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让百姓生活更美好
峡出西陵,大城崛起!走进“屈原昭君故里、世界水电名城”的宜昌市,繁华街巷的井然秩序,讲述着这座城市法治为民的故事,诠释着这座城市法治为基的生活节奏和勃勃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法治政府建设作为全面依法治市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纵深推进。如今,宜昌法治政府建设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2017年、2018年、2019年,宜昌法治政府建设绩效考核连续3年位居全省第一。2020年,宜昌从1847个城市中脱颖而出,率先获得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命名,成为湖北省唯一获得此项金字招牌的城市。
科学立法,“法治蓝图”绘就幸福底色
“法治之光照耀在长江支流黄柏河上,感觉真好!”写下32万字报告文学《中国有条黄柏河》的作家刘抗美站在黄柏河东支流域天福庙水库边,看着一度伤痕累累的母亲河焕发出勃勃生机,激动得热泪盈眶!
黄柏河被誉为宜昌的“母亲河”,担负着宜昌7个县市区200万居民供水、100万亩农田灌溉的重任。随着黄柏河流域城镇化进程加快和矿产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废水排放、养殖排污等问题日益严重。2013年5月开始,黄柏河流域内的天福庙、玄庙观水库相继发生大面积水华,严重威胁到供水安全。
治水先治矿。2018年2月16日,历时一年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经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正式施行。与此同时,我市还出台了《黄柏河东支流域生态补偿方案(试行)》,在黄柏河流域探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自此,全面拉起黄柏河流域保护的法治“高压线”,黄柏河流域保护由“有章可循”上升为“有法可依”。
“将过去黄柏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有益经验以地方性法规形式固定下来,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流域保护,为维护河流生态环境、实现河流生态功能永续利用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颁布的推动者、夷陵区作家协会主席黄荣久告诉记者,过去樟村坪镇沿河布设的矿山堆场一度成为黄柏河流域水生态安全隐患。如今,该镇积极履行黄柏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属地责任,已关停6家矿山企业。当地村民也主动谋求转型,变“卖矿石”为“卖空气”“卖山水”,纷纷吃上了“旅游饭”。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社会发展的步伐行进到哪里,立法就要跟进到哪里。自2016年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宜昌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依法组织制定了7部地方性法规、4部市政府规章,让改革在法治下破题、在法治下推进,夯基垒台、积厚成势,迸发出源源动力。
阳光执法,奉法为民增强群众获得感
去年“十一”黄金周,河南游客刘先生在夷陵区一景区外停车后,被当地农户收了100元停车费,随即打电话投诉。夷陵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迅速派出执法人员赶到现场处理。“一件小事能够及时解决,应该给予点赞!”刘先生满意地竖起了大拇指。
这是我市根据省政府的授权,推进全领域、全地域、大综合的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
“由于多头执法、执法交叉和执法空白问题并存,执法人员在执法中经常与管理对象发生冲突。群众不满意,执法人员也觉得委屈。”宜昌作为中央编办确立的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城市,按照减少层次、整合队伍、提高效率的原则实行综合执法,大幅减少执法队伍种类,为克服行政执法中的乱象顽疾开出了治本药方。
2015年,宜昌经省政府批准,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施开发区(高新区)综合执法,设立宜昌高新区综合执法局,集中行使城市管理、安全生产、劳动保障监察等19个方面的行政处罚权和行政强制权,实行了“一支队伍管执法”。
依法行政,执法是关键。宜昌始终坚持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抓起,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让执法为民的理念内化于心,让执法规范化的要求外化于行。
最近一个月以来,在宜昌镇江阁江段,大批的摄影爱好者举着相机,对准了江中的微笑天使——江豚。近年来,宜昌江段的江豚身影越来越常见,江豚能定居宜昌,是这座城市生态环境优化的最佳佐证。6月25日,为落实长江10年禁捕政策,我市启动打击非法捕捞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违法捕鱼行为。
我市创新执法方式,实施“互联网+监管”,“双随机、一公开”,推行轻微违法行为告知承诺制等监管模式,实施“环保+公安”“渔政+公安”等联合执法,全面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等,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政府公信力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
以法为基,让法治成为最好的营商环境
“现在审批事项少了,办事速度快了,政务环境优了,群众和企业的获得感明显看得见、摸得着,我们非常满意。”宜昌某工程建设公司员工王晓雅说,“前几年,办营业执照得半个月左右,现在当天就可以拿到。”
同样,在宜昌城区开面馆的胡小英也感受到了与以往不同的办事效率。她说:“开第一家店时,办营业执照时排队就排了两个下午,到拿到卫生许可证,总共用了十来天;现在办这些就不需要带着各种烦琐证件了,过来取号、填表,再签一张营业场地登记申报承诺书就行了,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我们将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贯穿于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着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各个方面,用法治引领和护航经济社会发展。”宜昌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宜昌紧盯“放管服”改革痛点难点堵点,切实抓好“一网通办”,推深做实“六多合一”,为项目快准建和企业快准营注入强劲活力。
“太快了!我们项目从立项、规划到敲定地块仅用10天。”白洋青春公寓项目相关负责人说,“多规合一”以宜昌高新区为切口,融合城乡规划、土地利用、环保、林业等多项规划,形成“一张蓝图”统筹实施,让拿地不再难。与白洋青春公寓项目一样,中旗化工园等一批项目通过平台快速拿地。
“数字化审图平台建立之前,要跑5个部门、送8套图纸。现在,图纸网上传输、信息实时共享、项目单位一次不跑,审图时限也由一个多月压缩为8至12个工作日,提速30%以上。”谈到“六多合一”改革,中大项目相关负责人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多审合一”破解“审图慢”,“多验合一”则破解了“验收拖”。
去年,宜昌市共对70多个项目竣工验收跟踪服务,变以往单项验收为联合验收,规划、消防、人防、城管等多部门专班同步进场、分头勘验、集中反馈,将验收时限由57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为企业节约了时间成本。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宜昌以更有力的法治举措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把平等保护贯彻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用法治方式为各类市场主体架起了一张“防护网”,让营商环境更温暖,企业经营更有安全感。一批批企业家来宜昌兴业,一个个大项目在宜昌动工兴建,宜昌成为了中西部地区人才高地、资金洼地、市场主体首选的福地,成为了中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之一。
宜昌在全省率先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告知承诺、标准地出让、先建后验、局长驻窗口等系列改革措施,公布“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清单,90%以上行政审批及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建立完善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等制度,实行村级代办、网上代理审批“两代”机制,基本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门”“最多跑一次”。
审批事项少了,办事速度快了,政务环境优了,执法效能高了。法治理念如春风般浸润在宜昌群众心中,百姓尊法、学法、守法、自觉用法,全市法治化水平明显提升。法治,让百姓生活更和谐、更美好!(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周寒飞 通讯员 蔡钧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