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孟子》赏析(38)学贵有恒
《孟子》赏析(38)学贵有恒
——第五单元 论教与学 第九节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孟子》系列第五单元的第九节,节选自《尽心下》,孟子告诫人们,为善向学,要有恒心,不可间断。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音wéi jiàn)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高子,是齐国人,据有关史料,他曾求学于孟子,还没有学明白道理,就要离开孟子而求学于他术。“径”字,指山坡。“蹊”字,指山坡上刚走出的小路。“介然”,指很短的时间。“用”字,这里指行走。“为间”的“为”字,读二声,“间”字,读四声,“为间”,就是“有间”,指隔一段时间。“茅塞”,指茅草丛生而堵塞了路。
这段话的意思是,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刚走出的小路,经常有人行走就会踏成一条大路;隔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茅草就把它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
孟子借用“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这一现象,告诫弟子,茅草已经堵塞了你的心,要赶紧去除。言外之意是,你在这里学道未成,就三心二意,如此缺乏恒心,必将一事无成。
鲁迅说过:“这地上原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走出来的,而是要经过不间断的、持之以恒的开拓,才能踏出一条大路。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一样,没有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没有日积月累的功夫,是不可能成功的。
心灵的修养更是如此。贪欲的滋生,疑惑的困扰,都会成为堵塞心灵之路的茅草,必须抓紧驱除。而驱除的办法,就是要加强学习,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就是要认真反省,克服贪欲和私心;就是要坚持不懈,从不间断地努力向善。
有时候,我们心中产生了解不开的疙瘩,听人一句关键性的话,便觉得豁然开朗。《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描写了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话说天下大势,规划三国鼎立蓝图的故事。刘备听完以后,离开坐位向诸葛亮拱手谢道:“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顿开茅塞”这个成语,就源于孟子的这段话。常言道:“话是开心锁”。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经典?因为经典承载着中华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核心理念、深邃智慧,学习它,可以从中获得“顿开茅塞”的灵感,获得“拨云雾而睹青天”的力量。
附:
【原文】
孟子谓高子(高子:齐国人,曾求学于孟子,未明道,去而学于他术)曰:“山径之蹊间(山坡上刚走出的小路。径,通“陉”,山坡。蹊,山间始行之小径),介然用之而成路(每隔很短的时间就去行走,就会变成一条大路。介然,指很短的时间。用,行走);为间(音wéi jiàn,即“有间”,隔一段时间)不用,则茅塞(茅塞:茅草丛生而堵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尽心下》
【译文】
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刚走出的小路,经常有人行走就会踏成一条大路;隔一段时间没有人去走,茅草就把它堵塞了。现在茅草也把你的心堵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