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非台丨太监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明镜非台 编辑:梅傲雪
从哪开始说呢,先说形成和来源吧。
太监制度,其实最早可以追朔到夏商时期,那时候是用来惩罚犯人的,严格来说,还未形成一种制度。而真正形成制度,或者这一群体成了气候的,是从春秋时期,据说齐桓公的内侍寺人貂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自宫的太监。而这个人其实不是侍奉后宫娘娘们,而是侍奉齐桓公本人的。也就是说,是“断袖之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后代的宫廷,为了保证皇族血统的纯粹性,也就大规模引进并形成了这种制度。
而当这个阶层真正登上历史舞台,形成气候并达到操控国家机器的顶峰,是在明朝,著名的王振、刘瑾、魏忠贤之类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的。在那个阶段,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形成了朝廷最有势力的两个组织,加之再不断地有外戚、藩王之类当时的重量级人物出来搀和一把,把历史演绎得非常精彩。
这里插一句,其实这篇文章的命题是不准确的,因为太监这个词,不是每个被咔嚓一刀的人都能担得起的,宦官机构,最顶峰时期有十二监、四局、八司共二十四个机构组成,这里面真正有权力、够级别的才能称太监,而自此以下的,有少监之类的各式称呼,而现代人则无一例外地都将它们称之为“太监”,所以我也就只能用这个名字了,真正准确的说法,应该叫“权宦是怎样炼成的”。
话归正传,这个群体,严格来说都是苦命人,其来源,大多数是家庭条件不太好,实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入宫做这份活,当然,也有例外的,所谓例外的情况有两种。
一是由于战争而产生的战俘,比如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郑和(马三保)就是这么来的,而正是这个太监,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航海记录和最强大的海军舰队。所以说,太监也不完全都是坏人,咱们现代人没有必要非得在前面加个“死”字说起来才过瘾。
第二种比较特殊,数量也少,因为明朝时期有一项政策,如果你当官业绩不好,没有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那么除了下岗之外还有一个出路,就是入宫当宦官,这个政策的起因是由于朱瞻基没有他曾祖父朱元璋那么勤劳,更没有他祖父朱棣那么文治武力,甚至连他长得像猪头还得过小儿麻痹的老爸朱高炽的勤政都不如,所以做了历史上最错误的一项决定,就是教太监识字,来帮助自己处理公文,这也是促使宦官登上历史舞台最直接的原因,因为不识字的太监是干不了大事,更是干不出什么大坏事来的。(当然,我在这里没有抹黑朱瞻基的意思,从总体上来说他还算是一个好皇帝)。由这项政策产生的最著名的太监就是王振,这也是最后他能带着当时的太子后来的皇帝朱祁镇打了一场莫名其妙的土木堡战役差点丢掉大明江山的最初原因。
当然,所谓来源,同时也包括非政府正式编制内的人员。为什么这么说呢,是由于当太监登上历史舞台后,很多人都羡慕权宦指东打西,锦衣玉食的生活,所以宁可挨那一刀,但由于政府的编制是有限的,而在无限的青少年对出人投地的梦想追求和有限的太监编制之间,必然会出现供需不平衡,所以在有些朝代,许多人在未得到政府允许的情况下,私自阉割,托门路找关系去敲皇家的门,削尖了脑袋想挤进去,在进不去的情况下,又不能娶妻生子,最后成为社会氓流,而这部分人,咱们已经不能称之为太监了,而只能唤作“阉人”。
说完了来源,咱们说下一个问题——炼。
继承那个什么保尔柯察金关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问题,咱们得出初步结论,所谓炼,是第三方行为,钢铁自己不会炼自己,而是需要别人去炼它的。而谁炼了太监呢?实际包括下面一行人。
首当其冲的,应该算是朱元璋,由于太监是从明朝才真正登上历史舞台的,在此之前,多数是没文化有纪律没儿女有钞票且默默无闻的复合型人才。那么为什么是朱元璋呢?这要涉及一个题外话。
当朱元璋老人家统一天下后,一直对丞相这个职务很不满,唯一的原因是分了他的权,在权力欲望强大、身体素质优秀、勤政爱民用心、治国理念超前、君威武力强盛……等这位十项全能冠军皇帝手上,实在是不需要丞相这样一个招他烦的人去挡他的路的,于是在胡惟庸之后,他便废除了丞相这个几千年来在历史舞台上往往遮掩了皇帝光辉的角色。而基于“太祖成法万年不变”的政治要求,后世他的子孙们也不能再复用这个官职。
那么便应运而生了一个集团——文官集团,虽然没有丞相,但活不能不干啊,不能一个人干,那么就一堆人干,于是便有了所谓“内阁”,但内阁干完了事,必须得找皇帝批示,您老人家同意还是不同意总得说句话吧,于是皇帝得整天忙着签字,今天这里有战事,他得管,明天那里有洪灾,他也得管,一个不小心还出现个藩王叛乱,那他更得心惊肉跳,管的事越来越多。您各位知道,当皇帝的都想享福,不是整天给你内阁打工来的,何况勤劳的皇帝还行,干就干吧,遇到那些懒虫,或是顽童,那么又指望谁呢?
