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尧都”遇“夏都”,谁最中国?山西陶寺文物首次大规模出晋!

▲山西省山川形势图

陶寺遗址位于晋南的临汾地区

▲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盘

▲陶寺文化中期大墓M22示意图

“谁最中国”?

曾是文博界一个“终极之问”。

陶寺与二里头,

谁更“最中国”,

是一个至今仍在争论的问题,

但确凿无疑的是,

二者在研究中华早期文明中,

都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那么,

当陶寺遇见二里头,

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11月3日,

一场大型专题展览:

巍巍如天  陶寺遗址考古成果精华展

将在洛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举办。

这是陶寺遗址考古成果的首次大规模展览,

也是山西陶寺文物首次大规模出晋,

对加强夏文化遗址之间的交流与馆际协作,

具有重要意义。

▲左:临汾市博物馆外景

右: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外景

本次考古成果精华展,

以“巍巍如天”为展陈主题,

分别从四个单元:

表里山河

煌煌都邑

礼制甫成

遗产传承

全面展示了陶寺文化和帝尧文化

所反映的精神品质和当代价值。

该展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山西省文物局、

临汾市文化与旅游局、洛阳市文物局主办,

临汾市博物馆、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承办。

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探索中一个关键支点性都邑遗址。1978年陶寺遗址开始发掘,大墓M3016龙盘现世,引起了全国关注。此后随着进一步的考古发掘,一座都城的面貌开始显露,而这座城竟不是普通城址,是最早的“礼仪之城”——尧之都城。

▲陶寺遗址位置示意图

▲陶寺文化分布图

陶寺遗址的发现使“尧都平阳”成为信史,历来受到高度重视。

本次考古成果精华展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2层西南侧专题展厅,布展面积950平米,四个单元展区“表里山河”“煌煌都邑”“礼制甫成”“遗产传承”各具特色、时间轴分明,精心挑选展出的精美文物让观众见识到颇具代表性的陶寺文化特色。

本次展出一批陶寺遗址出土的精美彩绘陶器、玉器等文物约100件,其中重点文物除了彩绘陶龙盘之外,还有陶鼓、鼍鼓、石磬等珍贵文物约20件。

接下来,让我们先睹为快!

▲序厅

进入序厅,首先可以看到主题造型立体字:巍巍如天——陶寺遗址考古成果精华展,前言和墙面投影宏观的将本次展览的内容和主题呈现在观众面前。

第一单元“表里山河”共分为两部分,“考古陶寺”和“龙盘现世,将重点展示珍贵文物彩绘陶龙盘。据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赵腾宇介绍,作为整个展览的开篇,第一单元从山西和临汾地区的基本地理环境情况说起,以陶寺遗址出土的国宝级文物蟠龙纹陶盘为线索,引出了陶寺遗址在这里诞生的背景原因和合理性。

▲“表里山河”展厅

▲“龙盘现世”

第二单元“煌煌都邑”,将通过一个大型地图沙盘来讲述陶寺遗址中所发现的古代都城。陶寺遗址总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其中仅城址面积就达280万平方米,规模宏大,蔚为壮观。本单元分别从陶寺城市规划、宫室制度、墓葬、聚落分布等角度切入,力图通俗的讲好陶寺的城址故事。这个单元主要分为“都邑城址”“ 宫室制度”“ 王级大墓”“ 文化分布”四个部分。其中“王级大墓”是一个亮点,将通过大墓折射4000多年前的王权国家。

▲“煌煌都邑”展厅

第三单元“礼制甫成”,是该展览内容最为丰富的区域。在设计上,撷取了包括文字陶器、彩陶器、玉器、乐器、铜器、天文仪器、漆木器等不同类型的礼仪用器,通过对这些出土遗物的展陈和分析,反映陶寺文化时期礼制初兴的文化面貌。

这个单元主要分为“文字初现”“器以载礼”“观象授时”等部分,其中“文字初现”部分提到,在陶寺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具有汉字雏形的文字,这对探明汉字起源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观象授时”部分运用多媒体手段详细介绍了陶寺观象台。陶寺观象台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精密天文观测遗迹,代表了陶寺时期科技发展的最高水平。

