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了,阿里云终于敢让自己盈利,云计算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通信行业最佳原创自媒体,评论犀利,值得关注!

从这个角度看,云计算似乎并不是一门好生意,这么多人怒砸重金、仓惶入局,其中大部分的结局几乎是早已注定的。
来源 | 悲了伤的白犀牛
图片来源 | 视觉

 

云计算是一片热土,各种巨头都在抢滩登陆,在国内,阿里云似乎已经一只脚踏上了陆地。
近日,阿里巴巴公布了2021财年Q3(自然年2020年Q4)财报,其中,阿里云单季度收入同比增长50%至116.15亿元,由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阿里云首次实现经调整EBITA(息税前利润)转正,实现盈利2400万元。
这是阿里云成立12年以来首次实现季度盈利,也是国产云计算头部厂商的首次盈利。
阿里云从2009年蹒跚起步,十多年一路走来,多有挣扎,到今天,在江湖上如雷贯耳,坐稳国内云计算江湖老大的位置,人人皆称,“上云不上阿里云,纵称英雄也枉然”。
但其实,阿里云这一路并非顺风顺水,最开始所有人都认为云计算是一场骗局,包括阿里云的员工,曾经一度员工离职率高达80%,阿里内部也充满质疑,逼得马云放言,“每年给阿里云投10个亿,投个10年,做不出来再说”,才最终稳定了局面。
在熬过了十二年之后,阿里云才终于迎来了难得的盈利,分析师们推测,“阿里云未来几个季度实现盈利可能性更高,并将带领我国云服务市场发展”。人们断言,阿里云迎来“苦尽甘来”的一刻,往后就到了收获的季节了。
事实上,我认为情况并非如此乐观。
就阿里本身对此次盈利的分析,盈利主要是得益于“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并不表示阿里云已经拥有了稳固的盈利基础,毕竟“规模经济效益”能说明“量”够了,但是“价”还能不能继续往上提,这一点尚且存疑。简单来说,阿里云此次盈利是因为“钱一不小心赚多了,没来得及花出去”。
阿里云作为一个非上市主体,其盈利情况完全是“自主可控”的,如果马云愿意,阿里云可以在三年前、或者五年前就可以实现盈利——在市场收入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无非就是控制好投资的节奏嘛。
那为什么直到12年后的今天,阿里云才终于敢让自己盈利呢?背后其实正是云计算厂商的焦虑、心酸和恐慌,哪怕是市场龙头也无法例外。

一、焦虑:今天停止投入,明天就将被反超

如果说云计算发展初期,“技术”还能左右战局的话,到今天,资本的力量掌控了一切!
一方面,云计算已经进入彻头彻尾的重资产运营模式,云计算本质上就是服务器资源的租赁,卖算力、卖存储,或许还有就是卖带宽。既然是重资产模式,就需要砸钱!云厂商每年都需要花费巨额资金用于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的购置以及 IDC 租赁、建设等,而上述资产对折旧摊销的传导会影响云厂商的当期盈利能力。
另一方面,哪怕是技术本身,也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阿里组建达摩院,三年投入高达千亿,而百度、腾讯等巨头在技术上的投入也不遑多让。到今天,决定技术先进性的不再是人的智慧,而是资本的力量!比如,青云的创始人出了名是技术大牛,青云也一直标榜自己技术出众,但放在庞大资本面前,其市场份额几乎不值一提!
放眼未来,云计算厂商的“军备竞赛”有越演越烈的趋势。2020年,BAT先后宣布发力新基建。阿里云宣布未来3年将投入2000亿元,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核心技术研发和数据中心建设;腾讯未来五年将投入5000亿,在全国新建多个百万级服务器规模的大型数据中心;百度宣布十年内将服务器规模扩展到500万台,根据市场测算,约等于投入3000亿人民币。
正是因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云”也成了一个巨头吃肉、小公司喝汤的游戏。2020年下半年,苏宁云、美团云相继宣布退出公有云服务市场,原因正是:烧不起钱了! UCloud、青云迫不及待登陆资本市场,也是为了融资,向大资本靠拢,以期逃过被碾杀的命运。
对于阿里云、腾讯云这些走在前面的巨头来说,路一样不好走,通过“砸钱续命”是一条不归路,永远无法停下来,因为停下来意味着落后,落后就意味着死亡。

