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医当学李阳波,中医只有一条路
李阳波先生(1946—1991)是中医学者,但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者”,而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思想家、临床家、理论家。
中医的路到底怎么走?学院派主张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民间的呼声则是回归传统,走“古中医”之路。
近数月来,我利用有限的业余时间,拜读了李阳波先生的几部学术著作:《开启中医之门》(刘力红 唐农 刘方整理)、《伤寒论坛讲记》(李坚 黄涛胡存慧整理)、《五运六气讲记》(黄涛 李坚 文玉冰整理)等,在精研思考的同时,对重点部分做了读书笔记。
实事求是地讲,我被先生卓越、深刻、独到而又自成体系的学术见解深深吸引。以我之目力所及,如民国年间的经学大师廖平先生、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任应秋先生、八十年代的方药中先生,还有当代的杨力教授,都对五运六气素有研究且成绩卓著,堪称中医教育家、理论家;但以我近四十年中医生涯的感悟,能称得上中医思想家者,怕是一个世纪不一定出现一个!李阳波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中医人才。
先生崇古而知新,一反陈陈相因之论,每发真知灼见,真正做到出色地传承与完美地发展。
如他对《伤寒论》的研究,完全退到《伤寒论》条文的背后,以高屋建瓴的学术视野,寻找出张仲景著述的思维框架(或者说思维模式),通过画图(症图、药图、命图)的方式,独特表达出其内在结构——这是很了不起的创建!
他的“阴阳术数构系”思想,是真正打开五运六气迷宫之门的一把钥匙。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先生经过严密的推理,将运气学说与《伤寒论》方剂体系进行了有机结合——这又是一个了不起的创造!
可惜天妒英才,先生不幸早逝,抑或“天机”泄露,冥冥中定数使然?令吾辈扼腕痛惜!
先生的学术思想值得每一位中医学人深深思考,未来中医的路怎么走?我们不必急于回答这个问题。作为扎根于华夏传统文化土壤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医文化生态的绵延持久是不容质疑的。关键是吾辈学人如何扎实地继承(包括重新构架知识结构)与深入地消化(涉及思维方法、思维转换、思维模式)。这就需要积淀,需要定力,需要视野,更需要境界……
以下选录部分李阳波先生的论述,为了阅读思考的便利,我选择语录文体,对某些段落文字在充分尊重作者原意的前提下略作调整斟酌,在此一并说明。由于论述的专业性较强,即便是中医业内人士,完全看懂也是不易的。我以为当细心思考体会。既是缅怀,更是激励鞭策吾辈中医学人:
1、《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指出了太极是产生象与空时结构的本源。《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指出了道是产生数与物的本源。《易·系辞》又说:“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指出了易是太极与道的统一体,易具有太极与道的两面性。象、空时结构、数、物,这四者都是同一的东西,它们都属于易。
2、《素问·至真要大论》:
“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阴阳应象大论》:“夫变化之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可以说,“神”在《内经》里是相当重要的,《黄帝内经》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建立在“神”基础上的,“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藏为肝。”神的联系如此广泛,形成如此相互关联的链,我名之曰:“宇宙神系”。我们的先人经过思维,认为最基本的东西构成宇宙万物,而且它也能反映不同物类之间的相互联系。东方怎么跟风联系?风怎么跟木联系?木又怎么跟肝联系?就是由于“神”这个基本的物质,基本的力量。这个力量我们无法探清楚,可是理性思考能够判断出它肯定存在。中国人的哲学就是一门“无中生有”的哲学,“无”我们看不到,可是透过“有”,我们就能认识“无”。
