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欧洲历史和世界文明,来看看这两本书


中秋刚过,国庆又到,祝福祖国69周岁生日快乐,祝小伙伴们国庆节快乐!


说书前,先说说画。

您各位在点进来之前,一定注意到了封面图上一老一少俩壮硕裸男。肯定有小伙伴认识这幅画,对于不太了解它的朋友,请允许我再xue微装一会儿bility。

画中,他们四目相对,食指轻触,眉眼传意,深情款款,那深刻浓烈的爱意是如此强劲以至于你会在心里嘀咕:我了个去去,俩大老爷们裸着身子搞暧昧,还有没有点公序良俗了......

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有上帝,那我为你们祈祷:上帝啊,原谅他们,因为他们所想的,他们不晓得......

好了,不卖关子了,即使你像我一样不懂画,应该也能从这幅画散发出的华贵气质中猜到它来头不小,它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大画家米开朗基罗在闻名世界的西斯廷大教堂天顶耗时四年多创作的伟大巨作《创世纪》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部分——《创造亚当》。

根据《圣经》,亚当和夏娃在被造时是纯洁无罪的,所以赤身露体并不觉羞愧。直到蛇诱骗夏娃怂恿亚当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上帝吩咐不允许人吃的禁果,便知善恶、知羞耻。上帝惩罚他们,将之驱出伊甸园,从此人类不能享受完美的幸福,要靠汗水和劳动才能果腹。

所以按照基督教的理论,人生来就赤身露体而不觉羞耻,这是纯洁无罪的象征,我们看到裸身的人觉得不文明,这恰恰是原罪的体现——人心复杂了。当然,无神论者对于创世纪的故事则有各自不同的解释,比如我记得上高中时教政治的班主任是这么讲的:人类偷吃了禁果,从此获得了知识和智慧,能分辨善恶,有羞耻之心,却被上帝赶出伊甸园,所以智慧的代价很大,却是值得的,否则我们岂不是像动物一样吃了睡、睡了吃。

有信仰的人和无神论者秉持着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姑妄说之,不做评判。

稍稍有些说远了,我们且回到画上。

《创造亚当》这幅画在西方世界的影响非常大,不仅在严肃的艺术领域(艺术家们多年来都在解析这幅画中每个元素的含义,譬如有人说上帝周边的红色椭圆其实是人脑解剖图,下方的绿丝带象征脐带,上帝周围的形象中有圣母玛利亚和夏娃等等,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储备),更在通俗的流行文化中随处可见:广告、电影、漫画......

DC英雄闪电侠:

《死侍2》的恶搞海报:

颇具内涵的恶搞画:(战争、艺术、科技、核武器、外太空)

第三类接触:

文艺的爱情接触:

广告恶搞:

说了这么多关于画的内容,其实是想激发各位的兴趣,让大家知道:艺术这东西,不一定是阳春白雪,也不一定不是下里巴人,而是把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生活等各种信息中的美提炼并通过具体的形式(音乐、绘画等)展现出来。如果俗中有美,那就是大俗大雅,比如器官、人体都可以作为艺术来源;如果雅的平庸,那就是大雅大俗,比如掉书袋。

为了欣赏艺术而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我们有必要获得一些知识储备,因此,今天就给大家推荐两本我最近读过的书,一本让你了解欧洲历史,一本让你了解世界文明。


No.1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喜欢读书的小伙伴一定很熟悉,因为各大热荐书单中都会有它的身影。网上推荐的畅销书有好有坏,但这一本绝对是上乘之作。

这本书的作者叫约翰·赫斯特,是澳大利亚与英联邦专业的社会暨政治历史学家、欧洲史专家,墨尔本的拉筹伯大学的历史系教授。既然是史学专家,作品的权威性是有保证的。

约翰·赫斯特

介绍这本书,我想顺带一提另外一本名字差不多的书——《你一定爱读的极简中国史》,作者是近代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