二、心酸:你不打价格战,你就被价格战打败

不断加大的投资规模是造成云厂商压力的一方面,压力的另一方面则是,在愈来愈恶劣的竞争环境下,赚钱越来越难!
打开当前国内市场占有率前十的云计算企业官网,有近一半在进行开年促销,阿里云和腾讯云首当其冲,华为云、金山云也不甘示弱,余下没有促销活动的企业,也均在醒目位置显示有长期优惠活动。免费、特惠、促销等降价方式似乎已经成为云计算企业争抢市场的常态。
降价成为了云厂商的核心策略,对它们来说,降价是件很平常的事。这片市场就是如此,你不主动打价格战,价格战分分钟就把你覆灭了。
在2013年12月18日,AWS、IBM和微软Azure同天宣布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厂商纷纷降价予以回击。阿里云当天推出了“阿里云1218”降价活动,最高降幅达50%;金山云推出了挖矿云主机,限量免费送,当天11点开抢。第二天,腾讯云也反应过来,年终大促开始杀价。
国内云厂商的价格战也不断上演,阿里云曾经在一年间降价12次,单产品价格最疯狂的时候一年间降价高达70%!此前甚至出现过中国移动一元中标温州政务云平台项目、腾讯云一分钱中标厦门政务云项目的事件。
巨头们的价格战一方面是主动发起的,希望通过发起突袭来抢占主要竞争对手的地盘,同时附带着利用自身的资本优势碾压杀死一些中小玩家;另一方面则是被动应付的,为了应对其他巨头的降价袭击,不得不跟随降价,以稳定市场。
我们可以看一下这片市场的一些中小玩家的状况,就能更能充分理解“价格战”的杀伤力——
优刻得是国内第一家上市的公有云运营企业,在此前2020年年度业绩预告中,优刻得指出主营业务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下滑约20到22个百分点。
而另外一家最近上市的云厂商——青云,它的数据更触目惊心,17、18、19、20四年的云服务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30%、-18.92%、-26.53%及-30.41%。
由于越来越低的毛利率,导致中小云玩家持续亏损:金山云在2020年亏损9.6亿元,优刻得亏损超3.4亿元,青云亏损1.63亿元。
价格战就是悬在云厂商头顶的一把利刃,不打价格战吧,你可能明天就没了,打价格战吧,你可能今天就没了。这些年多少财力不济的云厂商默默消失,只留下一个黯淡的身影。

三、无奈:业务结构决定了收入规模

云计算并非铁板一块,云计算的业务类型众多,不同业务的模式不一,盈利情况也大相径庭。沿着云计算产业链,从底层的IaaS,到中间层的PaaS,再到上层的SaaS,业务模块通用性越来越弱,同时产品差异化定价能力逐步增强,毛利率逐步提升。而可以肯定的是,单纯的IaaS业务毛利率相对较低。
为了追逐更高的收益,海外的云厂商都在努力地从IaaS开始往上做,比如,微软凭借庞大的客户基数,通过将自身的Windows、Office、SQL Server等软件与云服务嫁接来拉动增长,微软智能云的定位就是公有云操作系统(PaaS),这是微软与AWS在国际市场展开差异化竞争的杀手锏,也是凭着这一招,Azure的毛利率一直处于更高的水平,不断推高微软的股价。
但这一招,国内云厂商可能学不会。
从需求的角度来说,SaaS是IaaS、PaaS的需求之源,SaaS生态越繁荣,IaaS、PaaS的需求越大。而过去中国SaaS生态市场相比美国,“落后十年,十倍差距”,贫瘠的SaaS生态让国内的IaaS和PaaS厂商普遍“生意难做”。
根据IDC数据,2019年我国SaaS的市场规模为30亿美元,仅占全球的2%,我国十大SaaS公司的市值之和尚不及美国的1/8。
从供给的角度来说,由于国内整体偏弱的数字化水平,以及较低的IT能力水平,为了推动这些传统的企业上云,国内云计算厂商不得不承接较多的定制化项目、提供更多的线下解决方案。
2019年10月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云计算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2018年我国企业的云化率约为38%,对比美国85%和欧盟70%的企业上云率,仍然有巨大差距。
这就要求云计算厂商不得不提供“贴身服务”——阿里飞天一部工业大脑算法团队负责人光盐(吴云崇)去过各种稀奇古怪的工厂,包括雾气升腾的锅炉厂、震耳欲聋的光线厂、橡胶厂、石化厂......阿里云内部常说的一句话:以后科学家不是在办公室里写代码,而要去工厂车间里写代码。
定制化的东西,耗时耗力耗人,自然毛利率高不了,你想,微软一套SQL Server能同时卖一百家企业,但阿里云就得给一百家企业开发一百个版本的产品,这样的毛利率能高吗?当然,这不仅仅是阿里云所面对的,更是所有国内云计算厂商需要集体面对的难题。

