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毛泽东接见杨振宁,畅谈物质无限可分,杨振宁连连称赞
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伟大的哲学家。1973年,毛泽东接见了杨振宁,这是一次伟大的哲学家和伟大的科学家的会面。毛泽东在与杨振宁这位诺贝尔物理奖的奖得者见面时,相谈了一个半小时,谈到了物质无限可分,谈到了未来科学的发展等诸多内容。事后,杨振宁盛赞毛泽东知识渊博,对科学世界有着非凡的洞察力。
杨振宁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毛泽东接见他时,那一年他51岁。杨振宁从小天资聪颖,16岁时考入了西南联大,6年后他在西南联大清华研究院毕业,并取得硕士学位,后在清华附中任教,在这里他认识了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爱女杜致礼,后娶其为妻。1945年夏天,杨振宁离开中国,来到了美国,考上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后进入了由奥本海默主持的汇聚了世界物理学精英的普林斯顿学院。在当时的普林斯顿学院,一门新的物理学学科量子物理学正在迅速发展起来,伴随这门学科的发展,1955年与1956年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宇称不守恒新理论,并为吴健雄等人的实验所证明,该理论成为了现代物理学中弱作用理论的基石。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为这一杰出的成就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立即成为了举世闻名的人物,引起了大陆共产党和台湾国民党的高度重视,北京和台北都同时行动起来,向他发出了访问的邀请。在北京,周恩来立即派杨振宁的老师张文裕与当时依然在功德林战犯管理处的杜聿明先生取得联系。在台北,蒋介石也立即召见了杜聿明夫人、杨振宁的岳母曹秀清女士。可以说在当时杨振宁在大陆还是在台湾出现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的,这已不是一个家庭能否重聚的问题,还牵涉到政治和外交等诸多重大事务。这方面,共产党又再次走到了国民党的前面。早在1956年,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关心下,杜聿明就给远在美国的爱女、杨振宁的妻子杜致礼写信。这封信经过无数曲折,如期送到了杜致礼的手中。当杜致礼收到杜聿明的信时,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当天杜致礼就给留居在台湾的母亲曹秀清写信道:“您的老朋友非常关心您。”曹秀清一下子意识到老朋友就是自已的夫君杜聿明,内心就有了回大陆定居的打算。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以后,杨振宁昔年在美国的老师、时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的张文裕接受毛泽东、周恩来的指示,前往日内尔向自已的学生杨振宁表示祝贺。行前,他专门会见了杜聿明。杜聿明立即提笔给自已的女婿杨振宁写了一封信,信这样写道:
亲爱的宁婿:
我祝贺你获得诺贝尔奖金,这是民族的,希望你注意政治。
此致
敬礼
杜聿明即草
当张文裕将这封信交给杨振宁的时候,杨振宁的内心充满了激动。不久,杨振宁的父亲复旦大学教授杨武之前往日内尔,会见自已的儿子杨振宁,并与杨振宁畅谈新中国的各项成就和新中国的思想。父亲的一席话对杨振宁震动很大,杨振宁说道:“您现在所说的和您几十年前所教我的不一样。”杨武之则说道:“你怎么还没有了解,我正要告诉你,今天我们要否定许多我从前以为是对的,而实际上是错的价值标准。”杨武之希望儿子杨振宁把眼光放远,看清历史演变的潮流,这对后来杨振宁接受毛泽东思想起到了推动的作用。在台湾的曹秀清女士也借蒋介石之命前往美国动员杨振宁回台湾的机会,在普林斯顿与女儿女婿一家团圆。同时,杜聿明不断地给爱妻、女儿、女婿写信,介绍新中国的各项成就。1959年杜聿明作为首批国民党战犯特赦人员被特赦。1963年,杨秀清毅然回国与杜聿明相聚。1971年,杨振宁作为美籍华人科学家借助当时中美关系已有解冻的迹象之机回国探亲访问,他的行动对中美友好关系的建立起到了推动作用。可以说,共产党在争取杨振宁回国一事上比国民党棋高一着。杨振宁回国访问后,在其后的岁月内不断往来中美两国之间,宣传新中国的成就,宣传毛泽东的思想。杨振宁当时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国民党的严重不满,也被当时的苏联称作为“中国派去美国的第五纵队之首。”
杨振宁1971年回国访问,受到新中国的领导人的重视,周恩来曾为为他举行过多次欢迎宴会。在1973年夏天,他第四次回国时,他向陪同的旅游局负责人提出来想见见毛主席。第二天他又感到不妥,他十分清楚毛泽东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地位。但是,旅游局的人告诉他不要表示歉意,因为好多人都有这个想法,想见毛主席。