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也不是没办法,直接给您丢一句——太监干!
那么,太监便从最底层扫地洗衣刷马桶的劳务工人,一跃成为掌握朝廷决策命脉的群体。自此就出来了两个指东打西、威风凛凛、说一不二、权势熏天的部门,分别是司礼监和御马监。
具体他们的活,是当内阁对下属各省市领导们(布政使、巡查、巡按等)递交来的大量奏章提出具体意见(票拟)后,送交皇宫,当然,前提是皇上玩去了,没空看你奏章,那么第一道程序是司礼监二把手——秉笔太监那,由他先拿着皇上的红笔,在上面写上决策意见(批红),第二道程序是送到送到司礼监一把手——掌印太监那,盖上那大名鼎鼎的玉玺(用印),好吧,程序走完,发回内阁实施。然后,这俩太监手牵手的去朝见:皇上,您老人家该玩玩您的,您看,后宫最近又进来一批妃子,您看是先幸华妃呢,还是先幸甄妃,至于朝政,您放心,都给您处理好了。(皇上点点头):恩,很好,很好,有劳爱卿了。下一步就该内务府太监出场了——干嘛?翻牌子啊!
而遇到军国大事,比如说边防问题或者是哪个藩王造反,那么,在继以上两个程序之后,还有一道程序,要到另一个机构,御马监那去调用兵符,什么?你是大将军?光杆司令吧,御马监不给你兵符,你赤膊上阵?
在以上两监的共同努力下,原本苦命的阉人团体,成了要权有权,要兵有兵,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宦。
这便是炼太监的第一道工序,锤炼人——皇帝。
那么,再说第二道工序,锤炼人——文官集团。
这道工序说起来也有点复杂。由于朱元璋他老人家民主主义思想太超前,在明朝早年,设计了一个很精巧的制度——言官制度。言官是什么人,一般都担任着七八品的芝麻绿豆的小官,但这类人有一个特点两个特权,一个特点是饱读诗书,最少都是进士及第,两个特权一是可以上朝,第二个更狠,可以骂皇帝,以及皇帝以下的任何大臣(很牛吧)。而为什么有这俩特权呢,主要是因为朱元璋他老人家防人之心甚重,最怕二三品大臣集权混乱朝纲(一品一般是太师、太傅、太保,那是大臣死了才有个殊荣(追封),活着的时候是很难等到这一天的),于是规定了小的监督大的,互相牵制。
但关键问题,这么一弄,弄出个副作用,言官在任何场合,对于任何事情都可以骂,并充分利用其第一个饱读诗书的特点,把骂人不吐脏字进行到底。
比如说朱瞻基吧,算是个好皇帝,只是闲暇时候爱斗个蛐蛐啥的,居然被言官们取了个特别响亮悦耳的外号——蛐蛐皇帝。这就有点过分了。
你想打他罚他?对不起,老祖宗朱元璋同志说了,要广纳言论,充分听取反对意见,言官是打不得滴。若真有那么位数少之又少的言官,触怒了皇帝,被打了,打完之后自己还沾沾自喜:这回我终于可以载入史册了。
加上还有个因素,明朝的太子侍讲(太子的老师)地位是很高的,遵从着中国传统尊师重道这一原则,通常这类人多数是太子登基时的托孤大臣,比如咱大名鼎鼎的杨廷和、张居正都是这类人。而这类人通常也是内阁成员,国家栋梁。
