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死后,刘备淡淡地说了4个字,让诸葛亮寒心不已

关羽在刘备生死未卜的情况下依旧拒绝曹操抛来的高官厚禄和美女金钱,在得知刘备的消息后立马动身,不远千里过关斩将地去见刘备;他们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谊在后世传为佳话。但晚年的刘备得知张飞死后说了四个字,诸葛亮听到后才看清刘备的真面目,是什么呢?

▲张飞死后,刘备说了4个字。(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当关羽去世之后,张飞重情义又勇猛的性格,非要给关羽报仇。刘备答应了张飞的请求,暂时将张飞安抚下来。但是张飞不仅胆子大,脾气也十分暴躁,一般人管不住。在当时的军队中,都是非打即骂的,所以张飞对待士兵也不好,遭到了刘备的多次提醒。

可是张飞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反而越来越暴躁。或许就是因为这样的性格,导致张飞的死亡。当时张飞着急攻打吴国,对下属十分严格。

不久后,张飞睡着时被杀死,死讯传来后,刘备表现得十分淡定,只是说了四个字,“噫!飞死矣”。

诸葛亮、赵云知道后非常寒心,原来自己的主公其实只是一个擅长表演、假仁假义的伪君子,刘备哭关羽只是演了一场戏,演给张飞看,让张飞继续为自己冲锋陷阵、出生入死。而当张飞死后,刘备就不再那么撕心裂肺地哭了。

▲诸葛亮听到刘备说的4个字后,非常寒心。(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张飞死后,他就没必要演戏了。因为其他人都是他的臣子,对他只有遵从。很多人可能会说,刘备后来的伐吴就是为了给关、张二人报仇。但谁会在兄弟死时表现得无动于衷,两年后却突然大哭着为兄弟报仇呢?

所以刘备在死前对诸葛亮说:“若刘禅无能,可取而代之”时,诸葛亮打从心底不敢有这种想法。

毋庸置疑,刘备是一个虚伪的人,常山赵子龙从曹军中救出阿斗,刘备假模假样地将阿斗摔到地上,从而笼络人心,赵云感动得涕泪纵下;后来,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向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听了,吓得汗流浃背、手足无措,这是刘备试探诸葛亮的忠心呢,幸好诸葛亮是个聪明人,当即就拒绝了刘备的请求。

当然了,上述这些说法带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揣测,至少在史书的记载中,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通常被史家视为君臣之典范

▲刘备与诸葛亮的君臣际遇,通常被史家视为君臣之典范。(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三顾茅庐后刘备称得到诸葛亮是“鱼之有水”。诸葛亮在刘备尚在时,就已经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张飞被暗杀后又领司隶校尉,集政治实际权力于一身,这在古代是很罕见的。刘备去世时举国托孤诸葛亮,被陈寿称为“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

不过关于刘备托孤诸葛亮时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究竟是真心还是假意,我想还得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之后,才能给出准确的答案。其实关于三国历史事实,史书上的记载往往只有寥寥数笔,可每一个寥寥数字的史实下,不知道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过程。

▲《三国机密》。(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在这里,给推荐推荐一本《三国机密》,本书在人尽皆知的三国历史中,描绘出一条故事线,在熟悉的人物,熟悉的情节进展中挖出了一道险象环生的暗线故事,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相比于三国演义大气磅礴的史实,这本书把更多的视角集中于男主角周围。使人物更加细腻,真实。本书作者马伯庸,从浩瀚的史料中,发掘出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线索,以悬念迭出的小说笔法,抽丝剥茧,连缀成文,让最深藏不露的三国权力斗争,以及他们隐藏了一千七百多年的秘密阴谋,全都巨细靡遗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在书中,我们能看到朴实的百姓诉求,狡黠的民间智慧、微妙的官场均衡之术,本书的文字把我们带到了战场上方,以上帝视角俯视战场,一场场计谋百出不反转的战斗,活灵活现地被展现在眼前,非常享受。作者对历史的解析非常独到,情节也比较吸引人,读起来意犹未尽,总之,本书写得很有意思,从一种不同的视角去解读三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一下!

参考资料:《三国志》、《资治通鉴》

关注【无风起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