3、《素问·天元纪大论》: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这里提出两个重要概念:一是变化,一是神圣。在我们人类科学的事业上,有三样东西是永远不能穷尽的,是科学必须永远探讨的课题:第一,宇宙的演化;第二,物质的组成;第三,生命的起源。中医里面任何一个概念,都要考虑到宇宙的演化问题,都要跟物质的组成、生命的起源发生联系,而构成物质的本源是“气”。这个“气”在中医里有独特的表达:太极里有阴阳,阴阳里有五行,太极、阴阳、五行分则为三,合则为一。一者,气也。
4、爱因斯坦重视科学史的考察,他认为一部历史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即外部历史与内部历史,历史存在着外部特征与内部特征。它的外部就是历史文献(只是依据的一个方面),而对内部特征的判断,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在它的一定构造体系里进行思维——即直觉判断。黑格尔说:“抽象是哲学的公敌。”同样,抽象也是中医的公敌。中医本身是不可能抽象的,故中医很难用逻辑的方法来证明。中国人的思维是理、数、象、占。有了经验感知(非常规范围的特异感知),再加上阴阳术数构系,就构成了比较完整的中医概念要素(如经络)。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了时间、空间、运动、质量、能量、引力与自然界基本要素之间的联系与转化,有趣的是,运气学说中的十二变正好对照上述各项。
5、在阴阳术数构系里,
象、数、理确实存在一种相关性,努力发现、寻找这种关系,也就是去做“占”的工作。象与数之间存在一个理,只要具备其中的两样,就可以做出判断,占就是判断。你给了我象,给了我理,我就可以判断出那个数来(即可以推断出哪一年会得这个病)。
6、运气学说是《内经》的内经,
其中的神物系链使人知道,不同属性的东西的共同基础及内在联系是什么。并高度概括出天地人之间的作用关系不外六大形式——三阴三阳。气组成万物,气分阴阳,由阴阳再分三阴三阳,阴阳划分为六以后,再与风寒暑湿燥火相联系。所以,三阴三阳是理性思维的结果。
7、我的研究概括起来就是“一法三性”:
一个方法,三个性。即用还原论的方法来探讨研究传统文化里的概念,具体说是要放在宇宙生物合一的背景上进行还原,而对每个概念进行具体解释时,必须符合三条标准(三性)——简单性、统一性、复杂性(指包含信息量大),前两条是爱因斯坦提出的。五运六气这个阴阳术数构系是中医思想最杰出的体现,很完整,很优美,很协调,很统一,同时也很简单。是完全符合爱因斯坦提出的简单性和统一性原则的医学体系。简单性,是指一个理论、一门学问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是简单的;统一性,是在于说明这个简单的原理、结构具有广泛的融合性,能够用来说明和解决众多复杂的问题。爱翁常用这样一个原则来作为科学美的标志。中医确实是一门具有美学性质的医学。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用“象”来表达。换言之,医是道家(也是易学)在人体的学问,要对太极、河图、洛书作出一种还原性的解释。
8、发散思维是科技天才的共性。
如车轮之轴与车条的关系,书虫是始终在车轴里转;天才的发散性思维就是车条乃至整个车轮。
9、“时相”这一概念包容了传统文化里的相关概念,
甚至也包容了现代科学里的一个基本思想:即一个守恒量是跟一个相位因子不变性密切相关的。
10、《内经》将医分为四个层次:
神、圣、工、巧。其中神是最高的层次,如果将阴阳作为一种可测的实体,无疑是达不到“神”的境界的。所以,阴阳不测的关键,就是要用“象”来把握阴阳,这是造就高层次中医的唯一途径。阴阳为何要分三阴三阳?为什么要有太少之分?这体现着一种变化观,少为生,太为极,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因此三阴三阳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变动观。
11、作为原则依据,
在对《周易》、《老子》、《内经》著作里的概念进行注释时,必须将概念还原到以象为基础,以易、道、太极、五行、八卦、河图、洛书为特定模式的唯象思维上。使概念符合阴阳术数构系的转换运算,借此来获得外部的证实或理论内部的完备性。《内经·五运行大论》曰:“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
12、乾坤虚冲激荡,
寒热温凉交替,天地人气相感,喜怒哀乐变幻,相火居乎位,君火昭乎明,相位不同,相变则异。“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以是根据,明是明亮,位是位置。君火是根据星体的明亮度来判断的;相火的温热是根据东南西北中的不同地理位置决定的。万物生长需要能量,这个能量可用相火来表示,“位”是指东南西北中的位置,不同的位置相火是不同的,故东南西北各个地方的物产是有很大差别。联系人体,我们运动走路、消化、生殖,男精女血,这些均需相火提供能量;而我们的感官、思维则需靠君火来维持。君火由心统领,即心主神明;相火源于命门,寄藏于肝胆。治疗上,神经衰弱,智力不足,可针对君火考虑;体力不足,生殖无力,应从相火考虑。
