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嘉靖训严世蕃,吕芳就趁机进攻严世蕃?你可能误会了
嘉靖皇帝故意不说话的目的,就是为了制造紧张气氛,给严嵩父子造成压力。这是审讯的惯用手段,更是嘉靖皇帝树立权威的常用办法。让你猜不到,让你看不透,你才会敬畏,才能老实。
而吕芳给出这句话以后,嘉靖皇帝明显有点不耐烦,直接回怼:
“你少说话。让他们说。”
啥意思?
吕芳把这种紧张的氛围打破了,也就是说,吕芳让原本应该由嘉靖皇帝掌握绝对主动权的对话,分给了严嵩父子一部分,舒缓了严嵩父子的精神压力。
所以,这场君臣奏对中,吕芳不管如何趁机“进攻”严世蕃,其实都是在帮严世蕃!
吕芳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很简单,嘉靖皇帝想要钱,只能严世蕃去敛;嘉靖皇帝想要挽回在浙江地区造成的负面影响,就必须找个人甩锅,这个人也只能是严世蕃。所以,此时的嘉靖皇帝还不想“倒严”,吕芳必须时刻把握这个底线。
下面,我们来看下吕芳的具体操作:
嘉靖皇帝发话了,严嵩转头对严世蕃厉声说道:
“严世蕃,浙江改稻为桑的事进展如何?灾民是不是都抚恤了?当着皇上,你如实陈奏。”
严嵩,不愧是把持“内阁”长达二十年的官场老狐狸,这句话既表明了自己绝无偏失的态度,又暗中为严世蕃指明了汇报方向——儿子,注意强调一下灾民的抚恤!
来看严世蕃的回应:
“臣是昨天傍晚接到了浙江的呈报,说淳安有刁民通倭。浙江已经派新任淳安知县海瑞去处置了。接着就会安排'以改兼赈’的事。在六月,桑苗一准能插下去。”
要说严世蕃还是太嫩,严嵩都提醒到这个程度了,严世蕃还是没能开窍,还是一再强调什么“通倭”,什么“改稻为桑”。严世蕃弄错了嘉靖皇帝问话的重点,更没有领会严嵩的提醒目的。
当然,如果严世蕃领会了严嵩的提醒,也就没有随后吕芳的出言帮助了!
嘉靖皇帝接着问道:
“'以改兼赈’是怎么改?”
严世蕃一听,有门儿啊,还以为是多大的事呢,一大早就被召进宫里,原来就是问这些问题啊!
严世蕃甚至连想都没想,直接回话:
“回皇上的话,就是让有粮的丝绸大户准备好粮食买灾民的田,然后改成桑田。那些卖了田的百姓也都做了安排,明年这些桑田还让他们种。”
“以改兼赈,两难自解”,严世蕃的汇报并没有问题,但还是那句话,他压根就没懂嘉靖皇帝到底想要问什么!
一边是问话从不挑明的嘉靖皇帝;一边是修为不高、段位不够的严世蕃;这一君一臣的对话如果就这样继续下去,嘉靖皇帝肯定会龙颜震怒!
或许是认为严世蕃真就不知详情,或许是认为严世蕃本就在揣着明白装糊涂,嘉靖皇帝索性就继续问了下去:
“你说的丝绸大户是什么大户?”
严世蕃呢,还是那副“皇上问什么,我就答什么”的乖巧模样,殊不知,嘉靖皇帝的忍耐马上就要突破底线。所以,等到严世蕃给出回答后,吕芳站了出来:
“你说的丝绸大户,不会是指江南织造局吧?”
关于吕芳的表现,在原著小说中有着这样一句交代——嘉靖慢慢望向了吕芳,吕芳也回望着嘉靖,嘉靖示意他问。但在电视剧中,直到吕芳给出这句问话以后,嘉靖皇帝才一副不耐烦的模样看向了吕芳。
也就是说,吕芳问这句话并非来自嘉靖皇帝的授意,这是他故意为之!
一向谨慎小心、少言寡语的吕芳,为何这样做?
他的这句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更容易理解:严世蕃,你是不是傻啊,皇上问的是江南织造局贱卖百姓田地,给皇上脸上抹黑的事!你再这样兜圈子回话,恐怕就出不去这个宫门了。
说白了,吕芳在提醒严世蕃,在救严世蕃。
来看严世蕃的反应:
“皇上!臣、臣不知吕公公这话什么意思?”
这句回答,严世蕃并没有故意隐藏,因为他本就不清楚沈一石打着“织造局”的牌子贱卖灾民土地的事。
也就是说,吕芳的提醒,严世蕃仍然没有听懂!
不顾嘉靖皇帝足以杀人的眼神,吕芳再次给出暗示:
“知不知道,天知道,你也知道!”
这里的“天”,就是嘉靖皇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皇上已经知道了,你也别装糊涂了!
这段话以后,外面的风变大了,吹开了大殿的门窗,嘉靖皇帝一摆手,太监、宫女纷纷退出了大殿,这个细节有什么意思?
