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主读《心智探奇》02-心智居然是基因为了复制而设计的

你好,我是鱼堂主。

今天继续领读《心智探奇》,这本书好读是因为内容写的很有意思,读起来不容易是里面主要讨论抽象的概念。

昨天读了22页,今天看了37页,读完了两个小节分别是:

1,心智的反向工程

2,进化心理学VS标准社会科学模型

听着很高深,其实都很好理解,应该是为了保障语言的精准性,所以才要用规范的名词解释。

就好像本书作者的另一本书《风格感觉》,里面就专门提到“不要用模糊语言做缓冲”。写作也尽量少用网络名词,现在虽然都好理解,但是多年以后的人看可能就无法get到点,这句话以后的人可能要想一下才能理解。

不要被名词吓到了,它们背后都有介绍含义,只是为了节约表达,就把信息打包成概念,这样就不用每次都讲一堆知识点。

01

心智的反向工程

比如:心智的反向工程,分为正向工程和反向工程,分别是什么含义?

正向工程:

人们设计一台机器来做一些事情。

我要扫地,所以就做一把扫帚;我要拉货,所以就设计一台汽车。

这些都是从上往下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就是正向工程。

反向工程:

人们想弄明白机器是被设计出来做什么用的。

小时候我想知道钟表是如何走动的,所以就把钟表给拆了,然后被打了一顿。

只有一个东西,但是不了解作用和方式。对方做了一台手机,买回来拆解一下看看怎么制造的;看到一篇好文章, 拆解一下看看怎么写出来的。

这些都是从下往上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就是反向工程。

下面这段话可能会有点绕,但它是理解心智复杂性的重点知识。

心智的复杂结构:

1,心智是一套由计算器官组成的系统,它经自然选择的设计来解决,我们祖先在茹毛饮血的生活中,所面对的那类问题,具体包括:理解和操控物体、动物、植物以及他人。

2,心智就是大脑所做的事情。具体而言,就是大脑加工信息,而思考也是一种计算。

3,心智的组成部分是模块或心理器官,每个模块都经过专门的设计而成为人与世界互动的某一方面的专家。

4,模块的基本逻辑是由我们的基因图谱所规定的。

其操作被自然选择所塑造,来解决漫长的进化历史中我们祖先在游牧采摘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祖先碰到的各种问题其实是他们基因所面临的一个大问题的一些子任务。

这个大问题就是以最大化的数量将基因复制到下一代。

02

心智居然是基因为了复制而设计

上面写心智的复杂结构部分, 读者是不是有点晕,这里面嵌套了5层逻辑,而真正的心智远比这个复杂。

你们读这句话是不是舒服很多,里面的含义都能秒懂,不需要什么心智资源就可以理解。这么复杂的心智是不可能直接设计出来的,而是通过复制器经过及其漫长的时间进化而来的。

生命体的反向工程原理源自达尔文。他指出,“那些令人叹为观止、极度完美而精妙的器官”不是源自上帝的远见。

根据对大量生物考古,用反向工程研究,反推出生命体是由进化选择演变而成。

同样的理论在心智中适用,在复制器的复制过程中,有时会出现随机的复制错误,而那些恰好能提高复制器的幸存率与繁殖率的复制错误逐渐一代一代地积累下来。

怎么理解复制器错误还提高了生存率?

这个其实也可以叫“基因突变”,比如,蝙蝠是哺乳动物,早期可能跟老鼠差不多。后来一次基因突变,一群老鼠长出了翅膀,因此可以躲避天敌的捕杀,整体的生存率就比没有翅膀的老鼠高很多。

本来老鼠没有翅膀,由于复制器错误,反而提高了生存率。备注:这里的复制指的就是大老鼠生小老鼠的过程。

这个案例没有那么精确,能帮你理解这个意思就行。

心智是一种巧夺天工的组织化系统,它的杰作没有任何工程师可以复制。

唯一的答案就是自然进化的选择,而设计心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复制最大数量的基因,而正是基因创造了心智。

自然选择只关心,哪些人能持续帮它复制下去,就是哪些多次繁衍并且保持种群稳定的物种。

谁会从进化适应中获益?

自然选择理论提供了答案:长期稳定的复制器一一基因。

人类只是基因延续的工具。

03

思想史上的伟大观点

人们明白了身体是一台复杂精妙的仪器。

很多伟大的发现,现在人看来都是很简单的理论,那是因为我们站在历史知识的肩膀上。

这个被发现的思想就是“心智计算机理论”,它解决了从”心--身难题“,这个困惑就是,如何把意义就是我们的行为动机和精神生活中的东西,和大脑这坨肉联系起来。

这个有点不好理解,我试着阐述一下它的难点。

它解释了一个传统无法解释的身心关系的难题——主观体验的因果链条只能是主观体验,而没有物质的成因。

比如,为什么你要去坐公交车?

