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游击队在绩溪创建战地医院始末
程福如
1940年12月,驻扎在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即将北撤。为保证皖南原有的共产党组织继续存在和发展,皖南特委委员胡明等同志奉命留守皖南。
1941年1月7日,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整个皖南顿时被腥风血雨所笼罩。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以为新四军再没有生存下来的可能,当地民众对新四军的前途也充满担忧甚至怀疑,刚恢复的共产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半数党员的信念动摇,在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下叛变革命,出卖同志。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胡明等始终怀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与新婚妻子洪琪等人,依靠当地党组织和百姓的帮助,不久便在大会山西麓的黄高峰上开辟了第一个游击队革命根据地,建立起一支由22人组成的游击队伍。
国民党正规军及保安队、特务队、行动队、自卫队、联防队等地方武装组成清剿队,以数十倍甚至成百倍的兵力,采取无所不用其极的毒辣手段,对游击队活动区进行了几十次铁壁合围式的疯狂清剿,企图将留在皖南的为数不多的新四军一举歼灭。
为躲避凶残敌人的偷袭和清剿,更为皖南父老不受牵连,胡明领导的游击队不住村庄住山棚。他们白天隐藏于大山深处的山棚中,夜晚,则秘密穿梭于大村小寨,联络党员,发展队伍,壮大实力。时机一旦成熟,又会适时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斗争,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他们充分运用井冈山成功的游击作战经验,巧妙躲过敌人的疯狂清剿,用崇高的信仰和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在皖南大地上打造了一支拥有武装游击队员9000余人、民兵基干队员10000余人的强大铁军。
星星之火,终于在安徽的旌德、泾县、太平、歙县、休宁、祁门、石台、黟县、绩溪、宁国、宣城、繁昌、南陵、广德等14个县,以及浙西、赣东、苏南等三省多个地区约40个县的广大农村建立了游击区和根据地,星星之火广泛燎原,有力地牵制了国民党军对于长江的防范。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开展军民大生产,为渡江的解放军提供重要的物资保障,为南下队伍扫除障碍,为皖南广大地区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使大会山、黄高峰一带成了名副其实的“皖南的井冈山。”
这支队伍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在血雨腥风中摸爬滚打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成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强大铁军,除了指挥员运筹帷幄,统揽全局的卓越能力、队员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以及地下党员、交通员以及百姓的默默支持等等因素外,生命健康的维护,也一定不可或缺。
那么,在长达9年的游击战争中,这支队伍是如何解决队员健康方面的问题的呢?
皖南游击队成立之初,并没有一个卫生员。大约7~8个月后,原云岭新四军民运部小分队唐辉队长,在“皖南事变”中成了失散人员,流落旌德西部乡村,后辗转来到胡明的游击队伍。因他的眼睛高度近视,胡明打算送他到江北七师。可他却坚持要留下来与胡明一道打游击。胡明劝他,眼睛不好还是回到七师比较稳妥,他却以自己出生中医世家,懂得医术,可以为战友治病疗伤为由,坚持自己的主张。胡明一想也对,就让他留在了皖南。
唐辉归队后,化名“老郭”开展武装和游击工作。为不至于拖累队伍,他苦练野外生存和作战本领,做到不戴眼镜夜间行走能快步如飞,最终成为队伍中的夜行神腿。不久,他受胡明指派,与舒梦雄、王成信等共同开辟了绩旌边根据地,带领队伍转战于上横路、王家源、百萝园、芦塘山、金沙、戈溪、荆州、宁国以及浙西等地的多个游击区,游击队伍也更名为“皖浙边支队”,武装队更名为“皖浙边工委”,成为胡明的左膀右臂和皖南游击队出色的指战员。
唐辉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他利用从小学到的医术,长期为队员疗伤治病、培养卫生员。经他培训的卫生员,成了各支队伍的“香饽饽”,每培训一位,马上就被各游击支队“抢”走。
1947年7月,随着队伍的逐步壮大,卫生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皖南地委指令,在绩溪境内的鄣山爆竹坑创建一所战地医院。
爆竹坑地处大鄣山的腹地,四面环山,也是皖浙边工委的中心位置,而且只有汪开根一户人家。汪开根为人老实本分,心向共产党。所以选择在这里创建医院非常合适。
医院设在汪开根家的楼上,有病床1张,卫生员只有方宗相、叶大荣、邵之有等五六个不到20岁的青年,他们通过唐辉的培训,自学了医学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获得了一定的医疗护理常识,成了医院的“军医”。
为了能在遭遇敌人清剿时能迅速转移,病房设施设计得十分巧妙。楼上有一处暗门,伸出一块跳板,就能迅速通向屋后山上。病床全部用活动板搭成,遇到危险能迅速拆除藏进暗壁。医疗用的器械、药品分别放在两个筐子里,能及时转移或者消除痕迹。为了能迅速转移伤员,工委在附近的半坞还组织了运送伤员的担架队,担架队都是枪法精准的中年基干陈人员,既可阻击来犯的敌人,又可以抬担架转移伤员,一有风声他们可以马上集合行动。
医院的条件十分简陋,几乎没有正规的器械和药品。刚开始时只有几瓶红药水,几支消治龙软膏、两把剪刀、用家织的棉麻布撕成的几卷纱布,代替酒精消毒的是纯度高的谷酒。也没有消毒用的来苏尔、硼酸水,就用茶叶水、盐水清洗伤口。没有凡士林,就按照唐辉教的用“土士林”解决。“土士林”的制作极其简单,将猪油煎沸后倒入沸水消毒的容器里冷却凝固而成。
卫生员们还请教当地土中医,采集大量草药,收集外伤单方,用中草药研磨药粉疗伤。医院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治好了一批批伤病员,将死亡人数降到最低限度。
1948年9月,国区部上海工作组给医院送来了两套手术器械,并派来杨渡欣医生担任主治医师。杨医生是民盟成员,公开支持共产党,他自愿来到皖南服务,由地下党专程护送,经历重重危险来到战地医院。他带来了虽然简单但可以进行取弹片缝合伤口的手术器械,大大提升了战地医院治疗严重枪伤的能力。不久,杨医生在上庄村举办了卫生员培训班,地委机关和苏浙皖赣总队的各个支队都派人卫生员参加培训。
一次,杨医生生病,需要回上海治病。他以为凭自已民盟的身份,国民党应该不会抓他。不料,已是穷途末路的国民党反动派听说根据地来了位上海医师,就加强了对往来路人的盘查。杨医生的样子一看就是外地的文化人,自然成了盘查对象。还没出皖南地界,就被抓杀害。
不久,皖南地委又向上海工作组提出派医生的请求,上海工作组随即又派了刘金标医生来战地医院工作。
1949年春天,这所战地医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手术治疗能力。为适应策应渡江的需要,医院造往岭北的坦头村。
在长达9年的皖南游击战争中,绩溪鄣山爆竹坑的战地医院从无到有,逐步发展,为队员的生命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