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陆澄录》 下学而上达,即是圣学
各位朋友好,我们今天再来读一段《传习录》,上一段是讲,要心如明镜,随感而应,如此这般才能够应变不穷。道理也很简单,义理无定在、无穷尽,我们没有办法去预先把所有这一切的事件都去来个讲求。
但是我也提到,是不是教我们不读书了?不去处理日常事务了,一天到晚玄想一个心如明镜,能够处理天下大事了?不行,不是那样。下面一段我个人觉得蛮要紧的,拿来和各位朋友一起读、一起来学习。
一.内圣外王 不若下学上达
[问上达功夫。]什么叫上达功夫?这个问题意识是从哪里来的?孔夫子讲,“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这是夫子原话。我先说一段我个人的意见。
咱们今天讲到儒学,好像是要么就别讲,一讲到儒学就说儒学是内圣外王,
当然不能说不是。但是更贴切的说法,我一直认为是下学而上达,这才是儒门宗旨。内圣外王是后来弄出来的,甚至一直到宋明理学时期,内圣外王尽管也用来指儒家之学,儒门当中也有人来说这个,但是它并没有真正进入到儒学的主流话语体系当中去。
如果各位不信,你们去看看朱熹也好、二程也好、北宋五子也好,看看这个王阳明也罢,有多少人提、多少人讲,专讲内圣外王?下学上达从夫子开始,经孟子的阐释,实际上那才是切要功夫,对我们每一个普通生活当中的普通人是切合的。
那内圣外王要紧不要紧?我说你真懂下学而上达,对王者来说那自然才是内圣外王;对我们普通人来讲,我们只讲下学而上达,孔夫子是圣人,在我们的文化当中,他也说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到孟子那里,我举个例子说,孟子只讲一句,上下与天地同流,那是上达之境界。《中庸》讲赞天地之化育,那也是上达之境界。王阳明的理解,解释孟子讲的存心养性、知心知性知天,他说这个知天事天,知天的“知”是知州、知县那个“知”的意思,属于自己性分内事,那也是上达之境界。在这个意思上,他倒过去批评朱熹把学问关系弄颠倒了,因为这个里头比较繁,所以我没有和各位朋友来读那一段。
二.下学可见 上达不可得见
我们接下去要读的这一段,同样可以体会得多,王阳明平时教弟子也是讲下学而上达,这里学生就开始提出问题了,问上达功夫,也就是上达功夫怎么个“达”,怎么做到上达?王阳明下面开始回答。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这是一个批评,讲后代的学者、后代的儒者教人,只要稍微涉及到一点精微,所谓的精微,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那就是理论上的、或者说形而上的、有点玄的,然后就说那可是这个上达功夫,你现在还不当学,先放下,我们说眼前的洒扫应对,且说下学。王阳明说,这是分下学和上达为二,把它打成两截了。
王阳明接着说,[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心可得思者,皆下学也。]眼耳鼻舌身,凡可以与之交往的整个的现实世界,都是下学之事,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现实世界当中,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世界。
[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者,上达也。]请注意,这个是我们的现实世界,但是除了这个眼耳鼻舌身可与之直接交往的对象之外还有别的。还有什么?目不可得见,耳不可得闻,口不可得言,心不可得思,还有这些心灵的对象在,还有这样的一些思想的世界、义理的世界,当然包括存在意义上面来讲的形而上的世界,那个就是上达之境。
三.木之栽培 上达自然而然
[如木之栽培灌溉是下学也,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这是比喻,用种树做个比喻,木之栽培灌溉这是下学,你要栽棵树,你要栽培,你要灌溉,这是日用功夫,现实用功之处。阳明说,这就是下学,当然这是比喻。
[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乃是上达。]也就是说你栽树,你浇水,你施肥,你培土,你培壅根本,那是你的事,上达自然而然,只要你那么做,树它自然而然会生长,生长它就会枝繁叶茂,该长多高就长多高,那就是上达,这个人安能预其力哉?人不能去干预树木自身的生长,你能够做得就是培壅灌溉,没别的事好做。
