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張愛玲?
好多人覺得我是張迷,——張愛玲迷。我呢,喜歡她的文章,但是對於她本人,我沒有多少喜歡,但是也沒有多少不喜歡,所以,我不覺得我是她的迷,——凡是跟她相關的粉絲俱樂部什麼的我從來不加入,甚至前兩年才知道有一個「張迷客廳」和「張愛玲超話」,是不是有張愛玲專門的網站?我不知道,即便知道了,或許也只是去看幾眼睛就覺得可以了,而不會流連忘返。這不是我多麽狂妄,我只是不會那麼樣沉迷罷了。就好像《紅樓夢》,我可以喜歡,但是沉迷?似乎遠遠還談不上,而且我總覺得我可以非常尊重那樣的一部巨著,但是奉為神明似乎也不會,——我不是一個有崇拜情結的人,但是心裡是有敬意的。當然,對於好的東西,我向來是喜歡加尊敬的,這是一種基本修養罷?
最近比較熱鬧,因為一部根據張愛玲的一篇小說改編的電影,很多很多的人吐槽,漫天飛舞的文章當中我只看了同學轉給我的兩篇,卻沒有太多的感覺。或許是我真的有一點狂妄?抑或者我從來看書看電影只在乎自己的判斷?記得以前看見過這樣一句話,具體的記不清了,但是意思就是說文學作品的完成是由作者和讀者共同完成的。——作者負責寫的部分,讀者負責讀與理解的部分,只有寫與讀結合起來才是一部文學作品真正的完成。當然,既然讀者也要對一部文學作品負責,那麼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呢?一個寫作者寫出來的作品可以有千萬個完成品?——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理解。也正因為是如此,才會有那麼多的爭跟鳴罷?就好像《紅樓夢》,一部小說,卻演繹出來了那麼多的解讀,還不是因為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部《紅樓夢》。木心也說過:《紅樓夢》其實是由紅學家們寫成的。其實,這話也不錯,當然,這樣話叫紅學家們聽起來到底有一點不入耳,總是帶著譏諷的味道。
我對紅學家們的解讀並不多麽當一樁事,就好像我對張愛玲的那些細緻的研究不怎麼認真看一樣,我總覺得既然喜歡那麼就自己去看文字好了,幹嘛要聽別人怎麼說。別人說的是別人說的,干卿底事?所以,雖然有那麼多的張愛玲的隔空知己寫了那麼多的文章,我也不過是蜻蜓點水似的看一眼睛就了事了,甚至很多時候只看一下題目和文章的第一句就完了,——我不要通過別人的眼睛看我想看的。當然,通過我自己的眼睛看見的也未必就是對的,可是那是屬於我自己的呀,對也好錯也好,都是我的,不是嚜?所以,我為什麼要去看別人怎麼看呢?別人看見的與我毫不相干。當然啦,看完之後我也會要有把我看見的寫出來,實在沒有人喜歡看就給自己看也沒有什麼不好,只是呢,有人看當然更好,誰不喜歡聽見叫好聲呢?我又不是那種超凡脫俗的清妙的人兒,我是行走在人世間的也有一粒虛榮心的女人。所以,聽見喝采的話我當然是歡喜又歡喜的。
好罷,既然說到了張愛玲,就囉嗦幾句。其實,已經不是一個人兩個人說過,我是懂得張愛玲的人。哎呦!我不覺得我懂得張愛玲。我只是把我的理解告訴了出來罷了。去懂得張愛玲?我並不多麽稀罕。借用一句詩句:懂她還是不懂她,她就在那裡。再說了,我懂不懂得她也並不重要,她都謝世那麼多年了,我懂不懂她有什麼意義?即便她活著,她也未必就稀罕不相關的人懂她,雖然說活在世上,每一個人都希望有人能夠懂得他/她。張愛玲也脫不了這俗氣。所以,遇上那個懂得她的渣人,她甚至會放低自己,寫出來那句讓愛著她的人們痛惜的話:「見了他,她變得很低很低,低到塵埃裡開出花來。」當然,低不低到塵埃裡都是她自己的選擇,旁的人有什麼好痛惜的?果然一廂情願的去心疼她?以為她會稀罕?那也是人們的自以為是罷了。我不認為我懂得張愛玲,我只是喜歡她的作品罷了。當然,過去了這許久,好像又沒有那麼喜歡了,好幾年沒有看過張氏的小說了,是不是什麼時候再看一下?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懂得她?還是算了罷,我可不想要做她的隔空知己。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