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瑾 | 煤油炉子

【往期回读】

今天胡耀邦逝世三十周年

娄勤俭教育情怀    丁沟影视城开工
游走宜陵老街    麾村史话

古镇小纪史话    郭村史话

蒋勋细说红楼梦 | 80回大合集

“六”字扬州方言,你还会说吗

煤油炉子

丁中1955届校友  陈锡瑾

作者陈锡瑾先生:1937年生,丁中1955届校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江苏省作协会员。有六百余篇(首)故事、童话、寓言、儿歌、散文、连环画脚本等发表在《小朋友》《少年报》《新民晚报》《看图说话》《中国儿童报》《中国儿童画报》等多家省级以上刊物,著有《一串红灯笼》等。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姑母从上海托人给我们捎来一只煤油炉子。

这个绿色的搪瓷煤油炉子,呈圆桶形,直径六寸左右,高约七八寸。底盘是密封的,可盛头二斤煤油。旁边有个小门,沿口有个小圆洞,供倒煤油用,有个盖儿。底盘上面有个灯芯装置,双层,上下都是圆形,下圈均匀地布满十个小圆孔,每孔下面有十个圆管,约一寸多一点,是装灯芯用的,圏上布满十个小圆孔,一一对应。旁边有旋钮开关,向上捻,灯芯就冒了出来,点着后,火苗直窜。火头可以自由调节,可大可小,根据需要而定。向下猛一捻,灯芯缩进管内,火就灭了,设计蛮科学的。煤油炉的顶盖上面,按了三个爪儿,烧菜时要用尖底的铁锅,就将爪儿向上一扳,爪儿就斜着翘了起来,正好将锅底托住,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那时,我们用煤炭炉,吃过晚饭,就封火过夜。有时,弄不好,早晨起来一看,火灭了。咋办?就用煤油炉子救急,下个面条,很快就好了,匆匆吃了,孩子就去上学,大人也好及时赶去上班,不耽误工作学习。

有时,中午来了客人,要多弄个把菜,单靠煤炭炉,既烧饭,又烧菜,还要烧水,实在忙不过来,就用煤油炉配合着用,汆个鱼汤,炒个肉丝,快得很,逸逸当当,心里不慌,按时按点开饭,一桌菜不费事就弄好了。大伙儿吃着笑着,别提多开心了。

有一次,大姑母从上海回扬州乡下探亲,我约她顺便到我们学校来玩几天。她临走前,见侄媳妇的棉袄嫌大,穿着不合身,就笑着说:秀英,快换下来,我帮你改一下。改衣服挺麻烦,一直忙到次日凌晨点把钟才做好。秀英一穿,不大不小,服服帖帖的,笑得合不不拢嘴。此时肚子饿了,煤炭炉封着,不便使用。秀英就急忙搬出火油炉,烧了一钢筋锅糯米粥,焖一焖,焐一焐,盛到碗里,再放上两勺老红糖,黏滋滋,甜咪咪,暖到心坎里去了。我笑着说:姑妈,这都是您的功劳,没有您送的火油炉子,那能吃到这美味的夜顿子啊!姑母一听笑了,我们也都笑了。

其时,煤油也计划供应,不找人还买不到,这煤油炉就很少用到。虽然过了几十年,还像新的。现在呢,早已用上煤气灶,煤油炉就成了古董,再也没有用武之地了。但我仍然把它擦拭得亮锃锃的,妥善地保存着,作为永久的纪念。而今,大姑母虽早已作古,但睹物思亲,倍感温馨,她对我们的关爱之情,是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来自江都日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