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的偏见
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
我们大都知道,多数人都持有乐观积极的心态,而且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乐观偏见”这种现象,即人们总是认为未来比过去和现在更美好。
而乐观偏见在社会心理学中又叫自我服务偏差,即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其他。
对于这种自我服务偏差的现象,已经有很多实验得以证明。
当得知自己成功后,人们乐于接受成功的荣誉、人们通常会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而把失败归咎于诸如“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等外部因素。正如,当考试取得好成绩时,我们会说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如果考试成绩不理想,我们会说老师出题“太变态”等因素。
当人们拿自己和别人比较时,也会出现自我服务偏差。总体水平相比,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道德水平更高,更胜任自己的工作,更友善,更聪明等。比如,当我们在和同事谈起另一同事时,语气中总是蕴含着“自己是好的”。
当我们谈论未来和身体时,大多数人会觉得自己的将来是美好的,婚姻是幸福的,身体是健康的,特别是像癌症这样的疾病不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像父母把自己的盲目乐观延伸到了孩子身上,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可能辍学、患上抑郁症,更可能是聪明的、健康的。
当年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在一定意义上,有船务人员的乐观偏见在作祟。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乐观的偏见呢?
风靡全球的TED大会著名演讲人塔利·沙罗特在2013年写了《乐观的偏见》一书,在那里,作者试图在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作者在书中深度解读了“乐观偏见”这种人类特质,揭秘了你所不知道的另一面的“乐观”;同时结合大量有趣的案例分析,将乐观的外衣层层剥去,呈现给读者一个立体、深刻的新“乐观”。
首先,塔利·沙罗特在书中对乐观的偏见做了神经学等方面的分析。她认为,人的大脑前额皮质体积的增大是人类大脑比其他多数动物更大的主要原因,而且额叶能控制人的语言和心理,能揣测其他人的动机和感受,考虑别人对自己的期待。因此,良好的额叶会阻止结果不太理想的行为,并且鼓励结果较为理想的行为。
其次,社会心理学对自我服务偏差的现象也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将自我服务偏差看做我们加工和记忆有关个人信息的副产品,即是一种知觉错误。因为我们更容易回想起自己做过什么,而往往很难回忆起自己没做过什么。
例如,夫妻因家庭琐事吵架时,妻子总会说自己为家里付出很多,做了很多事,而很难记起丈夫为家做的事。另一种解释,即是为了提升自我形象和自尊,希望得到别人和社会的认同,不愿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缺点和劣势。
最后,塔利·沙罗特在书中告诉我们,乐观偏见是大脑进化的结果。它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我们的行为,有益身心,提升幸福指数,最终让我们梦想成真。
但重要的是,乐观偏见也有可能会因危机感意识缺失而造成“盲目乐观”的恶果。
所以,全面、长远地考虑问题,提高风险意识,未雨绸缪是十分必要的。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自我服务偏差对人有一定的益处。
自我服务偏差可以保护人们免受抑郁的伤害。因为抑郁的人在失败的归因中指向自己,而不抑郁的人将他们的失败归于实验任务或者觉得它超出了自己的控制。
自我服务偏差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那些任务自己比真实中的自我更聪明,更强大,更成功,在一定意义上也许是有利的策略,这是一种自我的积极信念,可以激发我们去努力,并在困境中保持希望。
但是,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要看到自我服务偏差的害处。比如,那些因自己出现社交问题的人会责怪别人;团队中出现的问题,责任也是别人的。同时,自我服务偏差的人会与人不合,亦或嫉妒别人,总是过高估计自己的贡献。正像乐队成员总是高估自己对群体成功的贡献,而低估他们对失败所负的责任。
好在针对这种盲目乐观,朱莉·诺雷姆(美国韦尔斯利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提出了防御性悲观主义,它可以把我们从盲目乐观的危险中拯救出来。告诉我们要“居安思危”、自我怀疑、正视客观现实,等等。
学业上的成就既需要足够的乐观精神以支撑希望,同时也需要足够的悲观心态以激起关注。
“乐观的偏见”给我带来的信念和希望,第四个年头—珍惜与感恩。
今天值得纪念,祝自己生日快乐!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