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印:浙派篆刻大师丁敬和陈豫锺的“文章有神交有道”都好在哪儿

今天说两方印面文字完全一样的印,两方印印面都是杜甫一首诗的首句:“文章有神交有道”。这两方印又都是浙派大师的作品,一方是浙派开派宗师丁敬的作品,如图:

(丁敬:文章有神交有道及边款)

这方印纵1.2厘米,横1.3厘米,边款内容是这样的:“石巢进士彬雅能文,翩翩少年有古君子风,与老友近漪大兄居相近,暇时辄过访之,以自序文艺就正老夫,笔致高妙,远擅古人之场,而书法古拗,浑朴之气溢于毫楮。用刻此印赠之。即以订石交之永好云尔。癸酉六月砚林漫叟并记。”显然,这方印是丁敬58岁时应友人近漪所嘱为石巢进士篆刻的一方印章。

另一方则是位居“西泠八家”之一的另一位浙派大师陈豫锺的作品,如图:

(陈豫锺:文章有神交有道)

这方印纵2.3厘米,横2.2厘米,边款的内容是这样的:“文章有神交有道,端复得之名誉早。爱客满堂尽豪翰,开筵上日思芳草。安得健步移远梅,乱插繁花向晴昊。千里犹残旧冰雪,百壶且试开怀抱。垂老恶闻战鼓悲,急觞为缓忧心捣。少年努力纵谈笑,看我形容已枯槁。坐中薛华善醉歌,歌辞自作风格老。近来海内为长句,汝与山东李白好。何刘沈谢力未工,才兼鲍昭愁绝倒。诸生颇尽新知乐,万事终伤不自保。气酣日落西风来,愿吹野水添金杯。如渑之酒常快意,亦知穷愁安在哉。忽忆雨时秋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饮令心哀。昔丁居士尝拈此诗首句为汪蔗田制印,今已为人磨去,不可得见,余向藏居士印谱有之。赵生之琛,课余之暇,肆力篆刻,尤邃意款字,苦于无见闻,余于此虽不能如居士之入化境,工整二字足以当之。箧中适有是石,因仿居士此作,并刻少陵诗于石,俾置之案上,作画家粉本可耳。丁巳五月,秋堂记。”显然,这方印是陈豫锺仿丁敬刻的,原因是他的学生赵之琛喜欢边款,他就刻来给赵做学习粉本用的,这一年,陈豫锺36岁,赵之琛只有17岁。

杜甫的诗《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我们专放到唐诗系列里去说,边款里记载的轶事,陈豫锺说丁敬的这方印已经被人磨去,他只在印谱里见过,但据说丁敬的这方印现仍存于上海博物馆,没有亲见,只能存疑,以俟知者。今天只就印章印面说说。

我们把两方印的印面稍稍放大,放在一起比较一下:

(两方印的比较)

1、各有巧妙的呼应。一方印面虽只有方寸,但真要耐读耐看,就肯定会有较多的艺术手段运用,并不只是把正常的文字换成篆书,码到印面上刻出来算完,这两方印,印面文字相同,布局样式也都以二三二布局,两位大师也都使用了呼应的手法,但细细思量,呼应的手段虽然相同,都是改变笔画的正斜,但细节处又各不雷同:

丁敬大师的印“文”、“交”、“有”三字用斜笔,“章”、“有”、“神”、“道”各用纵横直笔,不稳定的斜笔三字呈现“V”字形三角分布,由此构成了三角形特有的稳定感,倘若只有一字或两字,印面就失去稳定,这种呼应形成的是三角形的倒“品”字呼应,与其他四字正笔形成的正品字互相咬合,局部的斜笔不稳定以求印面不死板,不呆滞,大局方面又用三字的三角分布求得稳定并与其他四字咬合紧密形成稳字;陈豫锺大师说是仿丁敬大师印,其实印面文字几乎都做了另行安排,“文”字用了方正篆法,第一个“有”换成了斜笔处理,与下面的“交”字形成斜笔呼应,第二个“有”字,陈大师又完全改用横平竖直的直线,印面大格局是对称的“H”形稳定章法。两方印都有正斜呼应,但处理方法又各擅其妙。

当然,呼应的因素还有。比如丁印的“道”字的中竖与第一个“有”字的头部的中间一笔均不用平分空间,“章”字的中部“田”字形与神字的中部田字形都用浑圆处理等;而陈印的呼应处比如“文”字的四个纵笔与“道”字的四个纵笔,“章”字田形与“神”字中田形的方形处理等。这些处理看似都不显眼,其实都是大师经心揣摩的苦心经营处。同时,这些文字的正斜不同的呼应处理,也构建了这方印的红白疏密关系(不再细说,稍加观察就能发现)。

(两印不同的斜笔呼应)

2、同一方印相同字的正斜处理。关于这一点,读书法作品时,最经典的要属《兰亭序》,一篇文章下来,有28个“之”字,书圣王羲之把这28个“之”字写得完全不一样且各有姿态,为后人佩服和称道。印章本是方寸艺术,一方印内出现相同的字在同一局限的空间内,极难处理,而这两方印都处理得非常精妙。印文中天然有两个“有”字,为避死板,两位大师选择了不同的篆法,一正一斜,碰肩的两个字姿态完全不同印面活泼多了。所不同者,两方印中的有字的正斜服从了全印的大章法,丁印两个有字第一个正第二个斜,陈印两个有字第一个斜,第二个正,处理原理相同,手法却各有精彩。

