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教育孩子命都快丢了, 你真的确定这是在教育吗?
点击加载图片
文| 周梵
本文由|周梵(zerofield0)
1
最近在其他网络平台看到,一位家长陪孩子写作业导致心脏病发,送到医院搭了两个支架,后来感慨到,“陪孩子写作业,算了,想想还是命重要”。
点击加载图片
这事儿引发广大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的各种吐槽,说起来这些语言都很轻松,甚至搞笑感十足。
点击加载图片
点击加载图片
但是可以想象,在当下发生那个情景时,无论孩子还是父母那份煎熬和疲惫都是真实强烈的。
中国人有种能力,总能用种很轻松调侃的方式,像讲段子一样去讲一些生命中那些狗血的事儿。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对痛苦的消费,你既然让我这么难受了,我就戏谑你,调侃你,嘲笑你,这样我就不怕你了。
这种模式很像萨提亚系统里四种防御模式中的“打岔”,这种模式的人有创意、幽默、想象力等天赋。
点击加载图片
但他们的聪明还不足以让他们看清到痛苦背后关于自身人格问题的提醒,只是用这种方式去淡化或逃避这个问题。
这种调笑确实会让生活没那么沉重了,甚至可以哈哈大笑,但总有种笑中带泪的悲凉感。
如果调笑之后能有深入的思考,进而引发彻底的改变,那这种调侃可以起到术前麻药的作用,就能真正发挥它的正面价值。
但只靠打麻药过活,终究会来到一个什么麻药都失效的境地。
这是一种假性乐观,所以人们会发现,那些最会讲段子的人往往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而且通常发现时都已经到了不可收拾逃无可逃的地步。
点击加载图片
消费痛苦就跟消费任何东西一样,都要付出代价的。消费痛苦,会丧失对痛苦的尊重,进而错失痛苦带来的信息和价值。
2
再来说说孩子上学的事儿吧。
大家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抗拒写作业,而且都一样磨蹭拖拉,所有的家长陪写作业都痛苦不堪,以前只觉得自己家孩子有问题,现在发现这么多家长都有和你一样的问题。
有人陪你一起痛苦,好像就没那么痛苦了,因为这似乎在告诉你,这种痛苦是普遍的,正常的。
然而“正常不代表正确”,如果这么多孩子都这么抗拒写作业抗拒学校,所有的孩子和家长都这么痛苦,那么是不是在传递一个信息,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孩子们严重的不能彼此适应?
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来了,到底是孩子不能适应教育体制,还是教育体制不能适应孩子?
在很多年前我上国际教练的课程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德国老师在课程的开始跟我们强调了教练的三条规则:
1、教练要为沟通的结果负全责。
2、如果你的沟通对象不配合你,教练要为此负责。
3、沟通的过程中无论对方引发你任何感觉,教练要为此负全责。
教育是资讯、知识、情感等多种能量信息的沟通过程,教育者作为这场沟通的发起者和主导者,应该为沟通的结果负全责,而不应该试图去压迫孩子来达到沟通的目标。
在大学,很多选修课,学生自己有决定权去决定上哪个老师的课,如果一个老师的课,没人去听,一定不是学生的问题。
老师不能用学生不好学、贪玩、不听话这些理由来回避自己讲课无趣没有吸引力的事实。
而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讲课照本宣科,陈旧枯燥,对人性中渴望趣味性和参与性,渴望被尊重、被看到等这些基本情感需要过于漠视。
点击加载图片
要为自己的课程结果负责,努力寻求改善和变化,让自己的教学更有创意。
我经常听到一些老师和家长说,“孩子天生都贪玩,哪有主动想要学习的,学习都是压出来的。”
我认同第一句话,但第二句万万是不认同的,第三句简直丧心病狂。
这种压制造成的危害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它会浇灭孩子对学习天然的热情,还会造成各种人格上的缺陷,破坏亲子关系,甚至剥夺孩子的健康。
孩子当然爱玩,大人也爱,但是不代表爱玩就不爱学习。孩子只是不喜欢枯燥单调而且填鸭式的学习。
甚至可以说,这种爱玩正是对生命和世界高度热情的探索,且远远超过成年人的求知欲。
只有孩子才会问出:“为什么天是蓝色的?”
