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群报恩送珍珠
宋理宗时期,山区里有两个农夫,一人姓许,人称许大郎,一人姓冉,人称冉三郎。两人经常在一起玩耍,关系比较亲近。农闲时,两人经常结伴到河里捞鱼摸虾,赚点油盐钱。
这一年,一连下了几天的雨,上游的湖泊发了洪水,流经门前的大河,漫过堤岸。洪水退去后,许大郎和冉三郎到河边水沟里摸鱼,抓了许多大鱼,便装在船舱里,摇船去县城,打算卖个好价钱。
两人赶了五六十里水路,到了县城时,天色已晚。两人把船靠在岸边,上岸生火造饭,胡乱吃了一点,躺在船头上睡觉。到了半夜里,两人同时被说话声惊醒,似乎是在诵念佛号,循声望去,却是鱼舱里发出来的声音。
两人探头望向鱼舱,不由得睁大了眼睛,只见一条大鱼,通体发出红光,鱼头伸出水面,嘴里不住地念着“阿弥陀佛”四个字。两人觉得无比诡异,浑身寒毛直竖。两人悄悄爬下船板,躲在芦苇里偷望。
不一会,鱼舱里的鱼,都向大鱼靠拢,把鱼头伸出水面,一起诵念“阿弥陀佛”,声音越来越大,振聋发聩。许大郎低声说:“事情如此怪异,看来大鱼有一些道行,不如把鱼全部放生了吧。”
冉三郎却不愿意,低声说:“这些鱼值不少钱,放了岂不可惜?它念它的佛号,我们只当没有听见。”
可是,许大郎做不到心如止水。过了一会,他实在忍不住,跳上船,把鱼舱的底板抽开,把鱼全部放了。冉三郎扑过来破口大骂,要和他打架。
许大郎淡淡地说:“不就是要钱吗?我赔给你。”两人把空船摇回去,许大郎从家里拿了钱,给了冉三郎。冉三郎笑他傻,两人不再来往。
经此一事,许大郎觉得抓鱼有伤天德,于是不再抓鱼,找亲戚借了一些钱,跟着表叔学做生意。
几年下来,许大郎做生意发了财,把家搬到镇上,在镇上开了一间店铺,经常往返县城,把一些山货运到县城里售卖,然后采购一些货物回来,放在店铺里售卖。
这一天,许大郎去了县城,卖完山货后,去拜访生意场上的好朋友。好朋友姓马,经常到京城做生意,结交了不少达官贵人。马富商刚从京城回来不久,拿出一个盒子,里面是二十颗珍珠,是京城高官委托他带回来送给老家父亲的。高官的老家离许家不远,马富商就交给许大郎捎带过去。
许大郎这次采购的货物有点多,把小船压得吃水很深。走到半路上,突然刮起大风下起暴雨,小船晃悠几下,翻落水中。许大郎和船夫急忙把船扳正,坐着船靠岸躲避风雨。
过了一会,风平浪静,许大郎和船夫摇着船,去打捞货物。可是,河水太深,只打捞了一部分。
正在焦急时,突然从河水里冒出一个壮汉,举着一包货物放上小船。壮汉水性极好,不一会,就把所有的货物全部打捞上来了,包挂珠宝盒子。
许大郎接过珠宝盒子一看,不由得苦着脸大叫一声“苦也”,原来盒子没有上锁,珍珠一颗不剩。这些珍珠,就算他倾家荡产也赔偿不起啊!
壮汉忙安慰他不急,撮起嘴唇对着河面吹了几声尖利的呼哨。不一会,水中浮起一群鱼,每个嘴里含着一颗珍珠。许大郎把珍珠放进盒子里数了数,一共二十一颗,多了一颗鸽子蛋大小的珍珠。
壮汉讲,他就是那条被许大郎放生的大鱼,目前已经修炼得道,被龙王封为这条大河的巡察使。这群鱼是一起放生的,多出来的一颗珍珠,是它们送给许大郎的,报答救命之恩。
后来,许大郎把这颗珍珠拿到县城里卖,竟然没有人买得起。在马富商的介绍下,许大郎到京城,把珍珠卖给一位高官,得了十几万两银子。
有了这笔巨款,许大郎不做生意了,广置良田,当起了富家翁。这以后,他架桥修路,救济贫苦百姓,到处做善事。
每一年的冬季,正是鱼儿缺少食物的时候,许大郎买来许多食物,沿河投放给鱼儿吃。这个风气,在许家流传了好几代。
本民间故事采用了荒诞的情节,在于借事喻理,劝人行善,与封建迷信无关。
欢迎大家关注点赞留言评论,每天都有更新,明天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