秉承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传统理念,皇帝一般也是不敢把这类人怎么样的,而这类人,在以前的学生和太子成为一国之君之后,也通常会坚持教人教到底,送佛送上西的习惯,继续地管着他,比如今天不能骑马,明天不能钓鱼之类的,总之是遵循着一句很堂皇的话:皇帝要勤政嘛。更有甚者,连皇上睡哪个妃子都要管,咱朱见深兄弟就遭遇过这种事,说是要雨露均沾,开枝散叶,为皇家血统多作贡献。(朱兄弟您别哭,我不是有意要挖您隐私。)
在这个环境下,当皇帝的便成为了坐牢的,啥不能干,只能做工作机器,还不能有隐私权和私生活,要泡个吧交个网友啥的,那是难上加难。
正在他孤立无援的时候,另一个人就出现了,还是咱们的太监,因为每天都在皇上身边,加之还有些是皇上小时候的玩伴,顺顺从从地被当马骑当牛牵,充分体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工作特点,某一天,皇上找他诉诉苦,把这事说了,太监表现出义愤填膺状:这还得了,到底谁是主人谁是奴才,皇上息怒,您对付不了,还有咱们啊。
于是,太监的另一个功能便顺利地应运而生,对付文官集团。
具体对付形式为两种,一、东西厂(特务机构),誓将错嫁冤案进行到底,二、锦衣卫(皇帝亲兵),兼战时间谍(如万历三大征中抗日援朝)及日常特务和行刑机构于一体。
而这三个机构,其真正的管理人,都是太监。比如冯保、魏忠贤之类,在当时均是手握国家安全局之大权,不怕抓错,只怕漏抓,不怕杀错,只怕漏杀,编织罪名,罗列罪状,对一切敢于向黄权及宦权挑战的所有文官集团进行彻底兼毁灭性的打击。
而在此基础上,宦官真正演变为权宦,将文官集团生前无法企及的最高荣誉,一品大员收入囊中。并积极举办了“活太师、九千岁”等光荣称号的加冕仪式。
至此,太监的修炼,终于功德圆满,大功告成。
写这篇文章,所用语言及笔法颇为调侃,但调侃中,咱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如下几点:
1、 无论古时的宫廷、皇权,还是现今社会的公司、论坛,只要有群体的地方,角色分配都是差不多的,谁愿意对号入座,谁去座,而当太监修炼达到顶峰的时候,那便是该曲终人散的时候了。
2、 太监是苦命人,被动地接受了别人的修炼,而在整个群体中,实际也只是一种工具而已,什么工具?某些人打击敌对势力,排除异己的工具,当然,在此过程中,会赋予太监一些权力,但风筝的绳子,一定是牵在皇上手里的,哪天真看着太监不顺眼,说杀也就杀了,比如权倾一时的刘瑾,就是这个下场,抄家灭族加凌迟。因此,也是可怜可悲的人。
3、 任何时候,不要去承担太监那个角色,哪怕只是暂时的,原因却不是是否遗臭万年的问题,夹缝中的煎熬日子,也不是那么好过的,表面看似风光,却有一帮人是害不了搞不定的,比如冯保要搞掉的那个于谦,刘瑾要搞掉的那个那个杨廷和等等,最后还是灰溜溜地收场,所谓一物降一物,那些人,是无欲则刚,你还真拿他没辙。
作者简介
明镜非台,七零后上海人,理科生。客居成都,川酒置地总经理。大中华诗词论坛总版。自幼受父亲影响喜爱诗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