▲“礼制甫成”展厅

▲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的陶寺观象台

第四单元“遗产传承”,主要分为“文献尧史”“ 考古实证”“民俗传说”“ 后世纪念”“考古人语”四个部分,多维度的将陶寺文化立体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个单元中,策展人广泛搜集了大量临汾地区与帝尧有关的材料,同时与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相互比对。其目的在于从空间和时间上,证明了临汾地区就是数千年前帝尧的都城和主要活动区域。此外,还收集呈现了一些山西以外省市地区与尧密切相关的文化遗产。

▲“遗产传承”展厅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是二里头文化和夏文化研究和展示窗口,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展示中心;陶寺遗址是夏文化研究和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重要遗址之一。山西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认为,陶寺与二里头,无论是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还是在“考古中国”之“夏文化”项目中,都是两处具有支撑性质的重点遗址。

更为重要的是,两处遗址分别有着“最初中国”与“最早中国”的亲密而又直接的争论,这种“谁最中国”的争论恰恰反映了二者在研究中华早期文明或探索“中国”开始形成问题中的重要地位,也就是说无论陶寺,还是二里头,就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角度而言,二者都是最具“中国特色”与“中国风格”的典型遗址。

“就像研究需要讲证据和摆事实一样,博物馆陈展“摆文物”,把二者出土文物精品同时同地的呈现给大众,显然是一种绝佳的选择和方式。”高江涛说。

▲朱书文字扁壶

临汾市博物馆藏

距今5000到4000年的岁月中,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如星斗般闪烁着文明的光辉,那是一个万邦林立的时代,也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时代。

距今4300多年前,表里山河,沃野千里。在中原、河套、海岱、江汉、甘青、江浙等区域文化的互动碰撞下,陶寺人在这里夯土建都、敬授民时、阡陌交通、合和万国,初现王权礼制及早期国家的基本面貌。雄极一时的“陶寺文明”,成为了黄河流域目前可以确认进入早期文明社会的最早的实证。陶寺社会所创造的文明多为夏、商、周以及后世所继承发展,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陶寺遗址的发现使“尧都平阳”成为信史,巍巍乎尧舜,如日如天,寻华夏之根,探中国之源,陶寺向我们走来。

01

表里山河

山西,古称“山右”“三晋”“河东”等,位于黄河中游东岸,太行山以西,属于山地黄土高原地貌,地势高低起伏,沟壑纵横,自古被誉为“表里山河”。山西省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丁村遗址、陶寺遗址、东下冯遗址、侯马晋国遗址等一连串著名遗址勾勒出了山西悠远历史的画卷。

而陶寺遗址作为探索早期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重要遗址,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山西从史前到历史时期的千年传承。

▲晋南山川水系
▲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盘

▲蟠龙纹陶盘  M2001:74

临汾市博物馆藏

▲蟠龙纹陶盘  M3072:6

中国考古博物馆藏

▲蟠龙纹陶盘  M3016:9

山西博物院藏

▲蟠龙纹陶盘  M3073:30

中国考古博物馆藏

02

煌煌都邑

“王者居中,以绍上帝。”在陶寺文明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陶寺人建造了规模庞大、规划有致的都邑城市,兼具礼仪和防御功能的城门、宫城、外郭城、带有精美地面装饰的房屋等,堪称4000多年前的建筑奇迹。

