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韵春晓《七律·与美籍廖女史同上昆仑关》简评
碧血千秋红汉帜
—— 琴韵春晓《七律·与美籍廖女史同上昆仑关》简评
作者:常志英
近日,秋水版常版琴韵春晓君的新作《七律·与美籍廖女士同上昆仑关》,在子衿秋水群受到广泛关注,并引发热议。此律乃春晓追昔抚今,缅怀抗战英烈,慨叹春来不易,抒发壮怀激烈、深刻感思的佳篇。从一稿到三稿,作者耗费大量心血,同时以特别谦诚之态,集思广益,使同群诸位方家高手争相建言献智,最终形成了现在这个相对理想之稿。
通过这首七律的创作,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春晓其人创作态度的严肃认真,在诗词创作方面的精益求精,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而且更加感慨于她作为昆仑关战役英烈的后人浓重的英烈情结、炽热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诗作首联,点名了昆仑关的地形地貌地理特点,突出了关隘之险要,战役之艰难;颔联紧承首联,描绘了昆仑之战中两个典型战场的遗存遗迹,让人因此而产生“换了人间”之感;颈联与颔联相扣,采用对比手法,从战役中和战役后诸多相关事例中,拎出了中村之死和塔石(碑)之斓,以“无言走过”和“涕泪凝瞻”,表达了作者复杂而深切的情感;尾联是经过数番修改后的最厚重也是最精彩的呈现,既使主题鲜明深刻,也使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达到了真善美相融互映之境。
整首作品铺叙有致,意脉连贯,气韵生动,“沉郁庄严”(龙韬语),以凝练的语言,典型的事例,以点带面地回顾了80年前,那场虽然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最终竟败于倭寇,而中华民族不畏强敌,敢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却得以充分体现的特殊战役,品罢顿令人随诗入境,因境生情,既强化了爱国之心,又对为国捐躯的先烈不禁生敬感叹!诗题中提到的廖女史,其身份与春晓君一样,也是当年血战昆仑关的英烈之后,二人同上昆仑关,不仅仅是登高吊“古”,缅怀先烈,更是直面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冷眼向洋看世界,以其“红色(从“红汉帜”角度理解)后来人”的身份,提醒国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呼唤同仇敌忾、以死报国的民族精神的“魂兮归来”,从而保持“汉帜”的鲜红而不改变颜色。这,应该是诗人的特别用心之处。亦正是诗之主旨所在。
由于作者职业较为特殊,工作特别繁忙,有些作品因不遑细酌而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也事属自然。如果说,此律还有进一步细琢之必要的话,我比较赞同晓生首版提出的首联中“群峦”与“叠嶂”稍显意重的看法,应尽量加以避免。再者,“蜿蜒”之“蜒”与“叠嶂间”之“间”,未审属否“挤韵”现象(因本人对格律所知颇少甚浅,难以把握,故有此问)?三是,若将颈联调整为“无言过墓中村朽,有泪凝情碑塔斓”情感色彩是否更强烈些?格律上是否更工稳些?本人在写此评之前,从未读过关于昆仑关战役的资料,对这一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第一次攻坚战胜利的经典性战役一无所知,而且为诗功力浅薄,评诗更加不知所云,此番仅仅是就诗论诗,聊发管见,错讹不妥之处,尚祈春晓见谅!
附:《七律·与美籍廖女士同上昆仑关》原玉
群峦环拱峙雄关,隘路蜿蜒叠嶂间。
仙女峰头倭垒旧,枯桃岭上弹痕斑。
无言走过中村墓,涕泪凝瞻塔石斓。
碧血千秋红汉帜,春回大地水潺潺。
注:廖女史的曾祖和偶(我)的曾祖都参加昆仑关战役。
作者简介:常志英,网名苏子门生,孟小清,别名孟子丰,汉族,中共党员,1955年6月6日生,辽宁葫芦岛人。分别毕业于大连海运学院、辽宁大学(自考)。先后供职于青岛远洋运输公司、中共锦西市(县级)委宣传部、中共葫芦岛市委宣传部、葫芦岛市社科。
多年来,在工作之余,始终坚持中华传统诗词的学习与创作,作品散见或偶发于《渤海文学》、《葫芦岛日报》、《光明日报》、《辽海诗词》、《诗刊》、《中华诗词》、【中华诗词论坛】、【东方诗书画论坛】[华夏诗词论坛]等书、报、刊、网。曾先后担任网络诗词论坛一些版块版主、特约版主、嘉宾、顾问等职。曾被中国艺术人物网授予“中国艺术传承人”称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