“战友”,这是一种互为需要的关系,但根本上就是为了生存和舒服。因为,对单独个体而言,如果没有这种关系,生存的概率就会降低,个体的安全感会降低,最终导致个体极不舒服,甚至影响个体的生存状态。这种关系状态,其实已经接近本能,在《现代人社会化的反应体系》中,建立这种关系的过程,其实是在“弱意识”状态,好比是本能的一种“影子”,像本能,但又不是本能,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没有目的性的。当然,考虑一些社会因素后,在一定阶段,就有目的性了。所以说,友情是本能和目的性的延续,是生存的需要,个体舒服的一个关键要素。这种关系,是维护个体利益的最好方式。

3、爱情,是意识形态下繁殖的需要,友情的”双胞胎”。爱情的本质就是繁殖,只是加了意识的因素。可能,有些人会反驳:不是有很多人结婚后不生小孩的吗?这点,编者在前面已经提过了,这属于”意识”上的变异,就好比有些人天生就不孕不育,本质上是一样的,但变异情况绝对不会占主导地位,或者说,在一定的时期,人的本能和其他力量会打压这种变异状态,否则,人类就会灭绝。有了在意识状态下的爱情,幼体的存活率更高,你去生物界看吧,在同样条件下,雌雄双方共同养育下一代的存活概率绝对大大高于雌方或雄方单独养育或都不养育的概率,所以,从物种角度,这是为了提高幼体的生存概率。在养育的过程中,爱情其实非常接近友情,甚至胜过友情,这是肯定的。那么,为什么在幼体独立后,爱情没有解散呢?这是因为社会规则和情感获取需要成本,从生物角度,这时的爱情,其实就是友情,从人类社会角度,人为意识化的升级为亲情。

总结,人的情感,从生物角度,就是为了繁殖,以及获取安全感,或者叫舒服。人的意识,将情感多元化,但本质没有改变,只是由于意识的影响因素,将情感的本质模糊化,少数产生了意识变异,当然,有些会通过意识进行伪装,但所有的一切,其最高本能不会改变,至少目前还没有改变(进化)的迹象。

三公新解:解说事物底层逻辑,看清社会本质,让人们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实现公开,公正、公益的宗旨。敬请投稿,探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