几天后,杨振宁接到了通知,毛泽东有点空想要见见他。杨振宁为此十分惊讶并感到非常荣幸。1973年7月17日,在周恩来总理、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周培源的陪同下,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和伟大的科学家杨振宁会面了,这次会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对发展中美友好关系,推动我国的科技发展,吸引海外优秀的华人科学家、宣传新中国的成就都有重要的正面意义。在会见时,毛泽东讲的湖南话一开始杨振宁听不清楚,周恩来在旁边作了翻译。毛泽东这次讲话的内容可以说很开阔,涉及到古今中外,诸史百家。谈话首先从杨振宁熟悉的物理学开始,毛泽东询问杨振宁博士光量子是否可分,杨振宁回答这一问题尚未完全得到解决。毛泽东则很风趣地讲道:“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如果物质分到一个阶段变成不可分,那么一万年以后你们这些科学家干什么呢?”随即毛泽东为了证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谈到了中国古代哲学提出的“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思想,说这就是物质无限可分的意思,又讲到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说到了人,指出人有男人、女人,男人是人,又不是人,或者女人是人,又不是人,提到了“思想”和“理论”的异同,提出了科学实验的重要意义,阐述了自已的辨证哲学思想。
这些辨证的哲学思想对杨振宁很有启发,杨振宁静静地听着毛泽东的哲学思辨的思想,思索着毛泽东的观点,许久用敬佩的语气说道:“毛主席,您看得很远,看到了社会的将来,你把科学实践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一起提,很重要。”杨振宁还讲道自已十分喜欢毛泽东的诗词,说道:“我最喜欢的两句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我第一次访问后,回到美国去讲演,有1000多人听,最后我说,这两句诗最能代表新中国的精神了。”毛泽东微微点头,说:“你的讲话我们印在《参考消息》上了。”随后,毛泽东又和杨振宁谈到了中苏、中美关系,并用轻松、幽默的口吻说道:“你们美国有个专栏作家叫艾尔索普的,他说现在中国不要紧。感谢上帝作出了一个太平洋,难怪克里姆林宫的人那么怕中国,因为俄国与中国缺少一个太平洋。”毛泽东的话把大家都说笑了。毛泽东还畅谈了对美国政治的看法。杨振宁从主席的话中敏锐地感到中美关系之间的坚冰正在融解,中美正在向发展友好关系的道路上前进。当时杨振宁已经有了回国定居的想法,毛泽东则委婉地劝杨振宁先留在美国,利用自已的特殊身份为中美之间科技交流做一些事。杨振宁也提到自已的岳父杜聿明,说杜聿明讲与共产党打仗一点机会都没有。毛泽东则关切地对杨振宁说你见了他,代我问他好。毛泽东和杨振宁谈话涉及到很多话题,气氛轻松愉快,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在杨振宁从沙发上起身要向毛泽东告辞时,毛泽东用赞许的口吻对杨振宁说:“你对世界是有贡献的。”杨振宁连连摇手表示不敢当,又对毛泽东表达其发自肺腑的敬意:“毛主席,我在中国到处看到大家祝愿您万寿无疆的标语。我也要祝毛主席万寿无疆。”毛泽东则微笑着对杨振宁讲:“你不要这么讲,这句话不对,不科学。”
这次会见后,世界新闻媒体曾多次采访杨振宁,请杨振宁谈谈对这次会见的直观的感受。杨振宁则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了对这次会见的看法和感受。杨振宁首先认为毛泽东是思想家、领袖,非常注重实际的人。他对当代高能物理学的发展情况密切关注,特别是对基本粒子是否可分的问题有自已的看法。他既是一位领导人,又是一位高级学者,毛泽东对科学知识方面的研究造诣非常深,对各个领域的概念都很感兴趣,具有非凡的洞察力。毛泽东对杨振宁研究的内容十分了解,对宇称的守恒、非守恒问题、对光子的性质和质子的可分与不可分性都有自已的见解。同时谈到毛泽东和周恩来不一样,周总理是从日常生活中、理论和思想的关系谈物理。毛主席是一位喜欢从大处远处着想的人。毛泽东接见他,体现了主席对科学工作者的重视,体现了对海外中国人的关切。
正是在毛泽东的影响和感召下,杨振宁接受了毛泽东的思想。在毛泽东逝世后,在纽约举行的追悼大会上,杨振宁发表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的讲话,全面介绍了他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他在讲话中说道:中国革命的成果是辉煌的。把一个山穷水尽丧失了自尊心的国家变成今天的自足自信、有理想的、前途光明的新中国,这是怎样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要描述这个变化,我们可以列举今天中国年产三千万吨钢、八千万吨石油的数据,可以列举卫星上天、断肢再植的科技发展,也可以列举中国人民的新精神面貌,或者中国社会的种种有远见的制度,可是我想最能体现出中国变化的还是诗人的描述: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杨振宁还讲道:毛泽东思想里面的一个基本观念是群众路线。什么是群众路线呢?据我的了解,简单地讲,就是要站在被压迫的群众一边,就是要坚信群众的无比庞大的力量,就是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杨振宁在最后的讲话中阐述道:毛泽东主席对中国人民的革命和建设的领导,他对世界人民的思想意识意识形态的启示,是史无前例的伟大的贡献!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位巨人!