13、壮乎哉,气象万千,气唯象观。
妙乎哉,象形于外,气动于中。原夫神由玄生,味从化来,智由道增。古人发现,人与天地的一个主要相关通道就是十二经十五络,人与天地沟通,人与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相呼应,除了呼吸饮食外,经络是一个最重要的通道。神的变化,受天道运行的影响,故说神由玄生,玄就是影,是天道变化的晷影;五味由地生,而地主化,故曰:味从化来;智慧是由道来增长,不可以跟知识学问等同起来。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不一定有智慧,因为没有智慧驾驭,照样会干蠢事。《老子》讲:“多知为害。”
14、用针砭、药物治病,
遵循易——道原理;用气功、特异功能治病,遵循易——太极原理。作为易——道工作原理对象的数与物,要比作为易——太极工作原理的象与时空,更容易认识,更容易研究。容易的工作由医家继承了,而困难的工作却由道家承担着。《内经》侧重于易——道,也利用易——太极。若离开这一原理,经络针刺治疗、五运六气的时相结构,都是不可能出现的。
15、《黄帝内经》要求医者是: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术数含义是什么呢?数,指宇宙空间一切物象生长衰亡变化的时间数量,即古人所说“物生有象,象生有数。” 术,指方法,即求解宇宙空间一切物象生长衰亡变化与时间、数量关系的方法。亦即古人所说“乘除推阐,务究造化之源。”
16、“道”是术与数的主宰,
是术与数之间转换与变化的妖。道偏重于术与数,易偏重于象与数。
17、相传太极图是北宋周敦颐画的,
一直私传,并未公之于世。其实,《周髀算经》有在正午时利用高八尺的表杆所产生的晷影的长短,来确定廿四节气,于是便可较为轻松地画出太极图了。岐伯天师将奇门、六壬、太乙角风、九宫诸式合治为一,成运气之说,仲圣复将运气之说,裁为六经之辨。圣人所论字字皆空,亦字字非空。识货者全凭“圣智”、“慧眼”,何遑言论据之多寡,病案之真伪哉!
18、古人对于经典的认识是:
一字之安,坚若磐石;一义之出,灿若星辰。在经典意义的巧用上,可以推而广之,触类而长之。……国粹博大精深,其根基在于神明奇器。苟不能摒绝后学,精一神明,化身奇器,非可谓导人子登峰造极,直可指诱人子欺世盗名也!吾敢敬奉此辈三思。辟谷通气,炼气通精,炼精通神,炼神通玄,炼玄通道,炼道通德。此一修道门径,乃老子授受,诸门弟子宜共珍之。
19、经方的药病统一模式:
仲景《伤寒论》主要谈方剂的应用,它的示范作用就在于,每个方剂的使用都体现了阴阳术数构系的理论。以桂枝汤为例:症见发热、汗出、恶风等,桂枝汤所治的发热,显然不是由南方的火热所致,而是由风邪引起(太阳中风)。而东方生风,因此这个发热可以看作是风邪打开了东方区域内的某个“气立”,当然这个气立是受热的气立(东方圆圈内上方的气立被打开,故呈发热的状态);再看恶风寒,是表(皮毛)恶风寒,而肺主皮毛,可以把恶风寒看作是肺的某个气立受到影响,肺所在方位为西方主秋金之令(位于西方圆圈内下方);再看汗出,“阳加于阴谓之汗”,桂枝汤的发热症,用图象表示在东方区域内的南方,因夏天汗出最多,故汗出症应置于此位;再看鼻鸣干呕,肺开窍于鼻,鼻鸣由风寒引起,当置于西方区域内的北方(与恶风寒放在一起);干呕属于胃气上逆,胃居中央,而干呕亦为风寒所致,故放置中央区域内的北方。如此便构成一幅桂枝汤所治症状的阴阳术数图象(病图)。更重要的是桂枝汤是怎么对治这些症状的?
20、于是有了桂枝汤药图:
根据气味的方位属性,味为阴,气为阳。首先以味定位(即以五味属性定出大的方位),再看气的布置。桂枝、生姜皆味辛,当置于西方位;皆俱温热性质,故应置于西方位内之南方——恰与恶风寒鼻鸣症状相对,以消失其对应性;芍药味酸性寒凉,应置于东方位之北方——恰与发热汗出症状相对,使之得到消除;炙甘草、大枣甘平,置于中央土位之中,乃营卫化生之地,以补太阳中风损坏的营卫之气。此外,桂枝辛甘,置于中央土的南方,以对治由寒引起的干呕(胃受寒凉所致);生姜味虽辛,功善散寒温胃止呕,亦可从温胃的特殊角度出发,将生姜也置于中央土的南方,是为对称性原理的应用。桂枝汤中其它药物的应用都是根据这一原理,寒与热对称,升与降对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升太过治以降,降太过治以升。因此,中医治病的原理,就是药病对称的原理,将病图与药图结合起来就构成药病统一图。由此,初步揭示了仲景辨证施治的一个模式,进而体现的阴阳术数构系思想。
21、中医究竟有没有一个严密的体系?
