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抱着妙龄女子啊。
何必为部分生活而哭泣,君不见全部人生都催人泪下?
丹霞成为禅师之前,跟着石头和尚砍柴挑水。一日,石头说是取刀来割新韭菜。丹霞立刻捧了水盆,刀。
石头和尚大喜,剃度了他。
丹霞云游四方,住在一个小庙里。一夜,冷。蜷成一团,还冷。看庙里青灯忽左忽右,越发冷。
眼睛瞅着佛像,很庄严。
丹霞起来,放倒佛像,劈成柴,烧了一堆火,暖意上来了。
住持起来看着佛像烧得正旺,大惊,你这是干啥哪?
答说,炼舍利子啊。
住持说,木头佛像哪里有舍利子?
丹霞说,那就帮忙劈啊。
丹霞烧佛,非常有名的公案。
禅宗说,饥来吃饭倦来眠。讲的就是一个顺其自然,冷了怎么办呢?当然得暖暖。至于如何取暖,首先是能烧得着,它是不是佛像就无关紧要了。
外在的大多是个形式,而内心才是要紧的。
《五灯会元》记了这样一个故事:
昔有婆子供养一庵主,经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饭给侍。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么时如何?”主曰:“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女子举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养了一个俗汉!”遂遣出,烧却庵。
婆子烧庵的公案便是来自于此,初看婆子疯狂,细品却有放火的道理。庵主青灯黄卷一心修佛,到头来不但落下了俗汉的名声,而且连息身之所也给烧了,如何落下这般境地?
且看一问一答:
问:正恁么时如何?白话是,就这样抱着如何啊?
答: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用来表明无欲心迹。
按婆子的举动来说,她不满意他的答复。那么被妙龄女子抱定又该说什么,是不是如佛法言一说就错呢?
也未必,庵主回答在于看似空明,实则掩盖了内心,他将少女比作枯木,将自己比作寒岩,许是怕自己陷在色中,想跳出来,却被婆子看出面目,于是烧庵,色是即空,空即是色,你咋念佛的?
除此之外,还看到了一个念佛的事情。说是有一年轻妇人大字不识一个,一心向佛。一日,遇一法师,欲求法门。法师说,念“南无阿弥托佛”就好了。说完就走了。
妇人念,念着念着,老了。
再一日,一大法师赶夜路,见一茅屋佛光闪闪。到得屋前,只见一老妪,念念有词:“南阿无弥佛托”。法师说,念错了啊。老妪说,从来都是这样念的。法师说,念错了。老妪说,那我改。
法师离开,转身再看见茅屋,却是黑灯瞎火。再回身跟老妪说,就按原来的念吧。于是,佛光再现。
这个故事的妙处依然在于,佛号是个说法,内心才是要紧的。
中篇《这一次是躺着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