杨振宁自从1973年与毛泽东会面后,一直奔走于促进中美友好关系的国际舞台,积极加强中美科技合作,大力引进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促进我国高能物理学的发展,为我国的科学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杨振宁没有辜负毛泽东对他的期望。杨振宁在世界料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质的贡献。1998年他回国定居,任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更是放弃美国国籍,并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毛泽东在与杨振宁会面时谈到的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并不是毛泽东当时一时兴起而提及的,实际上早在五十年代,毛泽东在和李四光、钱三强的谈话中,就讲到从哲学的观点来说,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原子、中子、电子也应该是可分的。他说一分为二,对立统一嘛。你们不信,反正我信。现在实验室里还没有做出来,将来,会证明它们是可分的。相同的表述,毛泽东在后来的1957年1月的省市委书记会议、1957年11月的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都提过。1963年,在与《自然辨证法研究通讯》主编于光远和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周培源的交谈中,再次提出了粒子是否可分的问题,对当时日本科学家坂田昌一所说的“基本粒子并不是最后的不可分的粒子”的观点表示了赞扬。毛泽东关于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为物质可分性赋予了辨证、唯物的内容,推动了微观物理学的发展。我国物理学家运用毛泽东这一理论观点,进行了创造性的工作,在1966年初在北京提出了强子结构的新理论—层子模型,坚持基本粒子不基本,结构仍然无限可分。这一理论引起了当时世界高能物理学家温伯格、格拉肖、萨拉姆等人的广泛关注。
这也就是哲学家毛泽东与物理学家杨振宁畅谈物质无限可分性的理论的基础,正因为这一理论的系统性、超前性从而赢得了杨振宁的赞叹。当外国记者问到杨振宁毛泽东对高能物理学是否熟悉时,杨振宁由衷地表述主席对这个领域很熟悉很专业。毛泽东逝世不到一周年,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1977年第七届粒子物理学讨论会上,爆发出一个以毛泽东名字命名的“毛粒子”的新闻。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格拉肖在会上发言,把物理学家逐层研究物质结构的历程,形象地比喻成剥洋葱。他说:“洋葱还有更深的一层吗?夸克和轻子是否有共同的更基本的组成部分呢?许多中国物理学家一直是维护这种观念的。我建议把构成物质的所有这些假设的组成部分命名为毛粒子以纪念已故的毛主席,因为他一贯主张自然界有更深的统一。”1979年国际著名物理学家美籍华人丁肇中主导的高能物理实验组,在联邦德国的一台高能加速器上,通过“胶子喷注”,证明“胶子”存在,验证了有比基本粒子更小的物质单位的存在,证明了毛泽东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思想的正确性。
毛泽东作为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哲学家和作为伟大的科学家的杨振宁在会面时相谈甚欢,相互欣赏、赞叹,说明他们的知识点有很多相互契合的地方。毛泽东提出的物质无限可分的理论,为微观物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论,说明他对高能物理领域并不陌生,而且有独到的研究,这也是让杨振宁折服的原因,同时他也熟悉杨振宁宇称不守恒新理论,称赞杨振宁“你对世界是有贡献的”。杨振宁也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研究,对毛泽东的诗词很熟悉,在谈话中多次引用毛泽东的诗词,更使得二人谈兴甚浓。二人的谈话,特别是毛泽东的鼓励和鞭策,使杨振宁开始接触到毛泽东思想,促使杨振宁形成了为了新中国的科技发展而努力奋斗的信念。毛泽东当时所说的要重视科学实验的言论,也在当时推动我国的科技发展注入了一股动力。毛泽东的幽默的谈吐、非凡的人格给杨振宁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在以后的若干年的回忆中,杨振宁时常提到这段不平凡的往事。他们二人的会面,给海外的华人、海外的华人科学家传递了中国重视海外华人、重视科学技术的良好印象,具有很大的辐射作用。同时,毛泽东接见杨振宁,也为推动当年刚刚开始接触的中美外交增强了动力,对激发中美人民之间的相互往来,起到了正面宣传的作用。这次会面的意义是多方面的,现在可以说无论怎样评估它的意义都不为过。