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专一婚后多情:沈从文婚后与高青子“偷情”8年,终落寞离场
沈从文
如果说高青子是沈从文的白月光,那么张兆和就是沈从文身上的朱砂痣。一个人可以仰头看不见月亮,却没法子割去身上的朱砂痣。
疯狂与清醒之间隔着的不过是一纸婚书,沈从文生动地演绎了什么叫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就有恃无恐。
他曾经那么疯狂地追求过张兆和,那段轰轰烈烈的师生恋也曾成为人们口中的佳话,才子佳人的结合无论在什么时候看来都是再相配不过的。
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在自己的作品《我从来不感到孤独》中坦露了自己的内心。坚强独立如张兆和,从不被婚姻所累,因而从未觉得孤独。
骄傲的花朵,淋了雨也要昂着头。自己当初遇人不淑,错付有情郎,在丈夫出轨后幡然醒悟,其实我从来都不曾深爱过你。
沈从文与张兆和
高青子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
风光如沈从文,一个被世人拥戴的才子,必然会招致一些蜂儿,蝶儿的追捧,而高青子恰巧就是那只飞进沈从文心里的花蝴蝶。
然而他忘记的是,自己也曾如高青子一样,疯狂地追求和爱慕过一个人,那个人就是他的妻子张兆和。
沈从文此人的性格与他的文风一致,在纪实的基础上充满了诗意和浪漫。
1930年7月他与张兆和初遇在胡适的办公室里,当时的沈从文也算是在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校长胡适也是对沈从文极尽赞美。
而张兆和却偏偏对这个所谓的天才小说家并不在乎。
张兆和家世不俗,才学和样貌也在同龄人中格外出众,称一句天之骄女也毫不为过,于情于理,她都有瞧不上沈从文的资本。
张兆和
对于沈从文,她仅仅只把他当成是自己的老师。她从不曾想过,自己的老师会突然对自己展开猛烈的爱情攻势。
沈从文对张兆和的追求,称之为疯狂都毫不为过。
张兆和是校花级别的人物,长相清秀美丽,家世背景也相当显赫,在学校追她的青年才俊数不胜数。家世地位,年龄阅历与她相配的大有人在。
而沈从文在她眼中,只是个年纪颇长,呆头呆脑的乡巴佬。沈从文是有才华的,这一点无可厚非,张兆和也愿意像对待其他老师一样尊敬他,但是谈爱情,张兆和从未想过。
张家四姐妹
沈从文不善言辞,或许骨子里也不够勇敢。不善言辞的他绝不可能对张兆和面对面说出那些爱慕的酸话,于是他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方法。于是,一封又一封饱含爱意的情诗出现在张兆和的手中。
可是张兆和见过很多的情诗,真情实感,文采斐然在她这里实在算不得什么优势。因此在张兆和的众多追求者中,沈从文根本算不上是最讨她欢心的,充其量是最有恒心和毅力的。
如果单靠沈从文自己,恐怕很难化开这个冰山美人的心。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沈从文同样遇到了贵人。
作为沈从文文学路上的贵人,胡适确确实实是很欣赏沈从文这个人的。
胡适
当张兆和不堪其扰,拿着沈从文的情书来找胡适,说老师这样不合适时,胡适不仅没有批评沈从文,反而向她大肆宣扬起沈从文的优秀。最后竟然热情地联系张兆和的父兄去帮沈从文说媒。
沈从文的坚持虽然没能融化张兆和的心,但是却引来了身边人的恻隐之心。正如胡适所说,彼时张兆和身边的所有人都认为,沈从文是真挚而热烈地爱着张兆和的。
沈从文与张兆和
为了收获张兆和的心沈从文可以高雅地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也愿意放下身段,说自己不愿意做君王的奴隶,却愿意做蛰伏在张兆和脚下的奴隶。
沈从文给张兆和的情诗
不知道是被沈从文的坚持所感动,还是受不了身边人的软磨硬泡。经历了三年的执着追求,31岁的沈从文终于抱得美人归,与小自己八岁的张兆和结婚。
张兆和于沈从文而言是标准的下嫁,是标准的王宝钏嫁给薛平贵,白富美嫁给穷文青。
而这种在诗歌里养成的情感,究竟能否在现实的灌溉下存活。即使到最后,沈从文都没能真正打动张兆和的心,反而是自己早已深陷其中。
而那些赞美支持这对夫妻的人们从没想过,一个从小接受高等教育,能说一口流利英文的大家闺秀,和一个只有小学文凭,说着蹩脚普通话的穷文青,是否真的有所谓的共同语言。
张兆和与孩子们
婚后的沈从文与张兆和也曾有过一段甜蜜的过往。
沈从文回湖南奔丧,在船上全然忘了做文章,只记得给自己的新婚妻子写信。用一封封的家书传递着自己对张兆和的思念。
而张兆和终究也是个小女人,既然与沈从文结婚,她也会像一般的妻子一样,期盼着离家丈夫的来信。
然而这样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两个人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就显现出来,矛盾一触即发。
当时沈从文还没有成为大文豪,活得可谓穷且随性。从前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可是现在不行,沈从文有了家庭,就意味着要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而教养极好的张兆和,为人十分理性。她无法理解,沈从文收入不高,却一心沉迷古玩事业。更无法理解,家里明明已经快揭不开锅了,沈从文还要借钱给朋友。究竟是不拘小节还是打肿脸充胖子?