因为你想去奶奶家,并且找到公交车可以把你带去。

又可以用到那句话:“普通人对不普通的事情感到惊叹;智者对平凡之处感到伟大。”

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这个问题却难倒了一群计算机科学家,问题的难点就是“想见奶奶”和“知道公交车可以到奶奶家”,一个是意图,一个是公交车实物,他们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意义与意图:想去奶奶家。

生活中的东西:公交车到奶奶家。

大脑:一坨实体物质联系。

怎么把它们关联到一起,心智计算理论如何解决了这个悖论?

这个理论的主张:信念和意愿都是信息,体现为符号的组合。这些符号是物质的物理状态,就好像计算机芯片一样。

这些符号会被我们的感官所激发,比如,看到电视,听到敲门,由激发的行为信号,又会触发新的逻辑信念。

最终,组成一个符号的物质与连接肌肉的物质相遇,行为便产生了。

有人敲门,听觉被信号激发,然后传到意图,是谁,什么事?

要想知道,只能打开门看看,于是行为就产生了。

而心智就是提供了信息处理和传播的处理过程。

04

两个常见问题的机制

上面的用了大量的逻辑阐述,我也尽可能用大白话讲,但是内容过于抽象。甚至很多人都没有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可能读起来还不习惯。

下面我就用两个有意思的常见问题,帮你换换脑子。

第一,人拥有改变不了的错觉

到了信号、信念、和意图的讨论,其实已经到了很底层的知识了。

它可以帮我们理解习以为常背后的运用机制,但实际生活中并没有人对这些问题过度思考。

用一个实验来帮你理解,人可以随便区分出煤和雪的区别,但是一个机器人却很难做到,原因就是因为反向光的问题。

什么是反向光?我一说你就明白,每次打开冰箱里面的灯都会打开,这灯照射的光就是反向光,我们都可以随意从里面拿出东西,并不会受到影响,是因为大脑自动提供了缺失信息,大脑早就假定世界的光线并非是一样的。

如果没有这个能力,人们就无法看电视了,因为电视就是一块闪烁的玻璃,但是我们的知觉却告诉我们:看到了人和地点。

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类整体进入了一种幻觉中,因为本来就没有任何物体,而且我们还无法抹掉这个假设。

即便是一个终生的电影迷,视觉也无法“学习获知”电视就是一块闪烁的玻璃,看电视的人也永远不会丧失玻璃背后有一个世界的错觉。

第二,先天和学习谁重要的一个伪命题

我们看问题的时候,习惯对比其中一个比另一个的功能好多少,而去忽略整个系统中的因果关系,只喜欢关注某个因素会让系统工作快和慢。

比如:争论了几百年的问题,人是“先天还是培养”这个问题。

有证据显示,在这个地球上所有地方的入门在看、说、想方面基本上都一样。

爱因斯坦和高中辍学生的差异,或是高中辍学生和一个黑猩猩之间的差异来说,是微乎其微的。

先天与学习的相对重要性是一个不值一提的伪命题。

看到这里,我对自学读书充满的信心,站在更宏观的角度看,先天和后天太狭隘了。

因为真正影响的因素太多了,我们在一堆甲骨文里,只看到两个能看懂的,然后就说这堆甲骨文就只有这两个意思,明显是一种荒唐的解读。

类似蹩脚的解释还有,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也是有很多,指望总结一两个就说成功方法,明显也是很幼稚行为。

任何一头驴都踢得倒一个谷仓,但要盖好一个谷仓还得靠一个木匠。

我们要相信人类能学会新的认知能力,也不要惊讶别人的改变,因为语言已足够神奇。

今天的读书分享就到这里,下面的彩蛋时间。

顺藤摸瓜出来的好电影和小说汇总:

《父亲最清楚》《尤里乌斯·凯撒》《心与智》《自私的基因》《公主艾达》《第三种猩猩》《讲话的猿》《人猿》

《思考之猿》《裸猿》《电猿》《水猿》《香猿》《物种起源》

读这本书太赚了,推荐你看《心智探奇》,想一起读的目前读书会开放几个游学学位,私聊堂主一起读书。

我是鱼堂主,用激进的思考,寻找最实用的知识。

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启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