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在历史烟云中的千年古城永宁镇
永宁镇,一个消失在历史烟云中的千年古城。
昨天是五月二十一日,是永宁镇地震覆灭的日子。这里曾经演绎过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这里曾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与割据陇上的隗嚣军队激战的古战场,这里曾经是宋帝国和吐蕃进行茶马互市的边贸商业重地和军事防御重地。可是这样一个历史名城,竟然在康熙五十七年的昨天,就在大地震灾害中瞬间消失,数万生灵被覆压在九泉之下。
我已经不记得来永宁镇遗址有多少次了,只记得第一次到这里是在1986年搞文物普查,当时我在县文化馆任馆长,和馆里刚调来正在复习考研究生的李亚东一起来这里,当站在宽阔的城墙之上的时候,有一种苍凉悲悯的情感油然而生,那种心境,只有用程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的诗歌才能够表达: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眼前是残留的城墙,苔藓斑驳,杂草丛生;城墙外宽阔的护城河的痕迹,在城墙东南角的一段河谷之间可以发现。城墙北面是已经开垦种植的梯田,坡下就是四十铺村子。渭河在这里形成一个宽阔的葫芦形地带,田畴碧绿,阡陌纵横。四十铺村庄就建立在覆灭的永宁镇旧址的废墟上。我似乎听到了地下数万生灵的呐喊惊呼,遽然而至的灭顶之灾就湮没了他们的呼喊……
永宁镇是具有丰富和深厚历史文化信息的文化古镇古城和历史重镇。可是就是在那一次地震中消失了,今天,我们只能从古代文献中,在民间传说中,从那些残存的城墙遗址中,可以了解到曾经在这个地方存在过一个数千年的古城。
永宁镇的消失本身就是重大地质灾害造成的一个悲剧,恢复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古镇的名称可以让人感悟桑田沧海造化无常的厚重历史,纪念和缅怀那些在巨大的地质灾害中瞬间失去生命的芸芸众生。《甘谷县志》载:“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五月二十一日大震,北山南移,覆压永宁全镇,礼辛留少半,西北无有存者。共伤三万余人。清廷发内帑金,派部员来赈。”按1966年兰州地球所《天水地区地震调查报告》结论,“是永宁镇所处的滑坡体壅压的”,“该镇的城堡位于渭河南岸,部分修筑在山坡上,部分修筑在坡脚下的平川上(当地人称连山城)。由于这次地震引起的大滑坡把壅陷了,现在还能看到残留的东西墙遗迹和滑坡形象。在渭河北岸也有大滑坡出现,规模巨大,长约七八公里,发生在黄土层内。”《天水市志》载:“清康熙五十七年五月二十
一日,秦州诸处大地震,震中通渭、甘谷间,东经105°12′,北纬35°6′,震级7.5级,烈度10度,连震数十日,山崩地裂,压死人畜。”永宁镇千百年的繁盛,就这样毁于旦夕之间。我们后来人有必要记住这个消失的重镇,以告慰那些死去的灵魂。
永宁镇曾经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和县治所在地。宋初称永宁寨,北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后),以永宁寨置永宁县,治所在今四十里铺。金占领后,仍废县为寨。在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过崎峪山,勒马西望,永宁镇直扼甘谷、洛门、武山通道。古代多少使臣、商贾,多少将军、诗人,迈着或得意或颓废的脚步,从这儿走向人生的巅峰或末路。
永宁镇就是西汉末大落门谷口的落门聚。曾为隗嚣政权的战略屏障。据《后汉书·隗嚣传》记载,当时的隗嚣等人起事于天水,此后割据称王。但当隗嚣将败之际,他遣王元入蜀求救于公孙述,自己带着妻子、孩子奔往守西城的杨广处躲避,而让以前公孙述曾遣来援助自己攻夺略阳的田?、李育保卫上络。汉军围困的情势很急,幸亏王元率领五千救兵从蜀地赶来,“决围殊死战”,“遂锝入城,迎嚣归冀”。并且前次由于守高平第一城(今宁夏固原县)的隗嚣部将高峻投降汉军,隗嚣的北部屏障失防,“由是河西(当指今日泾河以西)道开”,便有了广武亲率大军会师高平,“共围嚣于冀”的举措。
建武九年(公元33年),隗嚣死。其部将王元、周宗等拥立隗嚣小儿子隗纯为王,“犹总兵据冀”,即继续盘踞在冀县。这年的“秋八月,(光武)遗中郎将来歙监征西大将军冯异等五将军讨隗纯于天水”。
冯异等人与公孙述派援隗嚣军的赵匡、田?激战将近一年,终于斩掉了赵匡和田?。“诸将共攻冀,不能拔。……明年夏,(行天水太守冯异)与诸将攻落门,未拔,病发,薨于军,谥曰节侯”。“冬十月,中郎将来歙等大破隗纯于落门,其将王元奔蜀,(隗)纯与周宗降,陇右平”,“陇、冀略平”。永宁镇也就是汉代的大落门谷, 《后汉书·郡国志·汉阳郡·冀县》条说:“有朱圄山、有缇群山,有雒门聚。”《注》:“(雒门聚),来歙破隗嚣处”。“雒门聚”即“落门”,宋代的郑樵有注解:“《通志》伏羌县西四十里有永宁镇,即(伏)羌之大落门谷”。古籍确实有大落门、小落门之别,既然四十里铺的永宁镇古称大落门,三十里铺的朱圉嘴峡古称黑水峡,形势险要,直到清代,经过此地时,还必须两次渡渭,便说明黑水峡确实是古冀县的西部咽喉,而永宁镇所在地的落门则是其口齿,彼此为辅倚之势,大落门一失,黑水峡便外露出来,已不易防守了。
到北宋时期,永宁为繁华的茶马互市博马场,属于当时全国五大博马场之一。北宋初年,为对付西夏的进攻和威胁,北宋曾委派官员“自秦州入蕃界招马”。在甘谷永宁寨设博马场进行茶马贸易,故“蕃部马至,径鬻秦州。”宋仁宗时,曾年支银千万两,绢15000匹,从蕃部购马8000匹。至宋神宗(1068—1085)时,茶马贸易空前兴盛。熙宁七年(1074),北宋在成都设榷茶司,在秦州没买马司,分管茶叶与马匹买卖交换。《甘谷县志》载:“宋熙宁七年(1074),国家在永宁镇建立了茶马市场。设茶马司,统营川秦茶马之政,将川茶运到这里,以茶易马。这时官方贸易与民间贸易并存了。”一时甘谷商旅云集,“西人善马,至边所,嗜唯茶。麝香、水银、牛黄、珍珠自西而来,丝绸、茶叶、金器、银器、漆器流西。”不久,又将茶、马二司的功能合二为一,改设茶马司进行全权茶马贸易,交易更为方便,茶马交换的规模迅速扩大。清邑令曹思义的《便商桥记》:“永宁,我伏邑一巨镇也。南山峙于左,北山拱于右,沿北山东下,渭河环流,水淖而土肥,林木蓊郁,嘉禾秀发,烟火数千家,行旅商贾,杂遝辐辏,附近村落骈趋入市,阛阓喧嚣,邑城远不逮,盖由来旧矣。”
综上所述,永宁镇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内涵和重要历史价值的地名。这样一个重要的地名在历史记忆中不应当被消失,今天,有必要在它消失的地方树立一块纪念碑。为这个数千年曾经存在过的历史名城,也为在地震灾害中逝去的数万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