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菊粉”
刘杏 临床营养医师
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科
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菊粉是植物中储备性多糖,主要来源于植物,已发现有36000多种。菊粉分子由31个β-D-呋喃果糖和1~2个吡喃菊糖残基聚合而成,由D-果糖经β(1→2)糖苷键链接而成的线性直链多糖,末端常带有一个葡萄糖残基,聚合度(DP)为2~60。平均聚合度DP>9的菊粉称为长链菊粉,天然植物中同时含有长链与短链菊粉。益生元是益生菌的“食物”,可增殖肠道有益菌,改善肠道不适,有利于肠道平衡。许多蔬菜以及膳食纤维类的食物均富含丰富的益生元,其中菊科植物的根茎中,富含的益生元最多,属于肠道有益菌基础型的营养物质,适合各类益生菌。菊粉是一种天然的水溶性膳食纤维,几乎不能被胃酸分解和消化,只有在结肠才会被有益微生物利用,改善肠道环境。菊粉对热很稳定,烘焙食品中添加菊粉可改善面团的质构和弹性,带来更好的风味和口感。菊粉被世界20多个国家批准为营养膳食补充剂,是一种纯天然的功能性配料。
肠道健康是菊粉最广为人知的益处。菊粉是一种天然的水溶性膳食纤维,几乎不能被胃酸水解和消化,只有在结肠被有益微生物利用,从而改善肠道环境。因而用于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改善肠道健康,防止便秘。研究人员采用单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交叉试验方法,探讨菊粉对44名20~75岁健康便秘志愿者症状和肠道菌群的影响。受试者每天摄入12g(3×4g)菊粉或麦芽糖糊精(安慰剂)持续4周。结果显示,菊粉的摄入增加了受试者的排便频率,改善了肠功能,大大提高了肠道微生物中双歧杆菌含量,减少了嗜胆菌属的种群,从而产生对人体有益的丁酸盐。研究发现,每天食用富含菊粉的蔬菜,对健康个体的肠道微生物群和饮食习惯产生影响影响。26名健康的受试者(18~85岁,BMI:20~25),试验最初的两周内,受试者平均每天摄入15g菊粉(以摄入富含菊粉的蔬菜为基础的饮食方式),再恢复恢复正常饮食习惯2~3周。发现菊粉膳食干预,使受试者肠道内双歧杆菌属比例增加、梭菌目水平降低、草酸菌科有减少的倾向,受试者有更强的饱腹感,对甜、咸和油腻食物的食欲降低,对富含菊粉的蔬菜的喜好度有增加的趋势。研究人员给载脂蛋白E缺失的小鼠喂食不含n-3多元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饮食12周,最后15天饮食中添加菊粉。结果显示,摄入菊粉导致产生一氧化氮的细菌增加、Akk菌丰度恢复、与次级胆汁酸合成相关的细菌分类群丰度降低,同时增加了肠道及肝脏中胰高血糖素样肽-1及胆汁酸转换相关基因的表达,完全逆转了肠系膜及颈动脉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有研究表明,双歧杆菌的增殖程度取决于人体大肠中初始双歧杆菌的数量,当初始双歧杆菌数量减少时,使用菊粉后增殖效果明显,当初始双歧杆菌的数量多时,使用菊粉后效果并不明显。其次,摄入菊粉后能增强胃肠道蠕动,提高肠胃功能,增加消化和食欲,提高机体免疫力。食物经消化吸收后到达结肠,在肠道腐生菌(大肠杆菌、拟杆菌等)的作用下,可产生许多有毒的代谢产物(如氨、亚硝胺、苯酚与甲苯酚、次级胆汁酸等),而菊粉在结肠被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能够降低结肠pH,抑制腐生菌的生长,减少有毒产物的生成,减少其对肠壁的刺激。由于菊粉一系列代谢活动能抑制有毒物质产生,增加排便次数和重量,增加粪便酸度,加速致癌物的排泄,产生有抗癌作用的短链脂肪酸,有利于预防结肠癌。
菊粉是一种不会导致尿中葡萄糖升高的碳水化合物,肠道中不会被水解成单糖,不会升高血糖水平,而空腹血糖的降低是低聚果糖(即菊粉)在结肠发酵所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的结果。菊粉还能显著提高Ca2+、Mg2+、Zn2+、Cu2+、 Fe2+”等矿物质的吸收。青少年食用8 g/d(长和短链菊粉型果聚糖)分别8周和1年,都显著提高Ca吸收,且身体的骨骼矿物质含量和密度也显著增加。菊粉促矿物质吸收的机制:菊粉在结肠发酵生成的短链脂肪使其黏膜上的隐窝变浅,隐窝细胞增多从而增大了吸收面积,盲肠静脉更发达;发酵所产生酸降低结肠pH,矿物质的溶解度、生物有效性得以提高,特别是短链脂肪酸刺激结肠粘膜细胞的生长,提高肠黏膜的吸收能力;菊粉能促一些微生物分泌植酸酶,植酸酶能使与植酸螯合的金属离子释放出来,促进其吸收;发酵生成的某些有机酸可与金属离子螯合,促进金属离子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