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劳伦斯的生命之书:自然、血性与精神家园的重建

大概是三年多前,我的一位北京好友推荐我看这本书,她只是对我说这本书少儿不宜,多余的形容真的就一句话没有,让我自己看完了总结。还以为有多情色,有多刺激(好吧,我承认我特别俗)看完后太压抑。压抑得令我感到不知从何说起。今天,将1981年的情色《查泰来》电影看了一遍。心里又不禁泛起涟漪。之所以想认真梳理下内心所感,主要是对这部小说,有了新的感悟。

一、《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出版

1928年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在意大利出版后,立刻在英美列为禁书,不准海关进口,导致各种盗版泛滥。这本书的删节版由企鹅图书公司出版后,也处于被禁之列。由于劳伦斯在小说中大胆地描写“性”场景,他就被英国批评家和读者视为“色情狂”。直到1960年11月,被告方企鹅图书公司才最终打赢了官司。这本被起诉的所谓“淫秽色情”小说得以全文出版。可以说,这场世纪审判深刻改变了英国的文化景观。《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部小说,也成为抵抗现代书刊审查制度、为作家争取写作自由的标志性之作。

二、劳伦斯的创作主旨

流亡在意大利的劳伦斯决定创作一部小说,挑战谈性色变、道貌岸然的文明社会。在1929年巴黎版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序言中,劳伦斯揭露伪善的卫道家“否认肉体的存在”,批判当时人们只是把性爱当作例行惯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机械、麻木、令人沮丧。他要改变现代人对于性爱的偏见,他坦言:“我们至少要有完全而洁净的性观念。……若想要生活变得可以令人忍受,就得让灵与肉和谐,相互自然地尊重。”

在描写两性关系与情感方面,劳伦斯的确是一个时代的先锋者。在早期创作的《白孔雀》《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妇女》等小说中,他大胆使用了一些禁忌的语言,讨论两性之间的亲密关系;而《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更具体描写了性爱过程,他表示,这是为了“展示性的美及其重要性”。

三、小说的主要情节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全书一共19章,它以一个悲剧的时代,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主要情节安排在英国中部的煤矿小镇达娃斯哈,重点刻画了三个人物:一个是女主人公康妮,一个是她的丈夫、在战争中失去生殖能力的伤残者克利福,另一个是康妮的情人、守林人梅勒斯。小说的第1—5章聚焦于康妮与克利福的痛苦婚姻与性苦闷;第6-19章聚焦于康妮与梅勒斯的接触与恋爱过程。

康妮是一个具有反叛精神的现代女性,她出身于一个崇尚自由个性的富裕家庭,父亲是英国皇家艺术学会的会员,母亲属于有教养的费边社成员,还有一个比她大两岁的姐姐希尔达。姐妹俩热爱艺术,一起留学德国,学习音乐,在自由而浪漫的年华初尝爱果,但她们的两位德国情人在一战爆发时就死于战场。返回英国后,康妮与一位男爵的儿子克利福·查泰莱结婚,成为查泰莱夫人。婚后不久,克利福到佛兰大斯前线去。六个月后,他受重伤回来,成了一个倚靠轮椅生活的残疾人。他继承了父亲留下的遗产,成为勒格贝庄园和煤矿的主人。

康妮陷入无爱的痛苦中,感到窒息。有一天,她独自到勒格贝庄园边的森林中散步,不经意间撞见守林人梅勒斯正在裸浴,立刻为他健美的体魄和阳刚之气所触动。此时,梅勒斯正因观念不合与妻子分居,他同样为气质不凡的康妮所吸引。后来,两人开始在森林中约会,康妮一次次地投入到梅勒斯的怀抱,在性爱的体验中逐渐恢复了身心的感知,尝到了爱情的甜蜜和幸福。不久康妮怀孕了,她与丈夫商讨离婚之事,但克利福断然拒绝。最终,康妮不顾地位、阶级差异与道德的禁忌,决定公开与梅勒斯走到一起。这对恋爱中的情人计划与各自的配偶离婚,开始新的生活。

四、康妮的觉醒如何发生的?

像多数年轻的女性一样,康妮对性与爱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成长历程。少女时代的她渴望浪漫爱情,初尝禁果后,却对男人从此不屑一顾,她认为:“一个女人美好而纯粹的自由,比任何性爱都要美妙得多。”即便在嫁给了克利福后,康妮依然认为“性爱只是偶然的、附带的事”,同时也感觉自己如同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金丝鸟,被庞大的虚空所吞噬,爱情、欢乐、幸福、丈夫,对她来说都是些半死不活的字眼。

不难看出,康妮的性爱观点深受当时主流社会的影响,即认为性既不美好,也不重要。但是与守林人梅勒斯的交往,颠覆了这些观念。康妮窥见全裸着洗澡的梅勒斯后,她的身体像被唤醒了似的,身心觉醒,生命开始蜕变。而最根本最彻底的蜕变,是从她与梅勒斯发生性爱关系开始的,梅勒斯为这个奄奄一息的女人注入新的活力,这个过程如浴火重生。相爱的二个人决定一起去抵抗外部世界。

五、小说是如何描写“性”的?