如果有,这个严密体系的结构是什么?答曰:结构就是阴阳术数。张仲景《伤寒论》就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其运算法则是通过“象”来显示的,症状是一个象,药物也是一个象,还有时间、方位等等。
22、为什么张仲景的东西这么严谨?
就像我们在演算数学题目、物理题目那样。由此我找到了一个更有效的研究方法:把《伤寒论》的方、药、症全部放进阴阳术数构系的理论中,把它用图象来表示。当这项工作完成后,我没有找出它们之间有相互矛盾的地方,由此使我更加确认:这是一个严密的体系。我认为在我们中医,谁掌握了阴阳术数的构造体系,谁懂得这体系更多的演化与变化,他就可以成为中医的佼佼者。
23、理论的建立者理论的提出者永远是与实际的操作队伍分开的。
我们不能让一个工人来搞高等数学,也不能叫陈景润去开机器。这是我的一个强烈的观点。我认为,由这个观点走下去,中医有可能走出一条好的路子来。
24、五运六气很重视一个问题,
就是病分中、外,“中”指神机的病,“外”指气立的病。《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人体有两套密码,一是气立,一是神机。气立专门对外,负责与宇宙的气候变化,与宇宙的运动形式发生联系,这种运动形式有六种,就是三阴三阳。一旦某一个气立出现故障(太过或不及),都会导致不正常状态(或叫病态)的发生;神机专门对内,完成生长发育这个过程的东西就叫“神机”。根于中者有五,即五脏,或者说五脏六腑。神机借助后天的营养,在“气立”的作用下,完成人体自身的生长壮老已。
25、总之,神机、气立是《内经》的作者为了更深入地描述天的三阴三阳如何跟人的三阴三阳发生联系的时候,
利用人的经验感知,同时又借助了阴阳术数构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理性思维而产生的。所以,气立和神机都是精神的产物。只凭经验积累是不可能构筑知识系统的。
26、神机、气立之病证与天地间风寒暑湿燥火之相关特征称之为病机。
故审察病机则知气立所病之属何司天,何在泉,何主气,何客气;神机所病之属何脏,何腑,何阴,何阳。《伤寒论》六经提纲证与六经病欲解时诸条,皆属病机条文。
27、肺主气,指肺是调节气立的主要脏器。
或者说人体对气立的调节主要是通过肺来实现的。气立由肺来调节,又与神机发生联系,神机是什么呢?神机就是经络,就是脏腑。
28、我们每个人的气立系统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工作的?
是在胎孕时就建立起来的。这时候由母体代劳,母体的气立调节着他跟气的关系。而一朝分娩,“哇”的一声落地,天地感应就打开了婴儿的气立,而首先所使用的气立就是当时的天道决定的。比如:设该时是丙寅年五之气,中运是水太过,司天是少阳相火,在泉是厥阴风木,主气是阳明燥金,客气是太阳寒水。在五之气生下的孩子,他的气立便马上开动,以使机体跟宇宙的共振规律相协调。那么,是哪个气立最先启动呢?就是五之气这个时相框架内的气立最先启动。首先是水运的气立打开,与中运发生联系;然后,少阳相火的气立打开,跟司天发生联系;厥阴风木的气立打开,跟在泉发生联系;阳明的气立打开,跟主气发生联系;太阳的气立打开,跟客气发生联系。这个孩子的初始状态,或者严格地说他作为运动宇宙的一分子,他首先使用了这种运动方式,这个初始的运动方式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的生命进程——他的生长壮老已、他的疾病、个性,乃至寿命都会受到这个初始状态的影响。出生时的初始状态,是否对生命的整个过程发生影响,这是科学的前沿问题,也是现代生物学、遗传学、医学最关切的问题之一。
29、五运六气存在着一个严密高级的阴阳术数构系,
在阴阳术数构系里面提出了三阴三阳,提出了神机、气立,提出了方位系列等重要概念。这个庞大严密的运气体系的建立过程,涉及到一个核心的技术问题:就是如何确定气的运动规律?如何确定三阴三阳的运行规律?古人同样利用了经验及理性方面的知识,从而将这个复杂的技术问题结合到了历法的干支纪年上,使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运气时相框架的五大要素是:中运、司天、在泉、主气、客气。
30、诊病,一个出生的禀赋,一个发病的时相,两者结合起来比较全面。
由年、月、日这三个参数变化出来的中运、司天、在泉、主气、客气。五运六气只考虑到年月日,而没有考虑一日内的时辰,这一点,伟大的张仲景对他作了补充(提出六经病欲解时)。
31、运气脉很简单,一共6种:
左右手寸关尺加起来刚好是六部脉,反映三阴三阳太过或不及的情况。
