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看到「三观不正」,那你错过的可太多了
点 击 关 注 电 影 派
从 此 过 上 没 羞 没 臊 的 观 影 生 活
最近有个片火了。
海报上明明白白地写着:请带足纸巾。
忘记带?看完电影出门,袖子估计能拧出水。
什么片?催泪功能如此强大?
看片名,就明白是为啥了——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2019)
观众反映,哭惨的,一抓一大把。
不过,有喜欢的,肯定也有不喜欢的。
给差评的主要原因,还是一样的味道——三观不正。
历来被人夸三观正的派爷,这次也想聊聊这股“不正之风”。
首先,带着三观看影视剧,绝对正常。
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是受到家庭、社会和教育的影响,在不断的认识和思考过程中,就会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甚至可以说,只要是个人,看片必然带三观。
每个事件、每个人物,也必然会在每位观众心里,沉淀下不同的印象。
要不然怎么说,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
不过,把三观拿来当电影好坏的唯一评判标准,派爷就觉得欠妥。
第一类三观党,派爷想用一个比方来形容。
据说在解放前,很多部队都会有《白毛女》的巡演。
一些文化程度低的革命战士,每当看到恶霸黄世仁逼迫杨白劳签卖身契的段落,都会情不自禁地想端起枪,结果了黄世仁扮演者的性命。
好多次,黄世仁的扮演者就险些丧命。
这个段子的真实性咱先放一边,但它足以说明——
许多人分不清戏剧和现实。
近的,苏明成在《都挺好》里是渣男一个,每天都去他微博骂上一骂。
逼得连演员郭京飞都得出来,表明友军身份。
远的,去年的《复仇者联盟3》,星爵扮演者克里斯·普拉特,也遭遇过类似的网络声讨。
这群人,都把剧中人,跟演员本人画上了等号。
苏明成是个渣男,可是郭京飞,只是演了一个渣男。
他本人是不是渣男,跟苏明成是渣男,毫无关联。
普拉特演了一个意气用事的星爵,但并不代表他本人,就是这样的人。
演员如何,跟角色如何,根本就是两码事情。
可是,就有的人看不惯吴京说“爱国无罪”。
然后说他参演的《流浪地球》,就是太空战狼。
然后,一星满上。
这些拿三观套角色的,还算轻的。
那些重度患者,直接会拿三观来指责剧情,进而指责创作者。
例如去年的《后来的我们》。
因为有婚后的林见清和初恋方小晓偶遇后共处一室的情节,就有三观党直接上升到对导演的臆测上了——
导演刘若英也只能反省起自己的工作:
我一定没完成想完成的东西,大家没能进入角色,还可以很理智的批判,如果代入了角色,观众会惋惜、着急,而不是清醒地想他们三观不正。
关于《后来的我们》,派爷并没有觉得它有多出色。
可是这些对评价,派爷也觉得太不入流。
为了驳斥这点,咱们就先来看看,《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三观。
电影用台湾唱片业的现状开启,勾出了一段虐心的往事。
宋媛媛和张哲凯(也叫Cream和K),前者因车祸失去了全家人;
后者的父亲因癌症去世,自己也遗传了癌症。
二人同病相怜,就住到了一起。
相伴十余年,吃住在一块,却至死都没有过男女之爱。
纯爱到这个份上,估计大家都像电影中的小猫女一样,难以接受。
但其实这里有一处多数观众都误会的地方。
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K和Cream其实有各自的房间。
对此编剧也做出了解释:
十余年来,二人其实就是恋人未满的状态。
真正惹问题的在后头——
K和Cream为了让对方幸福,不光都选择了牺牲自己。
而且,还让这份牺牲,对其他人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时日无多的男主,最后心愿是让女主找个好归宿。
于是,女主就顺着男主的意思,开始对已然订婚的男二表白。
最后,女主又跟男二坦白,并选择殉情而死。
