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林:天空不仅挡住了眼睛
天空不仅挡住了眼睛
刘晓林
一
禅师问弟子:天空大吗?弟子回:大。续问:树叶大吗?续回:不大。进一步问:天空能挡住人的眼睛吗?进一步回:不能。终问:树叶能挡住人的眼睛吗?终回:能。
旁白:往往挡住人们视线、迷失人们心智、阻碍人们前进的确是生活中的一小片“树叶”、一小点疙瘩、一小步坎坷。扪心自问:你是要一片天空还是一片树叶?
生活中充满了像如上这样的问题!不乏乍看之下的智者,更多的则是仿佛顿悟的你我。
二
世间有太多的事情充满了隐含条件!上文至少有下面几个隐含条件:1、有形的遮挡才算遮挡。2、挡住即是不好。3、挡住视线才导致迷失心智等一系列情况的发生……
于人而言,隐含条件多为你我主观的自我限定。自我限定成立的前提:你我的认识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则自我限定便是自欺欺人的幻景。
三
我们判断事物属性优劣来源于原始定义的是否正确。如果源头出了问题,中间过程再符合逻辑、再遵循程序都是亳无意义的。
挡住眼睛与不挡住眼睛,孰好孰坏实在不能轻易下结论。挡住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局部的明析、一时的了然、事事的聪明,对人生来说常常是弊大于利。
再者,表面来看,树叶挡住人的眼睛很具普遍性。仔细分析会发现,它实际是对特定时空下的树叶挡住了特定人的眼睛的一种强调与放大。换言:树叶挡住人的眼睛发生在具体个体身上的比例远大于群体。因此,泛泛来讲其危害性是意义不大的!
四
挡住视线与导致迷失心智等一系列情况的发生没有必然联系!心智迷失等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灵魂的扭曲,与不可遏制的贪欲密切相关。挡住视线或许会使你我的判断或行为发生偏差,却不会远离灵魂。
五
有形与无形来讲,后者对人生产生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有形的精微(细节)也很重要,但与宏大的无形来讲则轻之又轻。
宏大如方向的选择,精微如细节的调整。人生之路如果宏大出了问题,精微将失去意义。
人们对大象无形常常自视司空见惯,比如天空。越是司空见惯的事物越是变化无端,越是隐藏着无穷奥秘。如同熟悉的陌生人,不知有多少潜力、才能等被你我所不知。
于无声处听春雷,于寻常悟大道。这才是真正的智者。
六
影响你我生命质量的,既不是性格也不是环境。除天赋以外,便是认识。
认识实在是一个人调动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内在(尤其是知识与阅历、感悟)做了最大限度引申后而对所需判定事物所达到的个人认为最趋客观、最具高度、最具深度的综合的终极结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认识决定了人的品位与内涵:浅陋还是深邃?
浅陋者易囿于表象,如见“奔驰”“凯迪拉克”“林肯”“法拉利”下来的人必以富翁相称,必示以“谦恭”(管他李嘉诚还是盖茨,只要自己不知且不“显山露水”则一律以“亚富翁”来待!);如见身居要职、自己有所耳闻、名片之上职务众多尽“主席”“会长”“董事长”“大师”者必极力称颂,必百般“央求”对方提携。总之由“外”由“表”取人,对“高”者以艳阳高照、春风相沐;对“低”者以阳雨霏霏,严寒相侵。反之,深邃者则不然。
人类认识的终极是通达。只有通达了才会知道最大的敌人确定是自己,把自己的潜能能够最大限度挖掘出来而不管最终会得到何种结果,拼搏后任其自然便是。只有通达了才会容纳自己与他人的好与不好,自然失落与嫉妒也会在自身荡然无存。只有通达了,才会明白乞丐与富翁同样在自己的“圈子”里挣扎,虽然表面上他们的境遇是如此的不同,只有通达了才会真正懂得“得意忘形狂否?寄情何必求全。留些余地给人看,会心或可不远。”
七
我们每天都在仰望天空,以为它没有挡住我们的眼睛。
天空不仅挡住了我们的眼睛,更挡住了我们的一切。因为,我们的身心居于其中而不觉,时时在享受着这种不加思索的自然而然!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