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像环形山第1期直播回顾:摄影尽望乡
7月28日,我们开展了第一期“吞像环形山”摄影对谈节目《李伟:摄影尽望乡》。
第一期节目中,主持人就摄影师李伟个人创作经历和作品展开了一系列的交流,其中,有些问题颇有意思,现在小编进行了整理,便于大家阅读。
1,《大地》系列拍了12年的时间,我比较关心的是它们从多少卷多少张里选出来的?
李伟:因为胶卷比较贵,1个120胶卷6x7尺幅只能拍摄10张,我按快门没那么多,不可能随便按快门。
但《大地》用了多少卷?这个我还没有确切统计过,初步估计至少几百个120胶卷吧。
主要因为我底片太多了,我的宝图底片箱有二、三十箱底片。底片箱里有黑白、有彩色的,有135、120、和4x5底片。
所以只能等我有时间了,我需要把自己的底片好好整理分类一下。
2,您是怎么拍的《大地》这个系列,最初的设想是什么?
李伟:最初我就是想着拍自己的故乡,2008年那时我已经32岁了,人到中年开始回望故乡。对自己的故乡都不了解,我自己内心上也说不过去。
然后我也没想到,开始拍摄没多久,就有了反馈。我就发现这条路走对了吧。
3,拍摄《大地》系列过程中有什么困难吗?
李伟:拍摄《大地》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我拍自己的项目嘛,我也不为谁而负责,我也没有特别强迫自己。我有时间了就回一次家乡,就去拍一拍。
我实际上应该感到运气真好!拍这个项目,结果照片出来后被别人认可,有很多展览,还出版了书。我是很幸运的啊!
4,《新疆》你是每年怎么进行的,每次拍摄前会对某一个区域的题材提前做调研吗?还是去了看见触动自己的画面就拍?
李伟:新疆地方太大了,我也没有按什么计划。或者可以说某种创作思路已经在潜意识里有了。我就是按照自己什么时候有空余时间了,因为毕竟去次新疆够遥远的。新疆还有很多地方我没去过呢,所以还是先尽量都走一走,我看到自己有触动的画面就按下快门。
5,现在再看《克什克腾苍穹下》这部纪录片,您会觉得有哪些遗憾呢?
李伟:现在看我拍摄的纪录片《克什克腾苍穹下》,唯一的遗憾,就是有点太“平面摄影”了,而应该再更“电影”一些才好。所以有观众看完了说,感觉像是从一个静止的镜头,接着又一个静止的镜头。就像是从一张照片到另一张照片的感觉。
如果我拍摄下一部电影,应该会尽力避免这样。说声抱歉,我是一位从平面摄影师转到纪录片导演,才会有这样的特别的纪录片出现。当然了,我还是希望大家去看看我的这个纪录片。
6,中国传媒大学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我看您的作品多是远景别,是想刻意拉开距离,保持一个相对客观的视角吗?哈哈,类似侯孝贤的长镜头?
李伟:我上学的时候叫北京广播学院,后来改名叫中国传媒大学。没有上北广,就没有我现在的摄影艺术成就,也没有我现在的生活。
我在大学里选修了摄影课,学习了相机基本知识,学习冲洗黑白胶卷,暗房技术等等。
也是因为在北京广播学院的艺术熏陶,才让我后来走上摄影之路。
谈谈摄影的远景别,确实,这算是我喜欢的摄影风格吧。我不喜欢离拍摄对象很近那种照片,把相机都挨人家脸上那种。所以我个人也喜欢稍微安静一点的,稍微远一点观察这样的摄影风格。
我是喜欢侯孝贤的电影的,也喜欢长镜头的风格。
比如我喜欢的日本导演小川绅介说:“我有意识地把每一个镜头拍得长一些,尽量使影像扩散,使观众一边看一边可以同时思考各种问题。我希望尽可能地从我的影像中消除这种强制的时间”。
7,那天直播环节里李伟老师聊到在《新周刊》做摄影记者时用120中画幅相机来拍摄名人肖像,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是史航,一个是蔡澜。
蔡澜
史航
嘉宾介绍
吞像环形山第2期
嘉宾预告
廖璐璐
第七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得主
播出时间:8月18日,晚上8点
🏊 ... ⛱️ ... ☀️
本节目支持回放
想了解交流详情
听直播的朋友
可以扫码收听
- 评 论 区 见 -
| 你的观后感 |
🍳
插图 | 李伟作品
编辑 | 苦月亮
| 环形山 |
一个和摄影约会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