于是乎,大家站在男二的视角,开始对影片口诛笔伐。
这里同样有一些细节,可能也被忽略了。
一次是男二给Cream送花时,看到Cream在翻看她和K的合照。
另一次是男二送完项链,看见Cream捏着K送的旧项链若有所思。
这些伏笔,都暗示了男二很可能清楚Cream并不爱自己。
但他爱上了Cream。
派爷大胆地猜测,男二同样在为爱牺牲自己,陪Cream演了下去。
而Cream对于利用男二,亦不是没有愧疚之意。
她看到K晕倒后,去找男二说可不可以快点结婚;
就有类似“K的时间所剩无几,她没法再多考虑了”的意思。
只是这些细节处理的不太明显,意思没能很好地传达。
关于这点,咱当然可以提出批评。
可不该看到有人看哭就贴上标签,「跟电影一样三观不正」。
因为对电影如何解读、能感悟到什么,是多种多样的。
不少人看得痛苦流涕,只是觉得:情绪得到了释放。
因为大家都是在爱情故事中,寻找自己对于爱情的期待。
有的人,可能从中看到了默默付出的自己。
有的人,会想起那些说不出口的爱,和那些生命中已经划掉的名字。
影片中的爱情,归根结底,也和其他爱情片没啥两样。
都是互相为对方考虑,虽然错过,却收获了更多的感动。
这种东西,叫普世情感,也叫人之常情。
古今中外所有的同类电影,说来说去,无非就那几件事——
爱、人性,还有梦想。
只是,这种爱,在几个人之间成了隐瞒。
K爱着Cream,隐瞒病情,甚至多年来拒绝身体接触。
只是K介意自己的绝症就由家族遗传而来的事实。
Cream也爱着K,但明知二人没有结果,她更想让K安心;
于是也隐瞒了自己的感情,选择跟别人结婚。
影片只是向我们,客观呈现了这个现象,并未作出道德判定。
整部电影唯一肯定的,只是Cream和K之间的爱情。
关于这点,派爷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并没有想给本片站台的意思,就像派爷上次提到的《地球上最后的夜晚》一样。
只是希望,咱们可以从更加多元的角度,去给予一部影片客观的评价。
如果三观不正,真的可以成为电影的原罪。
那这个世界上,大多数电影都会被拉出去枪毙。
《山河故人》里,张到乐和米娅来了段年龄悬殊的忘年恋。
连影史第一的《肖申克救赎》,都在公然教唆越狱。
可这些电影,如果没了这些三观极度不正的呈现,故事在社会批判的力度上,可能就会失掉许多色彩。
电影,就是要把我们社会中的问题,放大到让人深度感知。
才可以让观众,有回味和思考的余地。
只要它最终,是为了让人体会善的美好,了解恶的痛楚。
那么——
怎么拍,是创作者的事。
怎么看,是观众的事。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倘若真拿“三观”来作为衡量所有电影好坏的唯一准绳。
在派爷看来,这不是影评,这是诛心。
它的目的,不是去评价一部电影,而只是秀一种扭曲的道德优越感。
今天以「三观不正」来给这部电影宣判死刑,明天就会有人以「三观不正」给文学名著差评。
孙悟空,三观不正,贾宝玉,三观不正,李逵,三观不正......
这一长串的名单列下去,总有一天,所有伟大和不伟大的作品,都会出现在这份「三观不正」的辞典上。
我们或许也可以去想想,为何世上有那么多「三观不正」的作品?
因为谁也没法否认,人所处的环境是复杂的。
特定的环境下,人的欲望也会是复杂的。
露丝放弃了卡尔选择杰克,因为是杰克让她第一次意识到生命的乐趣;
《泰坦尼克号》
小雷纳多并不是真的想要占有玛莲娜,只是痛惜于众人对美的摧毁。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艺术不是不顾三观。
而是选择尊重人更真实的欲望,去赞美真正的生命力。
况且区分出“三观正”和“三观不正”,太过二元对立。
现实生活中人的事,一定是黑白分明的吗?
多数电影其实都在致力于消弭这种二元对立。
最后告诉我们任何人除了站在黑白两端,更可能是站在灰色地带。
《我不是药神》中的大忽悠,坏人?好人?
真等到市场上全是制作平庸的“三观正”作品;
那电影艺术也好、自由表达也罢,都算是走到头了。
因此派爷想说,就让电影,拥有这份「三观不正」的特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