生活习惯和为人处世的巨大差异都在逐步激化着夫妻二人的矛盾。
再加上政治意见上的分歧,两人之间的矛盾逐渐变得不可调节,最终闹到分居的地步。
沈从文
婚后的张兆和已经满足不了沈从文对于风花雪月的幻想。生活避免不了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沈从文却偏偏想在这一地鸡毛里建立一个自己的“边城”,一个他理想的乌托邦。
张兆和也曾是高傲的才女,即使优秀如沈从文,也曾受到她高傲的蔑视,这样一个昂着脖子的白天鹅,愿为一个男人放下身段,洗手做羹汤,可是这个男人却不复曾经的深情。
沈从文张兆和合影
钱钟书在《围城》里曾写到“婚姻是一座围城。”而这恰巧也印证了沈从文当时真正的内心独白,还是预言了他的婚姻。
沈从文爱张兆和,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如果说沈从文只爱张兆和,那是绝无可能的一件事。
分居之后的沈从文承受着孤独与压力,仿佛置身孤岛,绝望却无处呼救,苦闷却无处抒发。
恰巧在这时,他在朋友家遇见了有才华有野心的家庭教师高青子。
无论是家世,样貌还是才情,高青子都不如张兆和,但恰巧是这一点,对当时的沈从文来说是最需要的。
此时的高青子恰如当年的沈从文,有着一腔孤勇,就差一个肯给自己机会的人。或许沈从文在高青子身上看到了曾经卑微的自己,因此他并不介意给予她帮助。
而充满野心的高青子明白,沈从文是自己的机会,是自己的贵人,是能帮自己实现理想和抱负的人。于是她不顾沈从文已婚的事实,毅然展开了对沈从文的攻势。
高青子对沈从文的欣赏是发自内心的,她读过沈从文所有的作品,自诩十分了解沈从文的内心。
她刻意打扮成沈从文小说中所钟爱的人物,绿地小黄花绸子夹衫,袖口还沾了一点紫。这样精心和刻意的讨好沈从文不可能看不出来。
可是看着自己书里的人物就这样活生生地出现在自己面前,浪漫如沈从文又怎么可能不动容。而他深知,这一切于张兆和而言是不可能做到的。
别说是刻意的讨好,哪怕是稍微的谦卑与恭顺,在张兆和身上都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而沈从文此时,也已全然忘却了自己追求张兆和时的狂热与深情。沉浸在高青子的温柔乡里,越陷越深。
沈从文与张兆和
考验人性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诱惑袭来之时,即使披上出轨的外衣,即使被烙上“小三”的骂名,两个人也并不在乎。各取所需的情感关系,远比单方面的索取付出来得更加坚固而诱人。
长时间笼罩在妻子的光环之下,沈从文的自卑和尊严已经让他变得体无完肤。
对于沈从文来说,张兆和始终是他所仰视的存在,是名门闺秀,是才女,一切都让他觉得自卑。
而高青子就像一抹温柔的白月光,她一出现就带着“沈从文的粉丝”的标签,带着久违的崇敬目光,对他的作品悉心阅读,并大加赞赏。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沈从文的虚荣心。
除此之外,高青子也像是知己和浮萍,在沈从文孤立无援的时候给予他精神上的支撑。
即使高青子对他的接近是带有目的性的,但是沈从文对此却是满不在乎,甚至是十分受用的。
他不必再成为攀附谁的凌霄花,不必看人脸色,去巴结附和任何人。
