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 文明秩序论(上)文明的秩序

前几天,张是之老师的一篇文章《强大是文明的副产品》引发争议,乌里单刀老师跟了一篇《“蛮夷”战胜“文明”?不存在的》来进一步廓清这个问题。一时间引发了一些争论,朋友们出了不少文章。我对此问题也早就有一些看法,但是我的《国民经济学原理》教程拖稿太久,不好意放下做到一半的工作,更新了价格理论内容后,抽时间说一说,算是炒冷饭。

关于这个问题的议论已经太多,尤其是文学化的叙事,已经太多太多。如果我也重复这些滥调,那么就没有必要写下面的问题。我要首先按照奥地利学派的习惯,探求文明、野蛮、战胜、强大之类的定义,在考虑到更多人可接受的前提下,寻求一个清晰的定义,来探讨这个问题。冗长干巴在所难免,所以,没有耐心的可以不看。

文明:发端于人类个体的秩序

文明不是一个很好定义的词。保守派、自由派的定义不同,前者说文明就是基督教文明,后者则拥抱多元文明,在两大派内又有无数不同的派别不同的定义。还有工业党认为只有城市化才算文明,工业化才算文明等等。在维基百科上,文明被这样解释:文明,英文中的文明(英语: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lis”,有“城市化”和“公民化”的含义,引申为“分工”“合作”,即人们和睦地生活于“社会集团”中的状态,也就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

文明的核心关键词是分工、合作、和睦……你可能不同意,我也觉得这样的归纳过于啰嗦。因为和睦是一个理想。我想如果我说,文明的核心是一种秩序,我觉得没有人会反对。那么,新的问题是,秩序又是什么呢?

客观的秩序:例如因果律

在人类以外的世界,是没有秩序可言的。早期人类面对的自然界是混乱的,人们按照自己的心智结构,来建立一个个概念,切割自然界的同时,让这些概念符合秩序。人们或细心或粗心大意的,在各种概念之间建立因果关系,这种联系有时显得非常任意,比如星象与王朝的兴衰。原始的宗教把混乱归于神灵,就像奥林匹斯山上的醉汉,任意胡为。然而人们最终不能满足于这种解释,神学、哲学、科学的诞生,人们用理论为武器,把混乱逼到了墙角。但我并不能自信地说,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最多只能说,这个是人容许人将其秩序化。没错,我说的是因果律,因果律也是一种秩序——世界应该是这样的,有秩序的。只有有秩序,人才能在对后果的预期基础上行动。

简明扼要地说,并不是世界是有秩序的,而是世界应该是可以被科学解释的,而科学必须是合逻辑的,也即是科学必须是合乎人类心中的秩序的。但科学的秩序更加严格,它仅仅涉及人秩序共通的那一部分,就是人同此心的心智结构。我们说,这一部分是客观的,因为这一部分对于每个可以称作人的个体都是有效的。人作为一个有效的概念,就建立在这样的结构之上。

强调秩序是来自人而非客观世界,并不是否认这个世界是有秩序的,并不是怀疑这个世界是混乱的。人可以在世界上行动,可以探究正确的因果律——而不是任何一种有秩序的解释,至少表明,这个世界有一定的秩序性。这个世界符合人的心智结构,这是一种幸运,也是人类可以历经天择的进化论必然。

主观的秩序:例如价值

人的认识是由秩序索引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人对因果律的认知是客观的秩序,人们通过把经验纳入因果范畴中去而认识世界,产生知识。人运用知识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些目的则是纯然主观的秩序。

在人类共享的、客观的心智结构基础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秩序,在经济学领域,这种秩序体现为价值判断,其实这一现象体现于人的行动领域的方方面面。我们精心选购二手房,或者上手一台新电脑,或者来到公司分配的新工位,无论设施多么完备,我们都要调整一番,让这些东西符合我们的习惯,调整其结构。或者说,人有目的的行动本身就是实践自己内心的秩序的形式。

当我觉得乱七八糟的桌面,比井井有条但嵌套很多文件夹的桌面更符合的秩序,我就会删除电脑预装的桌面优化程序;当我入住新剧,我发现某个家具换个方式。摆放更符合我的审美,我就会采取行动;当我来的新的工位,我会按照自己的习惯,整理摆放自己的物品……同样,当我认为十元钱一斤的苹果对我来说,比保留兜里的20块钱重要,我就会买二斤。

最后一个例子是经济行动,但所有的例子都是人有目的的行动,这个目的就是在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或大或小的范畴内,尽力实现内心的秩序,这个秩序就是他的目的,反应到行动(手段)的取舍上,就是价值。正因为价值是主观的,人类社会才有实现的可能。就像买卖苹果的双方对一斤苹果与十元对价的评价有有恰好相反的评价,和平的交换才有可能发生。

每个人都在内心秩序的指导下行动,这种秩序是被囊括在人类理性这个大概念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理性的秩序在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塑造了人。

面对客观世界,人们必须将驳杂的经验感知纳入到因果律的秩序中,才能形成可理解的理论,当这种理论与客观世界契合,这种理论就能帮助我们正确的行动,以满足我们主观的秩序,这是人的先验禀赋。

而人不得不按照主观的秩序——那些价值判断——来行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身为心役,劳碌一生,以满足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赋予的意义,实现人生的圆满。企业家曹德旺说,人活着就要干活。米塞斯说,你干活是有目的的。我说,这个目的就是你内心的主观的秩序。