那么言下之意,各位朋友我想也非常的清楚,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眼前我们眼耳鼻舌身与之相交往的这个现实世界当中的现实的事物,那是我们能做、当做、应做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事物,属于自己的分内之事。你别想着我做了这件事,我道德境界就高了;我做了那件事,我知识境界就高了;我再做那件事,我的什么境界又高了。
咱们今天讲王阳明的人,听起来也有很多是这个状况,动不动就说心灵多少强大,读了王阳明怎么就这个心强大了?甚至我一强大了,我就可以把企业给搞好了;我一强大了,本来挣五千万,我就变五亿了。抱着那样的一个目的,那叫做揠苗助长,非上达之事,还是以下学最为切要。
岔开去说一句,我经常和我的学生们讲读书怎么读,学生们老问这个事。我说读书,就是个眼高手低罢了,那眼高手低在我们的词汇当中是个不良词汇,我们往往听到有批评某人眼高手低,在我这里我说是个好词。
我说什么叫眼高手低?我说你眼界是要高的,对学术你要有热爱之心,你要懂得你这个学问所当有之境界,眼界要开阔,不要局限在某一个角落。从哲学本身来讲,尽管我说我们是做中国哲学的,但是自古以来历史过程当中所形成的人类思想智慧,人类的知识累积,你都要怀抱尊敬之心,眼界要开阔。但是手要低,下手处要低,踏踏实实,书一本一本读,字一个一个写,这叫做眼高手低。
你不能说我要达成那么样子的一个境界,然后我放下眼前的所有这些所谓好像是小事,不屑做,那你永远也达不了这个境界。王阳明这个栽树的比喻也是这个意思,咱们能做的就是浇水,就是施肥,就是灌溉,至于这棵树长多高,你干预不了。只可以确信一点,你只要那么努力地去做,树一定会长高,它一定会枝繁叶茂,它一定会长成它该长的样子。
咱们今天往往这类问题是比较多的,这个孩子还没入学,就想将来一定要怎么样、怎么样,让他学这个、给他教那个,一点都不得空闲。我说,这就好比是栽棵树,你不管眼前怎么浇水、施肥的事,你老是想着要长到参天大树,要长一百米高,这个树冠要覆盖多少平方米,你老想那个有用吗?做眼前当做之事,那就是下学功夫,像王阳明这里说的,如木之栽培灌溉,那是下学;至于日夜之所息,条达畅茂,那是上达,人安能预其力哉?那个是我们干预不了的。
四.勉力用功 上达只在下学
[故凡可用功,可告语者,皆下学。上达只在下学里。]不能把上达和下学分为两截,我们日常所可以用功的地方都是下学之事,你这样子去下学,这样子去努力,这样子去孜孜不倦地工作,那么上达就好比这棵树的枝繁叶茂、畅茂条达一般,它是自然会有的,但是这个自然会有恰好是不可把它单独地当做一个独立的目标去追寻的,上达是体现于下学之中的。我们用过去的说法、文法来说的话,就是下学即所以为上达,脱离了下学功夫,也无所谓上达。
[凡圣人所说,虽极精微,俱是下学。]这句话更加要紧,圣人所说虽极精微,即便是非常精深、非常微妙,那样的一些语言、一些道理,俱是下学,那也是下学之事。
[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这个话说透彻了,说到底了,告诉你,除了下学以外,并不存在一条独立的、脱离下学的上达的道路,或者一个所谓的上达的功夫。
孔夫子以来的这个下学而上达,比我们现如今耳熟能详的所谓内圣外王要高明得多,也平实得多,也贴切得多。日常生活当中,假定你是一位公司的老总,只是说在你公司里面的时候,你可能是董事长,你是老总,那么好,你面对着公司,尽你董事长当尽的责,尽你董事长当做的事。并且要做到什么程度?中,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大中至正。
好了放掉之后,你回到家了;回到家里你就不是董事长了,回到家里很可能面对着你的家庭成员,比如说面对你父亲的时候,你只是个儿子,尽你作为儿子当尽的责、当做的事。如果面对着你的夫人,那好,你就是丈夫,你没有别的身份,那你就做作为一个丈夫你当做的事、当尽的责,同样做到恰到好处;面对你的子女,你没有别的身份,你只是父亲。就那么一个道理。
所有这些都是动心忍性磨炼之地,磨金子的地方;也都是下学之事,你总是这么做,整个过程同时也就是上达的过程。脱离了这些日常的生活事务,我们所面对着各种各样的不同的人、事、物,如果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你还怎么上达去?成个什么事呢?
我觉得王阳明这一段讲下学而上达,是非常贴切、非常契合于我们当前的人人的生活的。你如此这般的下学而上达,那就是圣人之道,那就是圣人之学,脱离了下学功夫,没有单独的上达功夫;下学即所以为上达,即凡而圣,平凡的日常生活原本也同时是神圣的生活。
关键问题只有一条,我们能否真正确保自我全部的眼耳鼻舌身的活动是本原于我们内心本原的那个本明的,也就是那个明德,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