“人死了以后会怎么样?”
“为什么火堆越吹越旺,蜡烛却一吹就灭?”“如果我不是我,那我会是谁?”
很多时候孩子对生命的思考更深刻纯粹无疆界,成年人需要对孩子这种探索的框架有更多的臣服和尊重,而不是用自己的框架来压制对方。
孩子是大自然的产物,或者说更接近自然宇宙本来的样子。
这里面蕴含了生命进化上亿年的原始能量,动物、植物、地球,恒星、万物的生发都源于这股力量,这股力量比人类文明久远且伟大。
我不认为这股力量需要纠正,这种对孩子本性的纠正显得教育者异常的狂妄无知。
这种不能遵循孩子本性来给出合适的教育,却总是试图修正孩子,体现了教育者的无能,但无能其实不要紧,也不丢人。
教育本身也确实是极有挑战的事,所有的个人和群体都是从不会到会,从无知到知,从蒙昧到清明,做不到就承认自己能力不够,智慧不够,咱们慢慢摸索,慢慢改变。
但如果无能却不愿意承认自己无能,还把这个应该改变的责任转嫁到孩子身上,这才是最丢人的。
3
日本诺奖获得者中村修二的文章《诺贝尔奖得主反思:东亚教育浪费了太多生命》里谈到:
如今的经济现状已经不再需要顺从且遵守纪律的劳动阶层,相反,它对劳动者的阅读能力、数学素养和人文底蕴的要求越来越高。
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充满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导的终身学习者,需要他们有能力提出新颖的想法并付诸实施。
不幸的是,普鲁士教育体(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延用的就是普鲁士教育体系)的目标与这一社会需求恰恰相反。
如今的教育完全忽视了人与人之间异常美妙的多样性与细微差别,而正是这些多样性性与细差别让人们在智力、想象力和天赋方面各不相同。
在我看来,整个东亚陈旧的教育体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把教育的内容、时间和形式做了人为的硬性切割。
在内容方面,中村修二说到:“在标准化课程表的禁锢下,原本浩瀚而美不胜收的人类思想领域被人为地切割成了一块块,一块块便于管理的部分,并被称为‘学科’。
同样,原本行云流水、融会贯通的概念被分成了一个个单独的‘课程单元’。”
数学到物理,生物学到心理学,心理学到哲学再到神学本身并无明显的边界,本质上它们存在于同一事物同一空间中。
缺少任何一个维度来认识世界都是不完整的,会在原本被二元认知的世界中,出现更多的区隔和分裂,于是离我们看到世界的整体性就越来越远。
分科教育相对确实容易复制好操作,但正如那个著名的笑话,“因为路灯下比较亮,就在路灯下找钥匙。至于钥匙在哪儿弄丢的已经不重要了。”
4
在学习时间方面,集体意识似乎有个统一的认知,认为真正的学习只限于小学至大学这个阶段,当然,也包括研究生或博士,总之就是在校园期间才是真正学习的时候。
从校园毕业就进入工作阶段,学习的目的也很直接,是为了后面的工作做积累的。
而事实上,学习是一个终身的状态,无论是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一旦把学习认作是工作前的阶段性状态,是极其危险的。
点击加载图片
这不仅在学习上会造成极强的功利主义,而且导致我们看到大量的人成年之后的变化和成长就变得极为缓慢。
对过去学习到的知识没有更新和迭代的意识,这也是他们变得僵化而且自负的原因。
而且我不认为在校园期间,包括小学生和中学生这个阶段就应该远离社会或者工作,他们完全可以去接触除课堂学习之外更有丰富的世界。
无论是旅行(自己选择旅行目的地、制作攻略等)、打临工、做家务、公益活动、到爸爸妈妈的公司去参观甚至承担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事务,都是非常重要的体验。
可以帮助他们更立体的了解世界,孩子们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也可以更多看到自己的短板和天赋,更清晰的知道自己需要补足哪些方面的能力,以及更好探索自己想去深入发展的方向。
这也是我想谈到第三个方向,关于学习形式的问题,学习应该是多样化的,随时随地的。
目前整个教育体系,太过倚重课堂学习这种形式,其实课堂学习又有很多种形式,互动、两人互动、多人小组讨论、小组任务、体验参与练习、开放式提问……
而现有学校里的课堂学习形式单调的令人发指,有些小学甚至还要求孩子上课期间,手臂交叠放在桌上,不许乱动,时常有些老师经常让孩子“练坐”,一坐就是二十分钟半个小时。
用这样的方式来教育小学生,我觉得用反人性反人类来形容绝不为过。
成年人都不能忍受这种学习方式,怎么能要求正值生命力最为旺盛、探索性最强的孩子们喜欢这样的课堂?
