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坊,一条探古觅幽的历史街区
来杭州,除了欣赏西湖美景外,还有一个地方是必去的,那就是清河坊。清河坊自南宋以来,就是杭州城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商贾云集之地。当时的清河坊可谓是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
清河坊是杭州历史上最著名的街道,是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南宋朝廷定都杭州后,就在清河坊的附近修筑皇宫,而皇亲国戚和权贵内侍们也纷纷在此修建私宅。
据说,清河坊的得名,与南宋的太师张俊有关。张俊因抗击金兵取得大捷,晚年被封为清河郡王,他在河坊街太平巷建造了清河郡王府,从此这一带就被称为了“清河坊”。
清河坊历经了宋、元、明、清、民国等朝代,直至今天,这里仍是杭州商业繁华地带。来到清河坊,可以悠然自得地体味那份与西湖不同的雅俗韵味,可以遥想天堂杭州悠远的历史。
在杭州,人们也称清河坊为仿宋一条街。其实清河坊并非仿建,而是杭州保存较完整的旧街区,街道两边的楼阁和店铺,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修旧如旧,加固翻新的,古朴依旧,风韵尤存。
林立在街道两旁的是粉墙黛瓦、飞檐雕窗的江南民居建筑,千年古城的历史风韵,从那些雕花的木格子窗户里飘逸而出,一点点渗透到青石板的缝隙中,滋养着这条老街。
行走在清河坊,不经意间就走进了历史,犹如一脚跨过了几个朝代,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介大宋子民,似乎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仿佛忽然融入了过去那远古的岁月,还真有点《清明上河图》的韵味。
清河坊兴于宋盛于清,街区现存的古建筑大多建于明末清初,虽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但仍然可见当年的明清古韵。廊檐庭柱,一律是精雕细镌,镂花钻孔,看上去一派古意。
我从现代的楼市中遁入这条古色古香的老街,在荡漾着幽幽古意的老街穿行,感受杭州的古老与沧桑,脚步似乎也随着历史的足音而放慢放轻放柔,全身心的放松去感受那古老的岁月所积存下来的文化底蕴。
每一块门板,每一扇窗户都渗透出浓浓的古风雅韵,仿佛诉说着曾经的前尘往事。走在如此的街市,我忽然觉得早已融入了过去的岁月,更如同走进杭州的一段历史、一段文化和一段生活。
古香古色的“保和堂”前是许仙的雕像。传说,许仙是保和堂的学徒,在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他从这里走上了西湖边的断桥,从此走进了一个“千年等一回”的爱情故事,与白娘子演绎了一段美丽凄婉的千古绝唱。
全长近五百米的河坊街,是一条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市井民俗风情的历史老街。杭州的百年老店,张小泉、胡庆余堂、回春堂、种德堂、保和堂、状元馆、义源金店、景阳观、羊汤饭店等都集中在这里。
在这众多的店铺中,药铺是很醒目的,其中最有名的应该是“胡庆余堂”。它是由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建的药店,在这里既能博览中医药宝库之精华,又能观赏到“江南药府”古建筑之风貌。
据说,胡庆余堂自开创之后,就广请名医,精心制药,在当时就有了“南有庆余堂,北有同仁堂”的说法,胡雪岩这位始创者也成就了“江南药王”之名。
创立于清同治年间的状元楼,原本是一家没有店名的面馆。据说,一袭旧青衫的秀才走进面馆,要了一碗汤面。店老板得知这位秀才是来杭州赶考的,因家境贫寒没找到住处,便让秀才在店内住了下来。
会考前,老板为秀才做了碗“双元面”,寓意省考、京考皆中。秀才省考中举后,老板又为他凑齐入京盘缠,并烧了一碗黄鱼面,寓意赴京会考定能高中。后来秀才考中进士,他专门回到杭州为面馆写下了“状元楼”三字。
漫步青石板铺就的街面,随处可见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店家斜挂的红灯笼透着柔和与宁静。西洋镜、手工织画等难得一见的民间艺术,以及东南西北的特色小吃更是琳琅满目,那幽远古朴的气息使我的目光有些应接不暇。
在街面上闲逛,看着那一家挨着一家的店铺和摊位,脚下随意踩着的青石板都可能会有一段冗长而有趣的演义。清河坊虽然是以古街特色著名,但吃的东西也不少,对于吃货来说有着极大的诱惑,这里的零嘴小吃难以计数。
商铺门口,身穿宋装的小二,探着身子享受着秋日的阳光。卖烧饼的打着武大郎的旗号,卖起了武大郎饼,有意思的是他的长相与武大郎竟还十分的相似,个矮而眼大,这位武大郎不停地吆喝,还真有不少食客被他的模样所吸引。
慢慢地走过清河坊的街面,走过那招牌林立的街道,也就慢慢地走进了杭州人的生活。街道上的每一块青石板就犹如一本史书,记载了一个又一个朝代里茶楼酒肆的喧嚣和百姓人家的欢乐。
此时,我忽然想起了白居易那首《春题湖上》的诗句:“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中一半是清河坊尽头的西湖,那另一半会是什么呢?诗人没有回答,我想也许另一半就是清河坊吧。
杭州是一座需要用心去体会的城市,杭州虽因西湖而著名,但它本身却蕴藏着更为丰富的风情。杭州美景缠绵于文人墨客笔下的并不仅仅是西湖,还有一处难画亦难诗的胜景同样也引得仁山乐水者诗画连绵,这便是清河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