虽然都说“你一定爱读的”,但比起“欧洲史”,吕思勉先生的“中国史”我很难说爱读,不是我崇洋媚外,而是就两本书的语言风格和选材角度,我更倾向于前者。

吕思勉先生在书中阐述的历史观(读史不是为了鉴古今和知歆惧,而是为了晓得我们为何、如何成为今日的我们),我是欣赏的。作为一个史学家,先生的严谨和博学也在书中充分体现了出来。但是,太严谨了,有些刻板。“中国史”从头到尾按部就班地依时代顺序从上古史讲到近代史,每个朝代大都按照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做介绍,类似于中学历史课本,举了大量的文言文文献,虽然详实,却流于枯燥,而且语言半文半白,文言文引用过多,不易理解。所以对于想要入门的历史门外汉,这本“中国史”不算友好。

而“欧洲史”则完全没有这些缺点。

首先,这本书不长,它不是按照时代顺序从古希腊一直到近现代的历史都罗列出来,而只是选择能说明作者观点的重大事件,把欧洲文明发展脉络简明地呈献给读者。所以对于不太了解历史的小伙伴,不会淹没在琐碎的历史事件中晕头转向,能够明晰地把握欧洲历史发展的关键动向。

其次,语言亲切质朴,易于理解。这从本书的目录标题就可以看出来,比如有一章叫“皇帝和教宗到底谁大?”,非常直白却不乏吸引力。这样的写法让读者可以从头到尾读,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单独拿出来阅读,每一章都有一个明晰的观点,读完总会有一些收获。

再次,作者在这本书中表达的观点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以及日耳曼文化是型塑欧洲文明的三股最重要的力量,因此书中的选材和阐述角度也都围绕着这一观点。我想,这是大多数读者都会感兴趣的点,欧洲和我们不一样,不正是古希腊、基督教和日耳曼战士等等因素造成的吗。为什么这些看似不相容的文化能融合在一起,并引导欧洲成为近代世界的领头羊,作者在书中一步一步揭开了谜底,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

最后,文中有很多小常识、小干货是非常好的知识补充。譬如“帝国”、“封建”、“民主”这些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词语,大家其实大都是一知半解,比如我们常说罗马帝国、波斯帝国、大英帝国......一个国家具备哪些要素才能称为“帝国”,很多小伙伴应该都不清楚吧。读完这本书,对这些概念都会有更深的认识。


No.2 《文明之光》

本书的作者是吴军,是一位理工科博士。

工科男写文科书,靠谱吗?

且看看吴军博士的履历:毕业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和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硕士),1993-1996年在清华任讲师,2002年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2002年加入Google公司,任Google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在此期间,他和三个同事开创了网络搜索反作弊的研究领域,并担任Google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2010年,吴军博士加盟腾讯,担任负责搜索业务的副总裁,并担任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项目的总负责人。

从履历可以看出,吴军博士在专业上是业内翘楚。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个非常热爱艺术的人。

他爱好摄影并小有所成,他痴迷古典音乐,喜欢欣赏绘画,热爱旅游,每年都会出行多次。他还是个不错的红酒鉴赏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吴军博士的视野和思想是非常开阔的,所以他才能驾驭类似《文明之光》这样的大部头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他还写过一些其他畅销书:《数学之美》、《浪潮之巅》,我还没有读,但读过的人评价都不错。

吴军

这里插一句题外话,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是为啥清华会涌现这么多文艺爱好者?高晓松、水木年华、李健、吴军......按理说,工科男应该严谨理性,和感性的艺术有点不搭啊!难道是物极必反——刻板冷峻的工科压抑着这些才子内心的文艺之魂,压抑的越深,爆发的就越猛......

我们回到《文明之光》,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从人类文明诞生讲到了大航海时代,又从近代科学兴起讲到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能的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音乐、绘画、商业、政治、哲学、科技无所不包,贯穿凝聚这些庞大素材的是作者的历史观:“我对历史的看法和茨威格(笔者注:认为英雄决定历史)不同,我是“反英雄史观”的。在我看来,人类历史中最最伟大的力量就在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人类天生有一种进步的力量,向善的力量推动文明的进步,通过战争和掠夺获得的利益最终是得而复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像相互抵消掉的噪音,过滤掉这些噪音,剩下的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而世界最终会变得更美好。”

秉着这样的观点,书中介绍了大量对人类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发明,比如轮子和算盘、计算机和原子能等等,其中很多发明不是某个伟人的贡献,而是众多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劳动人民一代又一代的共同智慧结晶。