这部小说之所以惊世骇俗,是因为劳伦斯突破了语言禁忌,直接描写了林中两个男女的赤裸身体,多次细致地描绘了主人公的性爱过程。小说大致涉及到十余次,但每一次描写都在推进情节的发展,与主人公的生命蜕变息息相关。最初两次发生在林中木屋里,小说写道:“在她的灵魂里面,很遥远地,她觉着有什么新的东西在那里跳动着。”这里的描写充满诗意,人物感觉的微妙变化,具有某种神话色彩。梅勒斯如同希腊神话中的森林潘神,通过身体的爱抚与接触,唤醒了来自文明世界的“睡美人”康妮。

接下来场景移到了野外,梅勒斯与康妮如同伊甸园中的亚当与夏娃,赤裸着身体,在树下融合,在雨中裸奔,“这是上帝的儿子们和人类的女儿们在一起的时候了”,康妮感觉到了“另有一个自我在她的身体里面活着,在她的子宫里,脏腑里,温柔地溶化着,燃烧着。”如果说前一个场景,康妮是被梅勒斯唤醒,这里则是她身体的自我复苏与觉醒。在最后的一次结合中,他们达到了灵肉合一的完美境界。书中每一次的性爱描写,都是人物精神发展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出现了一些性描写,但并无污秽、亵渎之语。劳伦斯写康妮的“红杏出墙”,并不是鼓励婚外情,而是反对那种有欲无爱的虚假婚姻,以及廉价的乱性,因为“性应该是一种真情的流动,绝不是一时的冲动”。劳伦斯往往使用主观感受的诗化语言,以象征性的手法进行表达,具有神话和唯美色彩。这种描写不着眼于性行为本身,而是强调心灵与感觉的体验与交流。作家借“性”谈“人性”与“爱”,探讨的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个人与自我的和谐之道。在小说出版后,劳伦斯一直强调:“它并非是世俗眼光中的性小说。”在他看来,性爱是高尚、纯洁而神圣的,性行为是男女之间灵与肉的强烈体验与情感交汇;美好的情欲冲动是一种生命力的表现,是一种美。

六、小说的批判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控诉了无情的战争对引以为傲的欧洲文明造成的毁灭性的打击。战争给每个人留下了沉重的阴影与绝望。康妮的初恋情人和哥哥都死于战场,丈夫也在战争中造成了下肢瘫痪;梅勒斯在埃及和印度的战场上九死一生。

同样,男女主人公也对日益发达的机械文明与工业化进行了揭露与反抗,尤其是守林人梅勒斯毫不留情地控诉它对人的摧残。在这部小说中,机器、电灯、金属、汽车、铁水、煤矿等现代文明元素,总是与森林、大地、风信子等自然元素构成紧张的二元对立关系。

劳伦斯小说中的性描写,凸显的是对生命力的讴歌,对禁锢生命力的工业文明的抨击和抵制,其关注点落在了人类的命运前途上。只有在这个背景上去理解劳伦斯的人本主义思想,我们才能体悟到作家对自然和人类的至爱。

七、小说的象征风格是如何呈现的?

劳伦斯善于使用象征主义手法,小说中的人物活动场景——庄园与森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空间:庄园象征着缺乏生命力的上流社会和工业文明,森林则象征着充满生机活力的自然生态与爱的和谐世界,它们构成了文明与自然、现代机械与原始生命之间的尖锐冲突与对立。小说中对树木花鸟、自然风景的描写,往往与康妮与梅勒斯的心理世界和情感发展关联在一起。

劳伦斯大量运用了神话原型。如梅勒斯的原型是希腊神话中的人头羊身的潘神,是生命源泉的象征。康妮的原型是希腊神话中农神的女儿珀耳塞福涅。康妮走出了地狱一样的家,独自来到森林中,就像女神珀耳塞福涅一样,从寒冷的冬天走向了复苏中的春天。康妮离开庄园中的克利福,义无反顾地投入守林人梅勒斯的怀抱,他们之间的性爱具有某种神圣的宗教仪式,具有新生命的再生力量。

八、《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在中国的译介和影响

1936年,《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英文本出版后仅仅八年,小说的第一个中译本就在中国问世了,中译者是饶述一在“译者序”也是这样谈到劳伦斯的思想:“要做真正的人,要过真正的生活,便要使生命澎拜般的激动,这种激动是从接触中,从合一中产生出来的。”作家郁达夫称赞这部小说的艺术水准和巧妙结构。1986年饶述一的译本再版,第一版就发行了九万册,后来又出现了黑马、杨恒达等诸多中文译本。

批评家利维斯把劳伦斯称为“英国文学中的一位巨人”,与简·奥斯汀、乔治·艾略特、享利·詹姆斯、约瑟夫·康拉德等人并列。劳伦斯表现了人身上的非理性自我、本能的自我,而这“是生机勃勃且意义重大的发展方向”。在自然与文明、灵与肉、性与爱的探索方面,劳伦斯比其他任何作家都要走得更远,甚至更为偏激。他的小说对于20世纪后半叶的性解放运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有助于我们从性爱、婚姻、人际关系的角度思考人类文明的历史,寻求建立和谐两性关系的可能途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