32、要懂得五气所胜(即五胜),
就是要懂得这病是哪个气立引起的,再抓住气立的运行规律、生克关系,就能较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愈期(祝由治病的部分秘密就在这里)。
33、《内经》提到有六种状态,即风寒暑湿燥火,也可以说是三阴三阳。
而火有两个:一为少阴君火,一为少阳相火。所以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主要转换成五种运动状态,这个“五”,我们叫它五行,五行就是运动时的五种运动状态。如果把它们合起来,就是一个“气”的问题。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气所以构成万物,是由于阴阳二气交感产生,气的运动状态有六种,即三阴三阳,三阴三阳里把火归纳起来就是五种。所以,五运六气指的就是考虑作为气的六种状态的五种运动形式,以及它们与人的生长壮老的关系。
34、大气圈的变化,
即温度、湿度、压力的变化会影响生命物质。从六经角度言,太阳寒水、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决定温度;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决定湿度;厥阴风木决定压力。
35、《内经》提出了很多课题,
但这些课题还远远没有解决。我们目前应做的工作是: A.找出《内经》里的课题; B.考察历史上对这些课题的研究情况; C.指出这些课题解决的程度; D.研究这些课题对于当前和未来还有哪些意义? E.要完善解决这些课题需要引入的新的方法; F.方法具体指的是什么? G.从传统文化里我们还可以借助些什么?
36、《素问·五运行大论》涉及的问题很多,
学好了用处非常大。不仅限于治病,甚至连各种特殊的专业选拔人才都可借鉴这些数据。比如选机要人员,要选出生时相含“太阳”较多的人,这样的人往往会守口如瓶。他如含“少阳”或“厥阴”较多的人,就难以保证他不泄密。人的种种不同的脾性,与父母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很大程度上与出生的时相禀赋相关。比如一个人出生时间正逢厥阴风木主令,这个人的气质应该比较柔和,其性暄,性格往往外向,好说,喜欢交往,其用动,往往好动,其志为怒,好发脾气。
37、中国的文化可以分做三个层次:
形,道,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为上,形为中,器为下。传统中医所涉及的范围主要属于“中”这个层次,而现代科学所涉及的范围主要是“下”这个层次。形、器虽然有联系,但毕竟有区别,水中月虽有形,但却无器,如果一定要用器去衡量它打捞它,那就难免一场空。所以形之可见,有器可凭者为相;形之可见,无器可凭者为象。用现代科学去探讨传统文化,有联系,更有区别。
38、文字是信息的载体,
需要花精力去考究文字的结构及起源。现在搞的简化字,实际上是把古代流传下来的重要思维信息文化信息给简化掉了,看上去是截掉几笔几画,实际上截掉的是思想,是宝贵的文化传承。很难想象下一代执持简化字的中国人,怎么通过文字这个唯一的线索了解古人。
39、《内经》认为,生命现象无非是合与开的相互交替相互变换的过程。
这种开与合交替变换,是靠相变来取得的。这种相变是受控于被称作“枢”的系统,这个枢的系统叫做少阳少阴。所以人体在出现相变的时候,总会出现少阳少阴症状。人体少阳少阴系统是控制临界状态的系统,这一系统是受控于宇宙的五运六气坐标系统的。只要将你的命图、病图、时图进行联系比较,便会得出你的病机所在。由此利用药物来参与相变就成为一门新的学问。
40、人生活在运气的坐标系统里,
由一个人的出生时间,构成了一个时相框架(用图表示),能够反映我们禀赋的图叫命图,与发病时候相关的图即病图,再加上看病时所构成的时图,这三个图弄清楚了,就可以对病进行很好的病机分析。
41、一个人的疾病与六十四卦象有关联,
用卦象来刻画岁数与疾病的关系,用药物来参与相变问题,用药物来控制人的少阳少阴系统,使人产生一种奇特的相变现象,并用药巩固下来,这是我的一个设想。继而完全可以根据理论本身的需要,设计实验过程。
42、中医的最大特点就是决定性,可预测性。
不谈决定论,就不可能谈中医。因此,学中医的人只懂病因、脉证、药性还不行,还应懂天候,能预测疾病的预后转归。所以相学是中医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想在中医领域达到比较高的层次,就必须学习相学。
43、何谓太素?
