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豫章梅林派“千十三公”谱录错误的辨析
摘要:辨析了曹氏豫章梅林派“千十三公”谱录记载的错误,认为谱录中关于“千十三公明崇祯十七年被土贼王绍佩剁死,当鸣缉捕府赵同知问辟案存葬唐家泉山与余同茔”记载中的时间存在数百年误差,认为“被土贼王绍佩剁死”之人最大可能是“千十三公”第九世孙曾任“正司农吏部尚书”的曹若参公比较合理。
关键词:曹氏 ,千十三公,谱录
鄂州曹氏豫章梅林派《曹氏宗谱》在“千十三公”(先祖名讳)的谱录中有如下记载:
千十三:娶余氏生子宝十八,续妣赵氏,继妣钟氏生子兴八,公住唐家泉,明崇祯十七年被土贼王绍佩剁死,当鸣缉捕,府赵同知问辟案存,葬唐家泉山与余同茔。续妣汪氏葬水泾堤北,赵、钟二妣葬不详。
查其他同宗历届曹氏宗谱,关于“千十三公”的谱录记载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相同点均表述为:“明崇祯十七年被土贼王绍佩剁死,当鸣缉捕,府赵同知问辟案存,葬唐家泉山与余同茔。”不同点就是作为“千十三公”嫡系后裔的鄂州曹氏补充了“续妣汪氏葬水泾堤北,赵、钟二妣葬不详。”的记载。
从上述谱录可知:“千十三公”生庚未详,其一生先后娶了四任妻子,原配余氏生一子名“宝十八”,续妣还有赵氏和汪氏,继妣钟氏生子一名“兴八”。鄂州豫章梅林派曹氏即为“兴八”公后嗣。“千十三公”殁庚被记载为“明崇祯十七年”,死因为“被土贼王绍佩剁死”。结果是“当鸣缉捕,府赵同知问辟案存”,虽然促使了官府赵同知“当鸣缉捕”,但最终“问辟案存”,没有结案。这是为何?
“千十三公”以行次为名,与我祖“千十七公”为同胞兄弟。我祖“福十公”(行次为“千十”)生六子,分别为“千十一、千十二、千十三、千十四、千十七、千十九”,其中行次缺失的“千十五、千十六、千十八”为“千十三公”其他堂兄弟之行次。(特别说明:“千十一、千十二、千十三……”这些行次并非对应数序“11、12、13……”,而是上承其父“福十”公的行次“千十”取名,即“千十公(福十公)”的长子行次为“千十 · 一”,次子即为“千十 · 二”,三子即为“千十 · 三”……)。
笔者发现“明崇祯十七年被土贼王绍佩剁死”的记载完全不符合“千十三公”所处的时代,时间上存在严重偏差。虽然“千十三公”出生时间未详,但从曹氏豫章梅林派最早有生庚记载的“君锡公”生于南宋咸淳二(1266)年可知,“千十三公”作为“君锡公”的同宗堂叔父,其出生时间当为南宋时期的宋宁宗期间,且出生年当比其堂侄“君锡”早。笔者在《曹氏豫章梅林派守敬公及其后嗣八代先祖生庚辨察》一文中曾推算出“千十三公”约生于宋宁宗嘉泰三年癸亥岁(1203年)。虽然这个时间只是笔者的推算结果,但误差不至于很大。公元1279年,元军攻破崖山,宋帝溺死,南宋灭亡,之后直至1368年的89年间为元朝统治,到明朝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应天府即帝位,改元为明朝。而崇祯十七年已经是1644年,正是明朝灭亡当年。从南宋灭亡的1279年到明朝灭亡的1644年,期间经历了元朝、明朝两个朝代,历时365年。自“君锡公”出生年(1266)至崇祯十七年(1644),期间也已经历了378年。而“千十三公”怎么可能会在至少四百余年后的崇祯十七年被“土贼王绍佩剁死”呢?显然,这是修谱时张冠李戴的错误记载!
按照人类繁衍一般规律,从“千十三公”所处的南宋至明朝灭亡的崇祯十七年,起码也应传承近十代人了。从“千十三公”后嗣字辈看“千-兴-宗-添-廷-愿-思-玉-治-景-大-可-自-职-立-家-欣-盛-善-衍-懋-庭-树……”,其第八世孙“治葵”公“科名廷对,号心葵,万历四十四年(1616)贡生,主讲江汉书院,诰封户部陕西清吏司主事,妣姜氏,赠宜人,生子一叅,公妣生殁未详,俱葬太阳山壬山丙向。”可见,“治葵”公相当于现在的一名教授。“千十三公”第九世孙“景叅”公“即若参,字汉臣,号绣虎,天启四年(1624)甲子举人,初任彝陵州学政,官终拜正司农、吏部尚书,妣柳氏、余氏诰封宜人,生子三:悦、春、年,副妣张氏孺人生子一太,邑志大传详前,公生於万历十四(1586)丙戌,月日时未详,殁於崇祯十五年即顺治壬寅,月日时未详,葬太阳山壬山丙向,有碑。三妣生殁俱未详,葬江家泾丙山卯向。”
“崇祯十五年即顺治壬寅”这一记载又明显存在时间错误,崇祯十五年即公元1642年,岁次壬午,并非壬寅。顺治为清朝太祖福临的年号,公元1644年,大清入关,顺治即帝位,明朝灭亡。按谱录记载,就有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景叅(若参)”公殁年应该正是明朝灭亡,大清入关的顺治元年,即公元1644年,甲申岁。当“甲申”二字字迹模糊时,修谱者误认为“壬寅”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因此,“景叅(若参)”公的殁年当为“崇祯十七年即顺治甲申”才符合历史时间和事件。
“景叅(若参)”公从出生于1586年,至殁于1644年,享年仅58岁,这对于一个明朝正二品官员来说,其生存时间也显得不足,非正常亡故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再回到“明崇祯十七年被土贼王绍佩剁死,当鸣缉捕,府赵同知问辟案存”这个问题上,我们就不难发现,“景叅(若参)”公亡故之时正处于改朝换代的时间节点上,正是由于明朝灭亡,清朝入关,才会导致“府赵同知问辟案存”,案件未予结案。因此,“景叅(若参)”公为遭遇土贼王绍佩毒手的可能性最大。
另据荆楚网2006年12月11日报道:鄂州市鄂城区燕矶镇杜湾村5组曹家铺湾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墓群,最早的一座为明朝崇祯年间曹若参墓,至今仍保存完好。这处古墓群位于曹家铺湾太阳岗。最近,杜湾村婆龙庙的住持释谛云在寻找与婆龙庙有关的传说典故遗迹时发现了太阳岗上的明朝崇祯年间曹若参墓。时年81岁的村民曹衍元说,现在居住在曹家湾的曹氏族人,都是曹若参后人,属曹若参第三子所传,至曹衍元已是第十一代。曹若参后人另有两支分别迁到了四川和湖北黄冈。
根据以上辨识,笔者作为“千十三公”侄孙后嗣,希望我曹氏豫章梅林派再次续修宗谱时,应将“千十三公”谱录记载予以更正。“景叅(若参)公”最为符合“明崇祯十七年被土贼王绍佩剁死,当鸣缉捕,府赵同知问辟案存”的记载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