他可以为高青子介绍人脉,堂而皇之地享受着高青子崇敬的眼光。而这样的眼光,他在张兆和身上一辈子都看不到。
左一为沈从文
精神世界再满足,也终究要回归现实。
对于高青子的存在,沈从文不仅没有刻意地隐瞒,反而在给妻子的家书中特意夸奖了此女子的才情与样貌。
张兆和不是不知晓他的肮脏事,只是心里的高傲不允许张兆和去质问沈从文。而这一忍,就忍了八年。
八年来,张兆和包容着沈从文的种种错误,为他生儿育女,而沈从文却在她怀胎十月之际仍与情人厮混。
或许正是因为张兆和已经对他包庇至此,在经历了一番心理挣扎之后,沈从文竟然主动给张兆和写信坦白。
他是否真的有愧疚,是否真正的尊重过他的妻子,究竟有没有顾及过她的骄傲,这个男人撕碎了张兆和最后的尊严,捅破了那层遮羞的窗户纸。
同样是在妻子怀孕期间出轨,奇怪的是,世人对沈从文的包容远超于徐志摩。好像大多数人对于沈从文都过分地包容,甚至对他的评价,偏向于老实,保守。
其实不然,同样是师生恋,沈从文不及鲁迅深情,同样是出轨,沈从文又比不上徐志摩勇敢。而张兆和不是许广平,更不是张幼仪。
鲁迅与许广平
她并不崇拜沈从文,也不依附沈从文,她的思想独立,经济独立。高傲如她,可以为沈从文守住一个家,也可以随时抽身离开。
如果说沈从文是薛平贵,可张兆和却不是王宝钏。为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苦守寒窑十八年”,对于接受教育,有独立思想的张兆和来说是绝不可能的。
张兆和带着孩子离开沈从文,对于沈从文来说是始料未及的,他也顾不得与高青子的情情爱爱,转头开始疯狂地挽回张兆和。
晚年沈从文
而挽回的方式与当年追求张兆和的方式如出一辙。
写信,疯狂地写信。
一封又一封的道歉信被送到了张兆和的手中,可是此时的张兆和远比当年更加理性和坚定,对沈从文懦弱风流的本性再了解不过,怎么肯再给沈从文伤害她第二次的机会。
晚年的沈从文与张兆和
沈从文一生给张兆和写过无数的信,从爱慕到思念,从争吵到悔恨。仿佛两个人的一生都是在纸上过完的,可悲的是,沈从文从未走进过张兆和的内心。
他们没有离婚,或许是为了孩子,或许为了保全颜面,但绝不是为了沈从文。张兆和又回到了沈从文的身边,可两个人之间已没有了爱,关系也再不复从前。
晚年的沈从文与张兆和
政治运动对沈从文晚年的打击很大,大到让沈从文崩溃,癫狂。他时常叫嚷着自己要回湘西,回到生养自己的家乡去。
面对此情此景,张兆和忍不住潸然泪下。她或许也迷茫了,或许也动容了,她悉心的照料和陪伴沈从文,陪他度过余生。
这个被现实沉重打击的男人,最终在张兆和为他打造的最后温室中永远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晚年张兆和照料沈从文
其实张兆和也曾给沈从文写过一封信,第一封,也是唯一一封。激动的沈从文老泪纵横。而这一年,沈从文已经67岁了。
沈从文为张兆和写了一生的信,只回一封,沈从文就得到了满足。可能这时的沈从文回顾半生,早就后悔不已。
沈从文再不奢求其他,甚至根本不敢奢求张兆和爱他,只求无恨足矣。
这样不对等的爱,终究使沈从文在卑微中辜负了期待。
至死,沈从文也没有得到张兆和的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