(两印不同的“有”字的正斜变化)

3、气息。一方印作,必然呈现统一的风格和巧拙气息,关于这一点赵之谦评价浙派说“浙宗见巧莫如次闲(赵之琛)。曼生巧七而拙三,龙泓(丁敬)忘拙忘巧。”(《书扬州吴让之印稿》)可见赵之琛是巧到极致的。而他的巧,正来源于他的师傅陈豫锺。我们看陈豫锺这方印,是玉印印式,布排工稳,线条间隙与线条粗细控制精准,气息是灵巧、精致、整饬、安稳、典雅的,他的弟子赵之琛也正是切玉印风达到极高水平的印家,显然是从陈豫锺这里继承了太多的东西;丁敬的印是真正的忘拙忘巧,不事经营,却拙态尽出,不加修饰而稚拙之气充沛,笔画粗细、线条之间的间隙完全不加刻意安排,但天然有一股质朴厚实之态,气息是浑朴、安静、老拙、自然、苍劲的,要知道,这方印仅只有1厘米见方多一点,呈现这样的面貌,实在是大师境界。

(可以放大当碑帖使用的边款)

4、边款。陈豫锺大师说这方印的边款是刻给赵之琛作粉本,粉本是绘画用语,本指古代绘画施粉上样的稿本,这里对于赵之琛来说,就是榜样、样本的意思,师父给做的样本,如果有机会,大家一定要把边款放大来看,字态工稳与飘逸并存,端庄与鲜活齐具,拿来做行楷小字的碑帖也尽可行了,边款又与印面气息相同,极尽典雅曼妙。跟陈豫锺的密密麻麻的边款一样,丁敬大师的这方印边款也是密密麻麻的,只有3厘米高的印体四面刻了91个款字,仍然留有透气处,每字不足米粒大小,蝇头点点,笔画顿挫飞扬之态交待清楚,可谓精丽之极,让人叹为观止,且书体老拙之态尽显,与印面浑然一气,非人、书、印俱老者不能为。

(【布丁读印】之7)

(0)

相关推荐

  • 【“西泠罪人”——赵子琛】印坛西泠八家,梅花孤山传神。

    ["西泠罪人"--赵子琛]印坛西泠八家,梅花孤山传神. 2021-01-25 18:18·中国梅花三百篇 <中国梅家七十四---赵子琛> 文/梅园水仙(初稿) < ...

  • 素情自处

    不同凡俗,有小火慢炖的功力,这是一位一生都在追求文人之意趣者--陈豫钟.此君号秋堂,墨缘居主,斋号求是斋.钱塘人,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浙派篆刻家,也是"西泠后四家"的起始人物. 如 ...

  • 读印:篆刻大师邓石如的“一日之迹”

    何震的弟子梁袠刻过一方印,内容是"一日之迹",后世的大师们陆续都在仿刻,比如,邓石如仿梁袠,吴让之又仿邓石如,此后,黄牧甫又仿,陈师曾又仿--显然,这些大师们一致认为"一 ...

  • 浙派篆刻之丁敬

    篆刻艺术,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是汉字特有的艺术形式.篆刻兴起于先秦,盛于汉,衰于晋,败于唐.宋,复兴于明,中兴于清.迄今已有三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篆刻,自起源 ...

  • 读印:皖派篆刻大师邓石如“意与古会”好在哪儿

    昨天发邓石如的传记,发现有这样一个怪现象:邓石如与浙派的蒋仁同岁,比黄易大1岁,比奚冈大2岁.应该说,邓石如生活的年代正是浙派的鼎盛期.但是我们看他的作品,却极少有浙派的影响,什么原因呢?邓石如生前也 ...

  • 读印:大师们那些意象丰富的篆刻作品

    篆刻前辈叶一苇老先生说过一句话:"篆刻艺术的核心是文字的造型.文字造型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究其根本,篆刻美的根本追求方法,在于体现基于汉字本身的文字之美.中国的汉字是依赖于字形 ...

  • 篆刻大师吴昌硕印存

    篆刻大师吴昌硕印存

  • “浙派篆刻”的开山鼻祖:丁敬

    丁敬,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1695),卒于高宗乾隆三十年(1765),年七十一岁.字敬身,号砚林,又有钝丁.清梦生.梅农.丁居士.玩茶翁.龙泓山人.砚林外史.胜怠老人.孤云石叟.独游杖者等别号.据 ...

  • 篆刻大师的印风对比

    @篆刻微刻 齐白石虽然面对"西学东渐"的潮流,但他内心从没有焦虑感,因为他身处乡村,远离社会变革的前沿.他的思想仍然维持着前辈那种思考问题的观念,他的书印仍然维系了古典传统.如果说 ...

  • 看篆刻大师印面,让你知道印底要刻多深

    朱复戡(1900-1989)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40岁更名起,号复戡,祖籍浙江鄞县.题襟馆早期会员,师从南洋公学总理张美翊.吴昌硕,早年与罗振玉.康有为.冯君木等过从甚密,获益良多,留法归国后任 ...

  • 篆刻大师刻一枚白文印,片尾教你一个小窍门,印出来更加清晰美观

    素材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材来源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