因为作者的理工科背景、尤其是计算机背景,加上在世界级网络公司任职经历,在写到近代计算机的变迁、硅谷的崛起和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时,作者给读者呈现了一副波澜壮阔、搏击浪潮之巅的精彩画面,每个公司的成长和衰落,个人的大起大落,都是各具特色、引人入胜的好故事,读来欲罢不能。

在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方面,因为作者有许多国家的游历经历,参观过众多博物馆,并和现代艺术大师有过深入的交流,所以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再到近现代的艺术风格变化,都有一个脉络清晰的表述,让人受益匪浅。比如毕加索的抽象画,很多人不理解这种类似小孩涂鸦的作品到底好在哪,这是因为对绘画风格的发展历史缺乏了解,如果能对欧洲绘画的风格变迁有所知,再能了解一些毕加索的生平,就能更好地体味出其作品的魅力。

毕加索的绘画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质朴平实,亲切有趣,作者时不时还设置一个小悬念,让人兴趣大增。虽然书本很厚,读来却不觉枯燥。


最后再说说自己对于历史的粗浅感受。

在人类所有的文明中,科学站在一边,其他范畴(历史、哲学、宗教、艺术等等)站在另一边。

这是因为:科学的发现是可以验证的,是可以证伪的,因此它是客观的,只要是被“科学共同体”承认的规律,就是暂时的真理。

历史(和其他)就不一样了,已发生的事情,后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全面客观地了解真相(只有上帝可以)。这一方面是因为人的感官本就有限,过去的事情能记住多少,即便是记得的,还保不齐因为当时情绪、态度等的原因有所扭曲,所以最勤奋的记者和史官也无法完全客观还原事件真相。另一方面,历史总是和政治挂钩,有了利益、立场的干扰,历史也就离真相更远了。

吕思勉先生就曾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事情的真相,是很难知道的,稍微重要的事情,众所周知的不过是其表面,其内幕是永远不能与人以共见的。又且事情愈大,则观察愈难,断没有一个人,能周知其全局。若说作史的人,能知其事之真相,而据以直书,那就非愚则诬了。”

所以,虽然程度不同,历史和艺术一样,都是主观的。

但是我想,这正是历史的魅力。

科学是冷冰冰的,历史是有温度的。在科学上,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泾渭分明,冷峻严苛。而历史,请允许我举一个极端了例子: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是华盛顿小时候砍樱桃树,在面对父亲的责问时诚实勇敢地承认错误,后来有人考据说这个故事其实是一个牧师为了宣扬华盛顿的美德而杜撰的。

是不是杜撰且不去管它,但这个故事确实体现了人性的温暖。

《三傻大闹宝莱坞》里有这样一个桥段:

课堂上老师问什么是机械,男主回答:“天热了,打开电扇,一阵凉风吹来,这就是机械......”

老师不满,怒将手中的粉笔扔向男主:“定义是什么?!你考试就这么写吗?笨蛋!”

这时老师点到一名“好学生”,他回答道:“机械是由相对运动固定的相互连接的零件组成,也就是说,存在功和能量的相互转换,比如一组螺丝钉或杠杆,功和能的转换取决于支点位置或滑轮轴距,特备说明,机械设计极为复杂,有些由运动的部件构成简单的机械元素,比如轮子、杠杆、凸轮等等。”

“好学生”说完,骄傲又内敛地笑了笑,老师说:“很好,请坐。”

男主不屑,辩驳说自己所说的也是机械,只不过换了种好理解的方式。

老师很生气,让他出去。

他往外走了两步,又走了回来。

老师:“你怎么又回来了?”

男主:“忘了拿东西。”

老师:“忘了什么?”

男主:“一种记录,分析,总结,整理和解释信息的工具;有插图的或者没插图的;有硬皮的,有软装订的,有护封的,有没护封的;还有有前言,简介,目录,索引;用于增长知识,理解,改进,加强和教育;该工具需要通过视觉使用,有时也用触觉。”

老师大张着嘴,听傻了:“你说的是什么?”

男主:“是书。”

全班哄笑。

所以,科学的事情就交给科学吧。

历史有的,是人情冷暖。


#artContent h1{font-size:16px;font-weight: 400;}#artContent p img{float:none !important;}#artContent table{width:100% !important;}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