客观的秩序使人能够在这个世界有目的的行动,不能正确的探求客观的秩序,我们就缺乏从达成目的的手段。主观的秩序同样是行动所不可或缺的,没有主观的意图,人要么成为缺乏目的的行尸走肉,要么缺乏分工协作的基础无法实现社会。总之,不把我们的认识论建立在二元论的基础上,就无法建立符合实际的关于人的行动的学说。

但是,这种秩序的实践(干活)未必是和平的。人类不是生活在一个一个孤岛上的鲁宾逊,我们的行动涉及到人际交互,对一个人符合秩序的事物,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是混乱。那种对个体来说恒成立的秩序必然性或者理性必然性,到了人际交互的社会场景中,就不再是必然的了。

(0)

相关推荐

  • 物极必反的终极哲学意义

    相对于终极文明,当今人类主观文明仍呈现一种非终极的不稳定状态,这种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哲学意义上的终极自圆其说不能,更深层次上的原因,则来自于哲学的前提批判手段上.我们可以把它当成第11个常识化认 ...

  • 此逻辑与彼逻辑

    前面说过,学好哲学,需要有机缘,但机缘的产生极富偶然性,需要以思想者对他人心安理得的现实世界产生强烈的批判冲动为前提. 这种冲动,因特定的内在的敏感和敏锐而发,因偶然碰壁于窘迫和残酷的现实而起,然后才 ...

  • 用逻辑的单一指向性终极刺破文明迷雾

    不同分支文明间,既然避免不了文化上的交流,那么要想更好地交流,形式上离不开语言的正确翻译功能,实质上更需要虔诚的求同存异心理,只有通过形与质的完美结合,才能实现思想的无障碍表达--那是一种终极理想化的 ...

  • 人的自我意识的终极革命性(连载之十)

    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认为,人类终极突破逻辑天花板的极点,在于终极本体论的正确建立,因为只有通过终极认清逻辑的本质是人的主观存在本体,人类的本体和本体论认知才能得到真正统一,因为人类认知一切所真正依赖的, ...

  • 主观与客观只是两个视角——《如此而已的哲学》第十六讲

    西方哲学一直用错误的主观与客观定义偷换了主观存在与客观存在的定义,从而导致存在的主客观一致性被人为肢解而不自知,从而使人的主体性无法终极自圆其说地常识化建构,进而使上帝的绝对存在成为可能,所以基督教文 ...

  • 再谈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哲学基础地位

    从常识化角度反观专业哲学,之所以无法实现终极自圆其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一贯太过重视形上研究,反而造成了对知行合一的形下人生的基础共识的挖掘与养成意愿不足. 参照哲学的常识化转向理论,造成旧哲学有如 ...

  • “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哲学地位

    据说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较少西方逻辑学教学内容,我不知道为什么,但从哲学的常识化转向视角来看,应该是准确但片面僵化的形式逻辑无法与"混沌"的辩证逻辑完全兼容的原因更多些,只是受制于唯物 ...

  • 文明(七):新秩序与挑战者

    文明(七):新秩序与挑战者

  • 不要拿吃不吃狗肉扯上文明进步,你可以不吃,但文明进步了多少呢

    有人说,狗和猪羊牛的差异是什么?为什么吃狗容易被骂,牛羊猪没事?因为:但凡和人类产生情感的动物,它就不完全是个动物.也有人反驳说,狗与你产生感情,你可以不吃,但狗没有与别人产生感情,别人为什么不能吃了 ...

  • 文化与文明在概念上的区别

    文化与文明在概念上的区别

  • 《改变世界的书》 一览5000年文明的纸上缩影

    书籍到底有什么用处?书籍与人类有何种关系?历史上,有许多杰出人物用自己的切肤体会,进行了充满哲理的解读.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莎士比亚是这样说的:书籍是全 ...

  • 作家曹文轩在亚洲文明大会论坛上的发言

    ID:zhuoyueluntan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15日上午在北京开幕.作为大会六大平行分论坛之一,"亚洲文明全球影响力"分论坛以"亚洲价值,全球共享"为主题, ...

  • 李少全:文明古村——上甘棠

    文明古村--上甘棠 李少全 迷人的村庄 上甘棠村,位于江永县城西南25公里的夏层铺镇,村南面有一座上了年纪的三拱石挢横跨小小谢沐河,显得那么的古老和破旧,名曰"步瀛桥", 桥上两边 ...

  • 恩施最牛的爵府建筑群,悠久的历史文明,悬崖上还有藏书的山洞

    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鹤峰县,出土过上千件历史文物,这里是容美土司城遗址,里面建有规模宏大的爵府建筑群,在这里,你可以看到仰慕已久的黄金面具真容,还有很多难以置信的精美工艺品,被悠久的历史文明感动.城西悬 ...

  • 波澜壮阔的亚洲史,血与火的文明交融(上)——中东与中国的交相辉映

    小炒注:"历史是说过和做过事情的记忆."--卡尔贝克 友情提示:图片较多,图片均来源于百度和视频截屏 中国历史研究的传统,是以本国为中心,而忽略其他地区.这一方面是受到" ...

  • 只有哲学伦理才是文明在文化上的真正皈依

    随着<通过哲学的常识化转向诱变终极哲学>的收尾,我所自主建构的哲学常识化转向理论体系,已经完成预期的终极自圆其说目标,如今之所以要以标准化为题重述,既因为标准化与普及化一样,是哲学常识化的 ...

  • 吴国盛: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东方四大古老文明之“美索不达米亚”篇

    ▲ 吴国盛 吴国盛 "科学的历程"微信公众号主编: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导读 西方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只留下了一句话:"万物源于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