四、恐慌:前有堵截,后有追兵

今天的追赶者枕戈达旦,然而今天的领先者也并未高枕无忧,并无迹象表明国内云计算市场已经接近成熟期。换而言之,国内云计算市场的竞争格局依然充满变数,阿里云虽然长期排名国内市场份额第一,但这个第一,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稳如泰山。
事实上,无论是在国内市场,抑或是在全球市场,阿里云面临的竞争压力其实都在不断提升——
在国内市场,阿里云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但这点领先优势顶不住对手的一两次冲锋,包括华为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及金山云等一众强敌环视四周,随时取而代之。
其中以华为云和腾讯云对阿里云的威胁最大——
腾讯云最大的优势是生态,腾讯帝国版图辽阔,成员众多,这些成员又有很多同气连根的“朋友”,这使得腾讯云起点很高,同时腾讯对云计算投入同样不遗余力,就资本实力而言,阿里云和腾讯云也在伯仲之间。
华为all incloud的时间虽然相对较晚,但一旦决定全力投入,华为就拿出了破釜沉舟的气概。近两年来,随着华为智能终端业务持续受阻,其在云端投入即相应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华为云在国内云计算市场中的份额持续飙升,一路遇神杀神、势如破竹地来到了老二的位置,对阿里云虎视眈眈。
据Canalys统计,2020年Q3,在中国IaaS市场中,阿里云以41%份额继续领跑,华为云凭借16.2%的份额位居国内第二。这离华为云2017年提出的“三年干掉阿里”的目标相差甚远,但华为若长期保持当前的超高速增长姿态,未来还真不好说。
相比之下,在2020年(自然年)第四季度,虽然阿里云依旧保持着50%的收入增速,以其体量而言殊为难得,但是相较其他国内头部云计算大厂,阿里云的增速未免相形见绌。
而在海外市场,亚马逊AWS、微软Azure及谷歌云这三大国际巨头,极大地压缩了阿里云的海外开拓空间。再叠加阿里云作为中国企业的身份,在欧美市场拓展时更是举步维艰,所以,阿里云的海外市场是受限的。
今天,阿里云看似盈利了,但只能表明阿里云的自我造血能力已经突显,它还远没到可以高枕无忧的时候,它要应对的挑战还有很多。而更关键的是,阿里云作为领头羊承受的这些压力、焦虑和心酸,其他追赶者、中小厂商同样承受,甚至压力倍增。
从这个角度看,云计算似乎并不是一门好生意,这么多人怒砸重金、仓惶入局,其中大部分的结局几乎是早已注定的。

同步更新以下平台

雪球 丨 搜狗号 丨 百家号号 丨 新浪看点

蓝鲸财经 丨 同花顺财经 丨 凤凰号 丨 艾瑞网

蚂蚁财富 丨 中金在线 丨 云掌财经 丨 企鹅号

界面新闻 丨 澎湃 丨 品途网 丨 科技先生

富途牛牛 丨 老虎证券 丨 Twitter 丨 大风号

潮起网 丨二牛网 丨 大鱼号 丨 易车网 丨 钛媒体

百家号 丨 今日头条 丨 搜狐号 丨 网易号 丨 财富号

新浪博客 丨 价值中国 丨 CnBeta 丨 腾讯博客 丨 虎嗅网

天涯论坛 丨 新浪微博 丨 脉脉 丨 封面新闻 丨 天极网

商业新知 丨 一点资讯 丨 通信人家园 丨 哔哩哔哩 丨 知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