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克服“不知类”,追求完美人生
如果不为事物的表面迷惑,能够克服“不知类”,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认知层次,把握其实质,我们的人生便会少些迷惘而变得更为完美。
《孟子·告子》中提到“不知类”。朱熹《四书集注》云:“言不知轻重之等也。”也就是说事有大小、轻重、缓急之分,舍大就小,避重就轻,先缓后急,都可以算作是“不知类”。
孟子主张“性善”,提倡仁义,注重提升自身修养。他擅长用平日所见的常识、道理作例子,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把复杂的“性善”之说,表述得令人容易接受,似水到渠成。他说:家中走失了鸡、狗,主人都要出去找找,可是,有的人善心丢失很久了,却浑然不觉,更谈不上寻找了。如果有个人的无名指弯曲了不能伸直,虽然不疼痛又不耽误干活,只是有碍观瞻,可是如果有人能够使它伸直,那么即使跑到很远的秦国、楚国去医治,也不会嫌路远,这么做,只为了让自己的手指跟别人一样。如此重视手指,有毛病都知道厌恶,可是心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就叫不知道轻重缓急。
光重视表面的外在,而对自身内心的东西视而不见。不光是当时人的通病,就是现在又有多少人与之同病相怜呢!所以才有外表与心灵之美的区别。如果达到表里如一,那是最完美的和谐。但世间万物总是阴阳相辅相成,成功与遗憾同在。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也是如此。都说圣人伟大,但是杰出如孔孟者,面对乱世,也曾叹息无力回天。何况,从史到今的芸芸众生呢?我们没有伟人的抱负,生命苦短,精力有限,如果不知类,不分轻重缓急地眉毛胡子一把抓,人生恐怕是另一幅场景了。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爱美的人也越来越多。各种美容手法层次不穷,诸多“人造美女”问世,如画的、精致的五官,苗条婀娜的体态,对于追求美的女性都是诱惑。可是因为爱美而遭毁容、甚至影响身心健康的人却不胜枚举。无他,他们是太爱护自己的身体,想要更好地保养,想要变得更美,却适得其反。
孟子说:人对于自己的身体,是各部分都爱护的……不能因为保养了小的部分而损害了大的部分,不能因为保养了次要部分而损害了重要部分。让脸面好看,损害了健康,这样的代价不是太大吗?就像有人保养了一个手指,却丧失了肩背的功能。光有个完整的手指,半个身子几乎瘫了,又有什么用呢?自己还不清醒,那他不是太糊涂了吗?
推而广之,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都面临着选择,什么是次要,什么又是主要?我们又该怎么做?向何处去,往哪里走的问题摆在面前,问我们要答案。抉择在人生中如此重要。就像正在生长的桐树梓树,如果人们想要让它们生长成参天大树,都知道如何去松土、施肥,可是对于自身,反倒不知道如何培养自己,这不是爱自身不如爱桐树梓树吗?如果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学问之道,问问自己的心,找到仁,维护善心,寻到义,认定自己的正路。自己也可以像桐树梓树一样地成才啊!
遵循内心的善性,才是根本。身外之物总是靠不住的。美貌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损,甚至消失。钱财的数量可能随着生活经历、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富贵的“人爵”可能随着国家政局的动荡而朝不保夕。“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操纵权在别人手里。这样的“贵”,享受起来都战战兢兢。
其实,“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人都有可尊贵的东西,只是不去想它罢了。《诗经》上说:既醉以酒,既饱以德。既供奉美酒使他陶醉,又献上仁德使他满足。仁义满足了,何必羡慕别人的美味佳肴呢!拥有了美好的名声、广泛的赞誉,又怎能羡慕别人的锦绣衣裳呢?可见,只要内心坚定,外物的诱惑何尝能够影响自身的追求呢?
时间流逝,茫茫人海,逝者如斯夫,有的人随波逐流,有的人懵懵懂懂。如果不为事物的表面迷惑,能够克服“不知类”,更好地提高自身的认知层次,把握其实质,我们的人生便会少些迷惘而变得更为完美。
完
◎本文由中财论坛会员黑龙江小龙女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