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日报数字报
——新昌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纪事
核心提示
山水为基,文化赋能。一千多年前,李白、杜甫等诗人在浙东山水间的反复流连吟唱不仅铺就了一条灿烂的“浙东唐诗之路”,也成就了一个旅游大IP。
一座城就是一个大景区。2017年5月,新昌发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动员令,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
3年来,新昌上下同欲、万众一心,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大众旅游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2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新昌县榜上有名,成为绍兴市第一个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县。
12月22日、23日,浙江省2020年全域旅游“比学赶超”现场会、浙江省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暨全域旅游(新昌)高质量发展研讨活动等在新昌召开,全省文旅界代表齐聚,通过研讨、现场参观等方式,共同解码全域旅游发展的“新昌模式”。
山水为媒 文化赋能
作为浙江省传统的旅游强县,新昌县山水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大佛寺、十九峰、达利丝绸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4个3A级旅游景区。同时,佛教文化、茶道文化、道教文化、名士文化等赋予了新昌山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真正让山城新昌名扬天下的则是一条曾湮没于历史烟云的“唐诗之路”。作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首倡地和精华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新昌学者竺岳兵就提出了“剡溪是一条唐诗之路”的学术观点,之后得到了国际唐诗学者的认可和高度赞赏。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促进文旅融合是现代文化发展和旅游开发的新趋势。”新昌县文旅局局长高雪军表示,最近几年,新昌开始了“山水为媒、文化赋能”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新昌县委县政府成立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6个专项小组,全力打造诗路研究新高地、文旅融合样板地、“唐诗之路精华地”。
“浙东唐诗之路”活化工程的序幕缓缓拉开:2018年6月下旬,新昌发布《关于打造“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的实施意见》,将学术研究和活化工程真正结合起来;8月28日,《“浙东唐诗之路”新昌天姥山旅游区总体规划》正式发布,项目总投资约61亿元,以“诗画风景·李白天姥”为主题定位,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将天姥山建设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最佳实践地、诗画江南的标志性景区、中国山水文化的代表性景区、“浙东唐诗之路”黄金旅游带的龙头景区;同时,新昌还设计打造了“李梦白”诗路形象IP及相关文创产品,创作并举办《浙东唐诗之路》大型咏诵交响套曲演奏会,开发了“浙东天姥唐诗宴”等特色菜肴……
除了利用唐诗文化为全域旅游发展赋能,在旅游开发中,新昌还注重本地文化的植入和融合——大佛寺景区提升中的佛学文化,鼓山书院重修中的儒学文化、重阳宫景区建设中的道家文化、沙溪镇集镇建设中的王羲之公园……
业态融合 全面开花
生态餐厅里的桑菜、桑饮、桑酒以诱人品种演绎着别样的养生之道;丝绸博物馆生动还原出古代养蚕抽丝加工买卖的全过程;带着亿年时光气息,木化石林静静诉说地质变迁故事……这里既是新昌高新园区达利丝绸(浙江)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首批工业遗址旅游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达利丝绸世界旅游景区,2017~2019年间,300多万名游客慕名而来,带动消费近10亿元。
达利丝绸世界、万丰航空小镇、智能装备小镇……“企企有项目,厂厂是景观,行行成基地。”工旅融合成了新昌旅游业态融合最突出的亮点,却不是唯一。
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到开放的“旅游+”业态融合发展,近年来,新昌以业态融合为路径,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性发展模式,翻开了全域旅游的新篇章。
12月20日上午,2020浙东唐诗之路·天姥山越野挑战赛在新昌县镜岭镇雅庄村开跑,吸引了全国各地的3000多名越野跑爱好者参加。这场越野赛的路线贯穿澄潭江、韩妃江,沿途尽是安山古道、十九峰等秀美山水风光。赛事之外,可口丰盛的天姥唐诗宴推介会、热闹温馨的镜岭老街市集、独具风情的天姥特色展销会等,让参赛者既体验越野赛事的激情,也领略新昌山水之美和特色小吃之丰富,了解新昌的文化故事。
工业、农业、林业、医药、体育、教育……如今,一个个传统业态乘上“旅游+”快车,开启了全新的发展模式:“文旅+体育”,巧英马拉松比赛、天姥山唐诗之路越野挑战赛、自行车休闲游活动纷纷举办;“文旅+教育”,农事体验教学、写生创作、红色旅游等研学旅游产品纷纷亮相;“文旅+健康”,世豪中医药基地、馨馨养老家园等开发了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养生养老等产品。