素者空虚也,太素就是决定产生虚空的来源。“素问”实际上是问素,是通过实体的质来了解素(虚空),从中建立素与质的关系式。
44、方位问题:
方与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方对天言,指天体(日月)运行的特定区域;位对地言,指大地的不同位置。随着天体的不断运行,方发生了改变,大地的位置亦发生相应的变化,故称以上的关系为“方位”。天有十方,地有十二位,故有十天干、十二地支的区别。
45、胎胪药录解:
胎指胎息,即修炼者在达到一定境界时所出现的胎息状态;胪指转运之义。“胎胪”指在胎息状态下,体内真气会无碍地随意运转,在这样的圆融境界中对药物进行体验,并将体验到的药物的气味、功用、作用线路记录下来。是为“胎胪药录”。
46、中医的病候是与气候、物候密切相关的。
故在论病时,应将疾病放在病候的角度,亦即放在气候物候的角度来讨论,放在三候统一的水平上来讨论。《内经》作者给宇宙定出了一个全息的运动的五运六气坐标系统,在此坐标系统里存在着一个生物圈,生物圈内的每一个时间点都对应着一定的气候物候形象特征,我把这样的时间点称为时相点,与一定的时相点相关的人,他的病便具有这个时相坐标点的特征,所以,可将人的生命过程及疾病过程,放在这种坐标系统里进行求解,即对应着一定的五运六气坐标系统方程。出于此种考虑,我提出“时相医学”的全新概念,“宇宙生物观”太极图工作原理。
47、基因研究的核心实质就是研究先天后天的问题。
通过基因研究,可以推断过去,预知未来。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思维的再现。
48、中医治病无非就是从开、合、枢三方面去调理。
如肾炎水肿是由太阳不能开之故,治疗应开太阳;遗精早泄证是因为阳明不能合,治疗应合阳明;又如水肿并尿中出现大量蛋白等精微物质,则是厥阴不能合之故。所以肾炎水肿往往存在开与合均不利的因素。有些开合不利的病是由枢的失调引起,可从枢入手救治。
49、《周易·系辞上》: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东汉·王充说:“神者,伸也;鬼者,归也。”是什么力量使太阳、月亮不停地运转?这种力量来自何方?这力量仿佛是遥远的地方伸过来的一只无形的手,故把这种神秘的力量解释为“伸”。任何生物都是有生就有死,某种特殊的力量或特殊的东西经过一定的形式来到了,也就有了生命。无论人,还是猪、狗,都是如此。而一旦这样一个东西走了,回归了原处,人也就趋于死亡,故把鬼释为“归”。神的变化,受天道运行的影响,故说神由玄生,玄就是影,是天道变化的晷影。五味由地生,而地主化,故曰:味从化来。
50、有那么一种认识:
认为学习中医需要大量的临床,而且临床比读书更重要。这是把中医放在一门经验学科的角度来考虑。我的观点,中医是门拟理性学科,我怀疑前人某些学习经验的谈论,我认为重要的是要找到一种理论与临床之间的有效模式,通过对模式的认识与训练,来掌握理论与把握临床。
51、光凭经验积累是不可能构筑知识系统的。
认为中医是经验学科是不准确的。中医存在着理性思维,存在着系统,经验无法构筑出五运六气这个体系来。老中医的经验有价值,可是1955年采风,还有三十多年来的临床报道,为什么不足以解释中医的很多理论?或者他们没有一个人在大量的经验基础上,重新构造一个新的体系?
52、《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讲到了“同化”概念,
这是一个真正具有同化性质的概念,运气的许多内容都可归纳到“同化”门下。有了同化这个原则,运气就变得十分活泼,我们就可以随时随地的观察六气的盛衰多少,从而在常数这个格局的背景下,据六气胜复规律,真正做到“谨侯其时,气可与期。”
◆
转载自“五子衍宗堂”,作者:刘巽
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