其中陶寺文化所创造的诸多城市营造制度,成为了其后二里头文化和此后数千年中国王朝文明的城市形态。

▲扁壶

临汾市博物馆藏

▲大口罐 临汾市博物馆藏

▲单把鬲 临汾市博物馆藏

▲肥足鬲 临汾市博物馆藏

▲敛口斝 临汾市博物馆藏

▲乳钉纹陶瓦  临汾市博物馆藏

▲三足陶杯 临汾市博物馆藏

▲深腹盆 临汾市博物馆藏

▲双鋬肥足鬲 临汾市博物馆藏

▲双鋬鬲 临汾市博物馆藏

▲双鋬陶斝 临汾市博物馆藏

▲陶豆 临汾市博物馆藏

▲陶釜灶 临汾市博物馆藏

▲陶缸 临汾市博物馆藏

▲陶盘 临汾市博物馆藏

▲陶盆 临汾市博物馆藏

▲陶盆形斝 临汾市博物馆藏

▲陶圈足缸 临汾市博物馆藏

▲陶圈足罐 临汾市博物馆藏

▲陶桶形器 临汾市博物馆藏

▲陶楔形器(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藏

▲陶折腹盆 临汾市博物馆藏

▲小口折肩罐 临汾市博物馆藏

▲刻划纹白灰墙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藏

▲陶板瓦(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藏

03

礼制甫成

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质,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制文化源远流长。不同于其他地区礼仪活动的宗教色彩,在黄河流域,礼制更多体现在规范世俗社会的身份地位和等级秩序。在陶寺遗址中,考古出土了包括陶、玉、石、漆、铜等各种材质的礼仪用器以及早期文字,表明在距今四千多年前,陶寺的统治者已经能够“以礼治国”,初步形成了后世的礼制与礼乐文明。

▲卜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藏

▲彩绘大口罐

临汾市博物馆藏

▲彩绘双耳罐 临汾市博物馆藏

▲彩绘陶簋  临汾市博物馆藏

▲彩绘陶壶  临汾市博物馆藏

▲彩绘陶盆  临汾市博物馆藏

▲彩绘陶尊 临汾市博物馆藏

▲彩绘长方形木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藏

▲彩绘折腹盆  临汾市博物馆藏

▲大型朱绘木豆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藏

▲带孔石镞(缴射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藏

▲多璜联璧  临汾市博物馆藏

▲骨贝  临汾市博物馆藏

▲骨项串饰  临汾市博物馆藏

▲骨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藏

▲骨镞  临汾市博物馆藏

▲圭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藏

▲刻划与朱笔痕迹陶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藏

▲刻画图案陶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藏_副本

▲口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藏

▲绿松石串饰  临汾市博物馆藏

▲绿松石管  临汾市博物馆藏

▲绿松石珠  临汾市博物馆藏

▲石步摇配饰  临汾市博物馆藏

▲石厨刀  临汾市博物馆藏

▲石磬 M3002:6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藏

▲石镞  临汾市博物馆藏

▲陶铃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藏

▲铜蟾蜍  临汾市博物馆藏

▲铜铃M3296:1  临汾市博物馆藏

▲土鼓M3032:1  临汾市博物馆藏

▲左:鼍鼓 M3015:15  临汾市博物馆藏

右:鼍鼓复原图

▲牙壁  临汾市博物馆藏

▲研磨棒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藏

▲玉璧  临汾市博物馆藏

▲玉饰  临汾市博物馆藏

▲玉兽面  临汾市博物馆藏

▲玉钺  临汾市博物馆藏

04

遗产传承

历史如烟,白驹过隙。数千年的黄土风沙,虽然掩埋了陶寺的建筑、墓葬、文化信息,但是却无法掩盖竹书古卷里的历史记载和街头巷尾的故事传说。

今天,让我们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双手,拂去尘土,让辉煌的历史得以重现,尧都陶寺,巍巍如天。

▲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

▲尧陵全景

▲尧庙全景

距今4300多年前,

黄河中游地区的临汾盆地

诞生了熠熠生辉的陶唐古国,

她规模宏大、经济发达、政治超前、文化繁荣。

跨越千年,回望大都,

无论朝代如何风云变幻,

陶唐古国所留下的宝贵财富,

成为了中华文明始终存续的文化基因。

遥想当年,

在那个万邦林立的早期中国,

极富智慧的陶寺人耕作生产,

筑邑建邦,务实创新,合和万邦。

此后,

占据中原腹地的二里头文化,

在陶寺文化、河南龙山文化等早期文明的基础上

兼收并蓄,传承发展,

创造出史无前例的成熟文明,

开启了中原夏、商、周三代王朝,

以更加先进的政治理念和制度,

使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之林中

逐渐独树一帜,

博大精深,绵延至今。

消息文|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南丽江

图|临汾市博物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