在新昌,纵向而言,“旅游+”业态融合绝非简单相加,而是延伸产业链的深度相融;横向来看,“旅游+”业态融合也不仅止于一行一业,而是有业态的地方便有“旅游+”。
百村成景 乡村振兴
“国庆假期前5天客流量近2万人次,是去年同期的2倍!”10月6日,新昌县南明街道班竹景区管理人员吕芳高兴地说。据悉,10月1日至8日,新昌累计接待游客80余万人次,除了班竹村,沙溪镇董村村、东茗乡下岩贝村、七星街道杨梅山村等地都充分享受着乡村旅游带来的红利。
乡村旅游不仅丰富了全域旅游的内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在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创建的背景下,新昌高起点谋划布局,编制《新昌县全域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以及天姥山、十九峰等多个专项规划,与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农业发展等相关规划多规融合,统筹盘活资源,通过东、中、西联动,打造全景新昌。
自全面打造乡村旅游以来,新昌成功创建了165个省A级景区村庄。依托自身资源优势,新昌各村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形成“一村一品”:如梅渚村主打千年古村,雅庄村为民宿集聚村落,外婆坑村以少数民族风情闻名,在下岩贝村一览十九峰奇观,在班竹村领略唐诗意境,在东郑村可以尽收钦寸水库美景,在元岙村可以深入研学旅游,在棠村村体验农耕乐趣,在后岱山村欣赏布袋木偶戏,在安山村可以领悟乡村晒秋文化……独特的文化品牌打造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也织密了新昌全域旅游“发展网”。
从建设乡村到经营乡村,从乡村旅游到乡村休闲,再到乡村度假,乃至乡村旅居,乡村旅游已然是新昌全域旅游的一张金名片。
“13个房间早就定完了。”12月20日,雅庄村穿岩久居民宿主人张科说,除了赛事带来的“客流”,位于十九峰脚下的区位优势,也让他的民宿客人不断。
如今,到新昌游山水看人文住民宿成了一张旅游新名片。“新昌县在2016年就注册了'天姥山居’乡村旅游和民宿商标,如今“山姥山居”民宿农家乐已经有160多家。目前,我们设立了民宿发展基金,并着力引进高端民宿产业,打造下岩贝村、雅庄村、南山村等10个高端民宿集聚村。”高雪军介绍。通过几年的发展,新昌的民宿实现了品牌从无到有、数量从百到千、规模从散到聚、投资从内到外、带动从点到面的五个变化。
儒岙镇的尚诗堂利用闲置农房打造成“白金级”民宿,青年画家陈惠青打造“巧云居”,以摄影为主题的“悠见南山”,以古琴为特色的“秋山行吟”……新昌160多家民宿农家乐遍布12个乡镇街道,初步打响了“天姥山居”美宿品牌。
撰文 俞颖颖 陈 琪 潘晓林
摄影 周熠君
新昌全域旅游发展中,体制机制创新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自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以来,新昌集全县之力,把发展全域旅游融入各部门的工作中,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体系,通过协调平台服务商、行业协会、管理咨询机构、智库团队等力量,形成发展旅游百家争鸣的态势,通过建立更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帮助涉旅企业、项目释放新动能。
新昌大胆创新,不断健全和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形成了文旅局、旅游集团、天姥山文化旅游发展中心“三驾马车”拉文旅的格局,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建立工作专班,每年召开全域旅游创建推进大会,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5亿元,带动各线资金30亿元统筹用于全域旅游发展。同时,探索组建了旅游警察,成立公安、市场监管、司法、综合执法、交通、文广旅游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办公室,实现旅游联合执法常态化,不断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新昌将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建立现代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比如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开展“百村建百厕”行动,实现A级旅游厕所全覆盖。
从3月10日打下第一桩到8月8日狐巴巴自然教育营地开园,这中间不过半年时间。这是新昌县贴心服务招商项目的一个缩影。新昌全方位推进,高标准建设项目。该县实施旅游业招商“一号工程”,创新“1+3+4+X”文旅招商推介新模式。2018年以来该县已招引开元乡村旅游度假综合体、安缇缦生态旅游度假区、“狐巴巴”星球乐园等高端项目83个,总投资超200亿元。引进休闲旅游业态,加快推进十九峰景区户外运动体验、生态度假等旅游产品升级;投资150亿元,挖掘天姥山景区“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文化积淀,加快推进游客中心、通景公路等基础配套建设。以“一城十景”为内容,打造“浙东唐诗名城”,争创5A级景区城。
与此同时,新昌县还用最吸引人的政策招引好项目,其中对于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旅游项目,优先列入年度用地计划进行安排,同步加大对民间投资旅游项目的奖励和对民营景区的扶持力度。
未来,随着杭绍台高铁、甬金铁路建成开通,新昌全域旅游将迎来新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整合资源 全域拓展
夜色下的天姥阁。
新昌县城。
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