如果他们不喜欢不配合,说明“孩子欠管教”“学习习惯不好”“家长要配合学校管好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这个教育体制存在了这么多显而易见很多漏洞,我们真的有必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来培养自己的孩子去适应它们吗?
这个代价可能是孩子的身心出现各种问题,对学习产生抗拒,亲子关系的裂痕……
这无异于削足适履,而且还是为了一只给不了你任何保证说“未来一定会美好”的“鞋子”。
5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读者问,那如果我不想强迫孩子适应现有的教育体制,但我不可能自己教孩子啊,我可以怎么做?那么给大家两条方案来参考。
(当然,如果你家的孩子在目前的学校教育能适应得很好,身心平衡健康快乐,对学习对生活都充满热情,那么后面提供的参考方案可以不用看了。我知道确实有这样的一群孩子可以做到,虽然比例很小,但不可否认有这样一群人是存在的。)
方案 1
可以跟老师谈,告诉老师,作为家长我对孩子的成绩没有要求,只希望TA不丧失掉学习的热情,并且希望孩子有一个健康的人格。
能身心健康的到初中高中大学,而不是前期逼的太狠结果后期乏力。学习这方面,TA把知识点搞懂就行,关于作业我不想强迫TA。
对你的挑战是……
你自己要有力量感,不去顺从权威,而且不会演绎老师会不会给孩子穿小鞋这种焦虑情绪。
(这只是念头不是事实。另外绝大多数老师只是不想有麻烦找上自己,内心并没有多阴暗,只要你沟通的态度是中正的,老师是不会故意对你家孩子怎样的。)
另外,你自己对孩子的成绩和所谓的“学习习惯”没有太多焦虑,对TA的未来有真正的信任,这样的谈话才可能有力量,否则你心里一定会认同老师传递给你的焦虑和恐慌。
方案 2
转学。现在基本每个一、二、三线城市都有一些非主流、新理念的私立学校。如果有心找一定找得到。
有些学校真的理念很不错,在尊重孩子的本性,也可以让孩子在玩耍享受的状态中去学习。
在我看来这些私立学校的硬件真没那么重要,校长和老师的状态,以及这个学校的学生和他们家长的状态,才是你考察的重点。
对你的挑战是……
如果你希望孩子快乐健康,但又认同主流教育的衡量标准不想放下,那么转学也会让你无比纠结。
以后升学的问题、能不能未来和主流学校对接得上的问题等等都会成为你焦虑的结节。
如果没办法信任当下的直觉,信任孩子有一个健康完整的人格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你还是想要掌控一切的话,
那依然没有办法能让你安心地让孩子进入一个新理念但非主流的学校。
6
以上是我给大家的可能性,当然这不是唯一的道路,也许你能找到目前更适合你家庭其他方式。
但是无论如何,作为孩子的父母,不被一些自己看到的漏洞百出的教育体制所裹挟,甚至把这份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能尊重孩子的本性,保护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是父母很重要的职责。
履行这份职责比给孩子攒钱读大学的难度大多了,这需要父母敢于质疑权威,敢于不从众,敢于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这是很需要力量的。
当这种不被裹挟的父母越来越多,也会倒逼教育体制尽快地改革他们自己,那整个社会都会发生改变。
我们也在用这样的方式去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更好的世界送给我们的孩子。
这不就是为人父母的意义吗?因为孩子,你有了改变世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