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雅庐书场
这个月初我写了一篇顺昌路最后的市井烟火,有读者朋友提醒我:你忘了雅庐书场。哎,作为一个身份证310103打头的上海市民,怎么可能忘了雅庐书场!即使没在那里听过书,也该在那里的游戏机房打过游戏。即使不会打游戏,也该在那里买过搪瓷盆子塑料碗。即使没买过搪瓷盆子塑料碗,17路电车、109路公交车总坐过,来来往往那么多次,“雅廬書塲”那么大、那么醒目的四个繁体字,怎么可能视而不见,又怎么可能说忘就忘却了呢。之所以在那篇把顺昌路从头走到底的文章中没有提雅庐书场,只是想把雅庐单独拿出来讲一讲,因为书场是很多人的共同记忆,也是评弹这门市民艺术几乎最后的阵地。明年是顺昌路120周年,雅庐书场的历史稍微短一点,今年正好一百年。从柳林路到顺昌路,再从顺昌路到现在的重庆南路,希望“雅庐书场”这块牌子还能坚持下去。
动迁之前的顺昌路雅庐书场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评弹的听众都知道说“英烈”的张鸿声,尤其津津乐道于他起的“胡大海”角色。张鸿声的老师蒋一飞是说“英烈”的前辈,也是雅庐书场的创办人之一。那一年是1920年,网上看到的蒋一飞资料,1892年出生,旁边有个小小的问号(?),也就是说他具体生于哪一年还有争议。但八九不离十,1920年的时候蒋一飞不超过三十岁,放到现在,他顶多算是个“优秀青年演员”,但在那个年代,蒋一飞已经是响档,并且与人合资在八仙桥的格洛克路(今柳林路)上开设了这家雅庐书场。
四十年代的雅庐书场
位于柳林路48号
图片翻拍自《老上海百业指南》
那个年代的上海书场林立,评弹行业的竞争也空前激烈。雅庐书场如果说有什么特色,一是地处“八仙桥”地区,周边剧场林立,西藏南路、寿宁路等地的弄堂里,住了很多艺人。二是蒋一飞本人是艺人,请人、排档,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蒋一飞1948年去世,文中这张老地图是1947年左右的。关于柳林路时代的雅庐书场,没有太多资料留下来,从地图中可以看到,比一般的民居大不了多少,不过是三幢石库门的体量,“螺蛳壳里做道场”,一家小书场而已。《新民晚报》记者文章里说,90平方米的营业面积,长凳和方凳加起来,150-200个座位。但即使是家小书场,在评弹的全盛时期也能生存发展下去,有老听客回忆有一次严雪亭在这里说《杨乃武》,路过的黄包车夫都不肯走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柳林路的场子很小,站在场外也能听到书场里的声音。
顺昌路的雅庐书场
图片来自新民晚报
雅庐书场在顺昌路的门牌号是315号,原为同乐大戏院。说是“大”戏院,200平方米,长排软垫翻椅425座,比柳林路大了一倍多,其实也是个小剧场。同乐大戏院原来是唱越剧沪剧的,公私合营以后,和雅庐书场就像卢湾区和黄浦区,静安区和闸北区一式一样,“拆二建一”,合并了。越剧和沪剧改到兴业路那里的大同剧场演出,雅庐专攻评弹。1966年,雅庐剧场和众多剧场一样,换了个名字叫“红旗”,过些年改了回来。太平桥的大同戏院改名大庆剧场,就没再改,“大庆”的名字一直用到动迁拆除。在老卢湾的地界内,马当路的大华书场和顺昌路的雅庐书场是评弹演出的专业场地,相比之下,大华书场条件雅一点,档次略高一点,拆得也早。雅庐书场更草根一点,用以前的话说“更贴近群众”,所以生命力也更强一点,这一段顺昌路拆了,他们还顽强地生存着。
顺昌路雅庐书场内景
图片来自《新民晚报》
2012年停止日场演出的公告
图片来自“神经熙熙的蝉想”微博
顺昌路雅庐书场拆除现场图1
图片来自“myfans”微博
顺昌路雅庐书场拆除现场图2
图片来自“myfans”微博
顺昌路雅庐书场拆除现场图3
图片来自“myfans”微博
对于顺昌路的雅庐书场,我是带有几分抱歉的。小时候跟随家里老人听书,要么去西藏书场,或是去大华书场,印象中不曾去过雅庐。后来求学、工作,偶尔听听评弹,只是通过电视和广播,有了网络,更加方便。我不曾到顺昌路雅庐书场听过一次书,只是在顽皮的少年时代,在那里看过港台电影的录像、打过游戏……后来这些行业也式微了,雅庐书场的门面做起了锅碗瓢盆的生意。老雅庐书场拆除后,中间断了几年,到2016年,在重庆南路靠近建国中路的黄浦区文化馆重建了雅庐书场。10元一张门票,还附送一包袋泡茶,因为重庆南路离我住处较近,我第一次走进雅庐书场听评弹,还是这几年的事。
重庆南路的雅庐书场
笔者摄于2018年10月2日
10元一张门票
附送袋泡茶一杯
笔者摄于2018年10月2日
演出的是《三笑》
演员是上海评弹团的冯文进和桑辉琴
笔者摄于2018年10月2日
顺昌路的老门牌
笔者摄于2018年10月2日
雅庐书场附有一间展览厅
此为薛筱卿穿过的演出服
由庞志英提供
笔者摄于2018年10月2日
说起来还是抱歉,从2016年至今,我到雅庐书场听书的次数,总共也没一次,只在2018年国庆节那次拍了几张照。据我所知,雅庐书场还在坚持演出,依然是上海重要的评弹演出场地。因为评弹演出多在下午,对上班族的我而言,去书场的机会不多。但我希望这个延续了一百年、像只“打不死的小强”那样顽强地生存到现在的场地,能延续下去,能延续另一个一百年。因为评弹艺术仅有电视、广播、MP3,以及拼盘式的开篇演唱会是远远不够的。评弹需要有长篇,有书场,有每天捧着杯茶眯着眼睛打拍子的专业观众,更需要在书场里谈笑风生、说古唱今的“先生”。那样的演出场地才是真的“书场”,那样的生活场景才真谈得上是“雅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