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以后,功臣的结局都是怎样的?

大明王朝不是一天建成的。

明太祖朱元璋以一介贫民发家,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最终力摧群雄,驱逐胡虏,平定天下。这一切,离不开其手下众多能人志士、精兵强将的辅佐。

洪武年间,朱元璋两次大封功臣,一次是洪武三年(1370年),徐达、李文忠等名将征西、征北凯旋而归,朱元璋封徐达等六人为公,汤和等二十八人为侯,刘基为诚意伯。另一次是洪武十四年(1381年),以“平西番功”封沐英为西平侯,留滇镇守,两年后再封蓝玉等十三人为侯。

起初,朱元璋对老部下们优待有加,明确了爵位承袭制,许诺公侯皆世世承袭,赐诰命与铁券,又与部分功臣联姻,甚至将一些功臣之子带到身边培养

郑国公常茂是常遇春长子,年纪尚幼,朱元璋为表关爱,特许他若以后无子,爵位兄终弟及,并让他与皇子们共同读书、饮食。

此时的朱元璋可谓仗义,跟着老朱干革命,荣华富贵享不尽。

在明朝200多年的历程中,这些功臣家族的命运又是如何呢?

伴君如伴虎,开国功臣家族的好日子没过多久就到头,先后遭到了朱元璋和朱棣的打压。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事发,牵连者多达上万,开国功臣家族的鼎盛时代宣告结束。许多勋臣、宿将彻底退出政治舞台,家族就此衰落。

靖难之役,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长兴侯耿炳文父子、诚意伯刘基之子刘璟等为代表的开国功臣家族又在政治站队上选择了建文帝,名字都让朱棣记在小本子上,等着秋后算账。朱棣夺位后,这些勋臣家族大多遭到清洗,被削夺爵位,甚至沦为平民。

虽说李景隆在靖难之役为朱棣送上了“神助攻”,他被建文帝拜为大将军后,面对燕军屡战屡败,还在燕军逼近南京时开金川门迎敌,导致南京失守,实为朱棣一大帮手。

公事公办,永乐年间,李景隆还是遭到罢黜,一度贬到辽东戍边,削去功臣称号。到永乐末年李景隆去世,昔日显赫一时的曹国公家族迁回南京,家属仅剩14名,还被监禁在锦衣卫镇抚司,二十年后才被开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