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之重,不仅在学,更在于教
我认为我对于费曼学习法的认同,很大程度是和教师身份相关的。
费曼学习法的关键在于,用输出倒逼输入,也就是除了吸收知识,一定要通过某种输出手段来将自己理解到的内容传递给他人,在这个过程过,“教授”行为带来的知识系统归类、详情举例以及简单化的语言组织都会帮助进一步理解和记忆知识。
而我也正是在从事教学工作后,才开始对原先被动接受的知识库进行重新洗牌。原本分散停留在大脑中的零碎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入门理解,进行了分层次分板块的整合梳理。
并且面对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需要花更多时间提前将讲评内容尽可能覆盖到更全面的范围。不论是为了让理解较弱的同学听懂抽象的知识而准备生动具体的示范案例,还是给想要拔高提升的同学进行延申拓展,这些过程实际上都让我本身对这些知识有了更全面的深入的研究。
小时候也经历过有些老师不按照大纲讲课,而是安排小组课题研究做PRE,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还要大海捞针找资料定方向再梳理出来做演讲稿的同学们都在偷偷抱怨老师偷懒。但现在回过头去才意识到这种研究型并配合展示教学的学习方式可能比麻木地抄写笔记要更为有效。
通读《费曼学习法》后我认为最核心的几个学习要点就是以下两点:
1. 以“教”代替“学”,向别人讲述你学到了什么理解了什么的过程是极为重要的。就好比督促自己在看完书或者电影后去写书评和影评,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 以“系统性”代替“碎片化”,过于碎片化的信息虽然能够让人在当下觉得有所收获,但这些无法被系统归类的知识除了帮助我们参加答题比赛或者把妹聊天之外可能再没有机会使用。
而我个人理解的系统性包含两种方式,一种是从一开始就确定了某个学习方向后制定好学习计划,比如想要学习了解某个朝代的历史,就可以先筛选确定好阅读哪些不同角度但围绕这一朝代历史研究的书单,最好再找好一个贯穿始终的研究切入口。这样一整套的书籍材料学习完后就能够对这个朝代拥有更系统性的了解。
另一种系统性我认为就是归类,就算没有整块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上面那种庞大的研究学习,但我们可能尽可能地以一两本书作为一个小单位,每看完一本书(一本书中包含的知识量一般还是会远远大于一篇公众号文章的)后,将自己从这本书中过滤学习到的知识放入对应的储备知识库中。好比我可能单独看完了一本《长安十二时辰》,但并没有系统性地研究唐朝地历史,那么我可以将书中涉及到地一些知识储备于我脑海中“唐朝”这个库中,可能包括具体历史人物的复杂性格,也包括一些风俗人文的生活细节。这样当我在阅读下一本关于唐朝背景的书籍时,(或者当我哪天真的想要系统性开始了解唐朝时),我就会调用此前记忆库中所有关于唐朝的知识,不论是从书中来的还是课上来的抑或是一些影视剧中来的。
让你学到的东西找到它应有的位置,才能真正让每一块积木都为城堡的修葺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