这说明嘉靖皇帝接下来的话,并不想让其他人知道;这说明,嘉靖皇帝接下来的话和其在乎的“清名”直接相关。
嘉靖皇帝起身走到大殿门口,说道:
“当着天,严世蕃你要如实回话。”
严世蕃的回答也颇为讲究:
“皇上就是天,臣没有说一句假话。”
皇上,您就是天,我一直都在“当着天”回话,一直都在如实回话!紧张、恐慌、莫名其妙的对话环境中,严世蕃还能有如此反应,足见其还是有点功底的!
这句话起到的威慑不够,嘉靖皇帝又追加了一句:
“严世蕃,你听见雷了没有?”
这句话的威胁性更明显:既然你把朕当天,如果你不如实回话,朕会打雷劈死你的!
严世蕃照样不屈,耿直回应:
“天在上,皇上在上,臣要是敢欺君,叫天雷立刻将臣殛了!”
我就是没说谎,甚至,我根本都不知道您在说什么!要是不信,您就把我砍了吧!
话说到这个份上,嘉靖皇帝已经能够基本确定严世蕃并未说谎,只得将这段丑事抖了出来:
“上天把九州万方交给了朕,朕是天子,也就是万民的君父。现在朕拿着钱去贱买子民的田地了。朕真要是这样的天子,天厌之!真要是这样的君父,万民弃之!”
直到嘉靖皇帝的这句话出来,严嵩和严世蕃才知道嘉靖皇帝为何大动干戈,为何会龙颜震怒!让嘉靖皇帝变成了“天厌之”、“万民弃之”的天子,这罪过可大了去了,嘉靖皇帝的怒气可不是杀一两个人就能平息的。
深知事态严重性的严嵩跪在那里攒足了劲,厉声地说道:
“严世蕃,回话!”
严世蕃只能赶紧回应:
“臣该死。如果浙江真有人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买灾民的田,臣立刻彻查。”
这句话也能直接证明严世蕃对这件事情的毫不知情,但这还不是嘉靖皇帝想要听到的回答。查不查,嘉靖皇帝的脸已经丢在浙江了,嘉靖皇帝现在需要的是解决的办法。
这个时候,吕芳又出现了:
“这还用查吗?杨金水还没有回杭州,浙江打着织造局的牌子去买田了。粮船离开杭州的时候,郑泌昌何茂才都在码头上,他们就没有向内阁呈报?”
吕芳的这句话,对严世蕃有着足够的信息暗示:
1、再次提醒严世蕃,别说查不查的事了,注意听,我给你大概说说这件事的原委;
2、这件事就是郑泌昌和何茂才干的,赶紧根据这个信息回话;
3、一定要强调这是郑何两人瞒着你干的,这样才能救你的命;
除此之外,吕芳还趁机向嘉靖皇帝强调了杨金水的“毫不知情”,先将“织造局”摘出去,也就是将自己摘出去。
好了,严世蕃这次是彻底弄明白吕芳对自己的暗中相助了,赶紧依据提醒回话:
“内阁没有接到呈报。这件事要真是郑泌昌、何茂才干的,臣请立刻在浙江将二人就地正法,臣也愿意一同领罪。”
这句话,严世蕃还是有进步的,最起码提到了“臣也愿意一同领罪”,表明了自己御下无方的认罪态度。但是,嘉靖皇帝想要的回答——如何挽回负面影响,严世蕃还是没给!
来看嘉靖皇帝对严世蕃回答的态度:
“回得好。话回到这个份上,按理朕也不能够不认可了,可也不能就这么认可!”
精神可嘉,态度当奖,但你给出的答案并不是朕想要的!
接着,嘉靖皇帝给出了更为明显的“提醒”:
“朕将内阁都交给了你们,你们落下了这么大的亏空!为了替你们补亏空,朕也同意了你们改稻为桑。如果你们想把亏空的账都算到朕的头上,朕这个位子干脆让给你们来坐!”
你们是真傻,还是假傻啊,朕的脸已经丢了,你们要替朕把这个黑锅背起来!
说到“背黑锅”,严嵩就该出场了:
“千错万错,都是臣的错,都是严世蕃的错。只要能够澄清圣名于万一,臣和严世蕃现在就请皇上治罪。”
先揽错,先担责,先把这盆脏水泼到自己身上;然后,给出澄清圣名的具体解决办法——辞职、论罪、背黑锅。
这才是嘉靖皇帝想要的答案,这才是严嵩能够把持“内阁”长达二十年的真正原因。
正如严嵩教训严世蕃的那句话:大明朝只有一个人可以呼风唤雨,那就是皇上!只有一个人可以遮风挡雨,那就是我,不是你!
嘉靖皇帝呼风唤雨,所以,他可以让严嵩位极人臣;嘉靖皇帝招风惹雨,需要严嵩遮风挡雨,所以,他才需要严嵩位极人臣,以便于随时背黑锅。
现在,严世蕃想把严嵩当成嘉靖皇帝,把自己当成严嵩,岂不大错特错,岂不离死不远了!
在吕芳连续两次的表面进攻、暗中相助下;在严嵩拼命认错,主动背黑锅的态度下;在严世蕃本就对这件事毫不知情的前提下;严世蕃算是侥幸躲过一劫,但严嵩在雨中对严世蕃的训斥,他并没有听进去,反倒觉得委屈,这也注定了严世蕃的悲惨结局。
(本文仅基于《大明王朝1566》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收藏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