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夜话 | 武汉一绝 铫子煨汤

1988年7月,北京一位朋友,因从未尝过武汉夏天“火炉”的威猛,颇有勇气“偏向火炉行”南下来武汉出差,恰巧那一年是武汉少见的38度以上持续高温,他住的恰是一家单位招待所,没有装空调,房间里铁床烫手,打开水龙头,流出的水也是热的。

傍晚他好不容易找到汉江边一条巷子我的住处,已大汗淋漓喘着气说不出话来,我调侃他自讨苦吃,三伏天往火炉里跳,我带他去江边纳凉,只见血红的夕阳下,暮色渐浓,汉江两岸堤下黑压压地挤满了人,浸泡在江水中降温,差不多每一条小巷摆着密密匝匝的竹床、躺椅,光着上身的男人和穿着背心的女人,摇着蒲扇,呼地刮来一阵凉风,周围顿时有人欢呼道:“喝汤了!”。朋友不解其意,我告诉他:“武汉人最爱喝排骨煨藕汤,这阵凉风之畅快,正如喝排骨汤般惬意。”。

煨排骨汤是待客至尊。当一个武汉人和你的关系好得不行时,冬天,他会在一个周末向你发出邀请:“星期天莫安排其它事情了,我屋里煨了汤在,到我屋里喝汤去”。千万不要小看这一句“喝汤”,其中蕴含了武汉人待客的一片纯真。其实武汉人的情感就如同这煨排骨汤一样,是浓郁细腻的。他们对生活的乐观,对亲人的眷恋,对朋友的热情,象这藕汤一样,体味着甘美深沉的人生。

生活在市井之间的武汉人不会用华丽的方式去表达他们的感情,而是呈上一大碗冬天里的浓汤,把心中的快乐,熨贴都煨进一锅汤中,排骨香啧啧的,藕块是粉糯的,汤汁是浓稠的,喝着武汉人的汤,逐渐就能咂摸出一种浓浓的、暖融融的人情味来,主人比你还高兴,因为他家煨的汤好。

每到秋去冬来,朔风呼啸,排骨藕汤的香气在这座城市里巷人家的灶间飘逸而出,仿佛要把这个冬天煨得暖暖融融。“砂吊子”里的浓汤,正是每个老武汉人最熟悉、渴望的冬天的那么一点温馨,正如金灿灿的阳光爬进每一家的窗户。这些年,我喝过不少武汉朋友家的最地道的排骨汤,我也学会了煨汤。

武汉人煨汤是很讲究的。一是讲究排骨必须是正排骨,有骨有肉,煨出的汤汁才香鲜。近几年人们大半用脊骨或筒子骨来煨汤,可能是惧怕胆固醇增多了;二是讲究藕,最上乘的是蔡甸的莲藕,三、四个节一支泥糊糊的买回来,洗干净,又白又嫩,这种藕是粉糯的,营养丰富,口感好,细嚼慢咽令人回味;第三讲究煨汤的砂吊子,用电饭煲和高压锅是绝对煨不出好汤来的,必须用那种腹大口敞粗孔的砂吊子,它是用一种深灰色的粗砂制成的,因为砂粗透气,煨的时候可以把油腻渗走,这样剩在吊子里的都是不腻人的精华了;第四讲究火候,一句话关总“小火煨得三冬暖”,先将带血色的排骨剁成条块,放进油锅里爆炒,然后盛在大砂吊,佐以姜块,煨汤的水要一次放足,切忌在煨的过程添加,败了汤的原汁原味,先用大火将一锅汤煮沸了,再改用小火慢慢地煨,煨汤不能性急,在小火上煨4——5个小时,香味飘满一屋子,你揭开锅,用筷子捣捣。排骨已经煨得酥松散漫了,汤水浮涨起一层诱人的甘美,令人垂涎,这一锅汤才算煨好了。

盛在大号的青花瓷碗里,热气腾腾地端出来,放在你面前,那浓郁香味让你温馨陶醉,你品尝莲藕,呷一口肉汁煨成的浓汤,大块朵颐,让热情周身游走,冬天的寒气被驱赶得一干二净,身子骨暖暖的,更暖你心的是,武汉人待客的赤诚。

本文作者刘晓航

打捞江城记忆 串起散落的珍珠

钩沉三镇往事 回眸过眼之烟云

1876年的武汉

编辑:田联申


关于我们

人文武汉志愿者团队是由武汉市学术、新闻、教育、科技、工程、文化各界人士及民间文保志愿者,组成的学术性、公益性、非营利性文物保护社会组织。2017年12月荣获中国文保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寻找中国文物故事杰出传播者”全国十佳团队称号。全国文物保护与利用社会组织联盟发起人之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请点击在看,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